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經營與人生的原點:探究事物的本質

稻盛和夫经营与人生的原点:探究事物的本质

  • 管理諮詢業務或其他合作請加微信s13611264887

稻盛和夫经营与人生的原点:探究事物的本质

小編說:人民東方出版社出版 2016年1月第1版的《京瓷哲學:經營與人生的原點》,可以說是集稻盛和夫一生的經營實踐與人生實踐的“精華”之作。不僅內容極其厚重,書本身也是相當“沉重”——全書共559頁。

《京瓷哲學》收錄了1998-2000年期間,稻盛和夫在盛和塾授課的講話稿,首次公開了盛和塾不為人知的內部資料。全書共分為“度過美好人生”、“經營要訣”、“在京瓷人人都是經營者”、“關於開展日常工作”四個部分,一共78條,圍繞人生與經營、做人與做事,闡述了京瓷成功的要訣和稻盛和夫一生的實踐與經驗。

“作為人,何為正確?”這是稻盛先生一生所追尋與遵守的準則,即用正確的方法做正確的事。京瓷哲學78條,每一條背後都蘊含著豐厚精神實質,道理雖然樸實卻深刻,講得也透徹,適用於我們人生與工作的方方面面。需要仔細讀,小編還沒有讀完,但看到第二章時特別有感觸,認為“精益求精,探究事物的本質”這一條是稻盛和夫先生經營與人生哲學的核心,或者說是原點。

稻盛和夫提倡一種“徹底究明”的精神,他說,“所謂徹底究明,就是全身心投入到一件事物上,抓住其中的核心。有了對一事一物探明本質的深刻體驗,就可以觸類旁通,運用到所有的事物中去。”

如何才能達到“徹底究明”?“即使看起來是枯燥無味的事情,也要把它看作是上蒼賦予自己的天職,傾注自己的全部心血,這樣鍥而不捨,不懈努力,真理一定會顯現。一旦明白了事物的真理,那麼,不管做什麼,不管身處何種環境,都可以自由地、盡情地發揮出自己的力量。”

“探究事物的本質”,小編認為,這是日本匠人精神的最高境界,也是稻盛和夫經營哲學與人生哲學的核心之一。

1. 通過三個方面探究事物的本質

前文中,我講了"貫徹完美主義"、"認真努力,埋頭苦幹"和"腳踏實地,堅持不懈"三個條目。只要每天堅持做到這三個條目,自然就能夠發現事物的本質。

貫徹完美主義,認真努力,埋頭苦幹。如果能像這樣堅持三五年,甚至十年,就能逐漸探明事物的本質。這與禪宗僧人通過坐禪尋求開悟的方式殊途同歸。

禪宗僧人不僅坐禪,還自己做飯、打掃、燒洗澡水和幹農活,真正做到自給自足。根據禪宗的教義,這一切的勞動與坐禪相同,都是一種修行。

換言之,"認真努力地從事一項工作"是種修行。比如做飯,如果能排除一切雜念妄念,努力專注於烹飪食物,終會走上"開悟"之路。如果不從事勞動,而只是一年到頭、從早到晚像不倒翁那樣坐禪,也並不能"開悟"。

2. 探明事物本質 塑造自己美好的人格

在埋頭研發精密陶瓷和努力經營企業的過程中,我就有這種感覺——自己似乎抓住了事物的核心。

以前,我在電視上看到一個採訪"宮大工"的談話節目,讓我感觸很深。那位木匠看起來已經六七十歲。(宮大工意為"寺社木匠",是日本一種傳統的木匠工種。從業者長年離家,居住在寺廟或神社的所在地工作。其技術及技法通常以"師傅傳徒弟"的形式進行傳承。------譯者注)

小學畢業後,他就一直從事寺廟或神社木匠的工作。在節目中,和他談話的對象是大學的哲學系教授。他所表現出的水準和涵養,連那位大學教授都有點招架不住。

我們經常用"有一技之長"來評價這類工匠,但如果一個人掌握了木匠技藝的極致,那麼他的境界絕對不僅僅停留在"能用刨子刨木,建造精美木結構建築"的層面,還能夠塑造自己美好的人性。

換言之,有一技之長之人,探明事物本質之人,對於萬事萬物,都能夠做到融會貫通。這種境界,既是我的感悟,也是我為之努力的目標。

探明事物本質的人,其散發的氣質也與眾不同。即便沒有在學校裡受過高等教育,也能塑造出美好的人格。

3. 努力埋頭工作 塑造"不變節的人格"

在前文中提到,我曾受人之託前往美國華盛頓,在美國國際戰略研究所主辦的研討會上做了題為《領導者的人格重要性》的講演。

當時,美國政治中心的智囊團由於克林頓總統的醜聞事件而陷入深思:"作為代表個國家的總統,應該具備怎樣的資質"、"美國如今的領導力和號召力如何對於這些問題,他們抱有困惑和危機感,因此開始思考"領導者應有的品質是什麼"

我在自己撰寫的《新日本·新經營》書中,圍繞"領導者的資質",提出了領導者應具備的數種資質,但我在講演時特意不涉及該書的內容,而是在開頭就提出"人格優秀者方能擔任領導要職"的"人格論"然後闡述了塑造優秀人格的方式方法。

但要注意,人格並非恆久不變之物。相反,"變化"正是人格的一大特徵。比如,原本認真嚴謹、人格高尚之人,成為領導後,在周圍人的阿諛奉承中漸漸變得傲慢,最終人格墮落。

又比如,有的人年輕時是黑道混混,整日作奸犯科、禍害他人,但晚年時卻幡然醒悟,成為人格高尚之人。由此可見,"不斷變化"是人格的常態。環境和狀況都能改變人格。

那是否能夠擁有"永不變節"的人格呢?在演講中,我引用了內村鑑三[內村鑑三(1861-1930),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基督教思想家和文學家。——譯者注]所著的《代表性的日本人》一書中有關二宮尊德的故事。

二宮尊德是日本江戶時代的一名農夫他也許上過幾天"寺子屋"(寺子屋即私塾,是日本江戶時代讓平民百姓子弟接受教育的民間設施。也稱為"手習所"或"手習塾"。—譯者注),但絕對算不上有學問他靠著一鋤一鍬,從早到晚、披星戴月地在田間耕作。就是憑藉著這樣的努力勤奮,他使自己的村莊脫貧致富,成就了偉業。

各地貴族官紳聽聞了他的光輝事蹟,紛紛請他指導各地農村的脫貧工作。尊德不辱使命,讓原本貧寒的村落一個個變得富足。

這樣的事蹟最終傳到了江戶幕府那裡,於是尊德被邀至將軍府中。對於當時的情景,內村鑑三在書中有如下描述。

"尊德僅為一介農夫,出生貧寒卑微,未受禮數教養。當時他穿上武士階層的和服上衣與褲裙,與將軍府中的武將們交談。其行為舉止和言談內容,卻透著高貴與風雅。”

換言之,塑造人格的唯一手段是埋頭努力工作,而非接受教育或研讀書籍。

在演講的最後,我是這樣總結的:"通過努力專注於某件事而形成人格的人,是一切組織應該選擇的領導人物。這樣的領導者必定能避免組織陷入不幸。"

4. 事物的本質是萬般皆通的

很榮幸各位能齊聚一堂聽我"說教",但我"說教"的內容並非是專業學習所得四十多年來,我只是一直在從事研究、製造和銷售陶瓷製品以及經營公司而已。但我認為,只要探明一件事物的本質,就能做到萬般皆通。

按理來說,我並沒有資格去華盛頓參加研討會,也沒有資格在由學者和官僚精英組成的美國智囊團面前演講。我只是個普通的日本人,在京都不知疲倦地和陶瓷打了四十多年的交道。但我在工作中領悟的道理,即便在美國的政治中心也依然通用。所謂"聞言以貫萬物",想必就是這個意思。

在日本國內也是如此,我並沒有學過專業的經濟學。但我每次在各種經濟團體舉辦的會議上發言,大家都會對我的話表示尊重。這並不是因為我是什麼權威,而是因為我通過埋頭工作探明瞭事物的本質,所以說的話能觸及些許真理。

儘管都是企業經營者,但他們有的人是繼承父母的企業,有的人是自主創業。而且從事的業務領域也各不相同,有的從事物流業,有的從事縫製機械業,有的從事零售業……

但對他們而言,重要的是不能安於現狀,要具備奮鬥精神。"不願碌碌無為地度過一生,想嘗試各種不同的挑戰。"

要實現這樣的目標,經營者就必須愛上工作,不斷髮揮創意,秉著"明天要優於今天,後天要優於明天"的信念,持之以恆。

  • 注:引文出自《京瓷哲學:人生與經營的原點》,作者:稻盛和夫,譯:周徵文,譯校:曹岫雲,人民東方出版社出版 2016年1月第1版,如涉侵權請聯繫我們處理。

往期回顧

稻盛和夫经营与人生的原点:探究事物的本质

加入“管理之聲——華夏基石讀友群”添加微信s13611264887,姓名+公司+職務+聯繫方式,審核通過後即可入群。讀友群定期組織管理知識分享、同行及跨界交流等。

“管理之聲——華夏基石語音微課”上線了!試推廣期。掃描下方二維碼

進入語音微課程。

↓↓↓

點擊“閱讀原文”獲知更多華夏基石圖書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