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诺华点燃了“药神”的羽翼么?

是诺华点燃了“药神”的羽翼么?

在刚刚结束的第55届台湾电影金马奖电影节上,《我不是药神》获得最佳男主角奖,最佳原著剧本奖、最佳新导演奖,可谓又大获全胜。

是诺华点燃了“药神”的羽翼么?

我也第一时间观看了这部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无疑是我国近几年堪称一部完美、甚至伟大的电影。每个人物的性格特点都十分鲜明,刻画的让人入木三分。但唯一不足的是为了满足电影的戏剧效果,而将矛盾冲突点强化在了研发格列宁新药的那家药企上,脱离了一些实际,感觉像格列宁成就了这部电影的大卖,但其实不然。

为什么要这么说,那要先问一下各位,我们能从这部电影中看到些什么?

首先,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一个是它的故事不是杜撰的,内在主要人物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有原型的了;其次,这部电影是国内第一部反映医药领域高价药品的现实主义题材的电影;再者,这个电影的上映正是在我国大力开展医药体制改革的时刻,各方矛盾都在焦灼的时刻。这中间展现出来的很多现象,有些是我们大众了解的,有些是我们不知道的。

一、 格列宁是什么药?为什么卖这么贵?

是诺华点燃了“药神”的羽翼么?

格列宁——是由世界三大药企之一的瑞士诺华集团研发,拥有独家专利的一款治疗白血病的药。2001年研发上市,2002年进入中国。

针对诺华公司研发格列宁耗资50亿了美元,花了十几年才研发成功来说,你觉得贵么?

电影里看到的格列卫大概在35000——38000元一瓶,真贵呀!这中间还包括了进口税、境内运输费、人员费用等,(药品进口税在20%左右)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

是诺华点燃了“药神”的羽翼么?

这些制药企业不是福利机构,研发一个新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收不回成本,何来可以治疗我们人类疾病的救命药?没有人会做赔本买卖,要是你,你可以么?

二、格列宁现在卖多少钱?

电影里的那个年代的药价现在早已见不到了。我上网查到的一些国家的售价,诸如日本、韩国、美国等地在10000元——16000元这个状态。

看到这个数字是不是有些郁闷,我们国家卖的是最贵的。虽然已经比电影里接近40000万元一瓶的便宜了近一半,但还是比其他国家贵。

我们国家为什么不能像印度药厂那样进行仿制?

药厂要仿制国外的药品,需要与研发的药厂谈判,获得授权,交付仿制费用、管理费、维护费等等,才可以进行仿制。对方还要专人来获得授权的药厂核查是否具备生产资格及能力。

要明白,对方是世界三大药厂,投入那么多研发费,肯定是自己卖才回笼资金快呀!要像电影里的从印度买回来卖500元一瓶还有得赚,原研药厂何时才能收回成本!

其他国家为什么卖那么便宜?是故意封锁我们么?

这是不可能的,国外这些医药企业是不会介入国家之间的争斗的,如果那样,就违背了一个医学领域从业者的原则和初衷。国际社会也会谴责和制裁的。

电影里放大了格列宁药品的制药公司,其实是有失偏颇的。这里面谁有错?

  1. 格列宁生产方有错么?

没有错。因为人家投入那么大研发出来的救命药,需要收回成本,要不然企业就倒闭了。你让人家低额销售,那以后还有谁来做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要知道一个药品是有生命周期的。

2. 徐峥扮演的程勇有错么?

没有错。他经历了作为一个正常人所经历的贫穷、希望、欣喜、满足、成功、懊悔、良知等所有情绪的沉淀,最终回归到人性的闪光处。虽然他走私触犯了法律,但我觉得值了。

是诺华点燃了“药神”的羽翼么?

3.那些病患有错么?

是诺华点燃了“药神”的羽翼么?

也没有错。这是人面对死亡,面对现实所正常展现出来的行为。

只有一个人有错,那就是假药贩子王长林这种人。

是诺华点燃了“药神”的羽翼么?

《我不是药神》电影人物素材

因为,药品是用来治病救命的,不是用来谋取暴利,来满足一些个人和群体的私欲的。

电影结尾处,王长林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病,贫穷。”,我觉得更显现了这种巧取豪夺之人的丑恶内心。

是诺华点燃了“药神”的羽翼么?

最后,不管《我不是药神》这部电影是不是基于诺华集团的因素,犹如点燃了火凤的翅膀一样,振翅一鸣惊人,最终功成名就。我只感到可喜的是,类似格列宁这类救命药我国已于2017年列入社保医药核保目录,患者承担的费用大概是销售价格的1/5,5000元以内。我真诚的希望这些救命药可以再降低些,为了自己,也为人人。当然,更是希望大家都不要生病,远离病患。

是诺华点燃了“药神”的羽翼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