恐嚇、騷擾、寄冥幣……你敢清空購物車,你敢差評嗎

“雙十一”倒計時,網購大戰一觸即發。敢問準備“買買買”的諸位,如若收到不滿意的商品,你敢給出“中差評”麼?

大多數人只怕會擺擺手、搖搖頭。一則,金額不大的話不值得較勁;二則也是更重要的,不能惹禍上身,一條“中差評”極易招來麻煩,有的堪稱“不能承受之重”。

恐嚇、騷擾、寄冥幣……你敢清空購物車,你敢差評嗎

我們可能都經歷或聽說過以下場景。“中差評”之後,有的店小二苦情懇求,以被扣獎金、會丟飯碗為由要求刪改評價;有的店家恐嚇騷擾,甚至用上“呼死你”、寄冥幣等惡劣手段。還有的不辭辛苦“跨國追殺”:曾有一位給出“一星”評價的美國消費者,遭到了中國銷售人員的跨洋郵件騷擾;更有甚者“一言不合就砍人”:山東濟南某訂餐平臺上的店家直接持刀砍傷一位給差評的手機訂餐用戶,導致後者多處受傷縫合19針。

按道理說,只要是消費者基於自身感受和體驗作出的客觀評價,都是表達自身利益訴求的一種手段,也都應獲得尊重。但在如今,給出“中差評”儼然成為一項高風險行為,這無疑拋出一個嚴肅命題:網購時代,誰來保障我們的差評權?

曾幾何時,電子商務平臺引入消費者評價機制,被視為一次重大變革。評價機制正是網絡時代的口碑,不只讓消費者能夠更直接地瞭解商品品質,而且賦予了消費者以武器。評價權尤其是差評權的存在,讓消費者很大程度上擺脫了任人宰割的地位,讓“顧客就是上帝”真實地延伸到了網絡之上。

恐嚇、騷擾、寄冥幣……你敢清空購物車,你敢差評嗎

在這樣的邏輯下,許多平臺,往往根據商家的星級及評分來進行網頁排布與推薦。商家患上“差評恐懼症”正從側面說明了,對於好評的看重與追求。若是商家為求好評,在提升商品與服務品質的正道上大做文章,這本該是一件好事。

然而,隨著電子商務不斷髮展,消費者評價機制正面臨新的挑戰。不乏店家動起了歪腦筋,拒絕差評、找人刷單;有的消費者以“差評”為要挾砍價,甚至希望獲得“免費的午餐”;還有某些“職業差評師”等寄生團隊漸漸萌生,蠶食商家荷包……

恐嚇、騷擾、寄冥幣……你敢清空購物車,你敢差評嗎

亂象頻仍提醒著:現有評價機制已然暴露出嚴重問題,需要再次創新升級。比如,建立起隱私保護制度,讓實話實話的消費者不再面臨威脅;建立評價甄別機制,將惡意差評者驅逐出“上帝”的隊伍。

如果說上述創新都需要從長計議,那麼各個電商平臺至少可以先行動起來,制定明晰的規則,拿出切實的懲處舉措,保障消費者“差評權”。

近日有媒體報道,一位湖北男子網購手機給出中評,換貨時按商家要求刪除中評後,仍然收到了空包裹。經記者聯繫平臺之後,當事網店遭到扣分,被要求向消費者退款,並被下架部分產品。平臺的行動,不失為一種解題方法。

如今,中國已是網購大國,唯有讓規則的更新,權益的保護,跟上規模的擴張,“買買買”才可能發展得更健康、更長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