窄門與寬門——戰略是一種選擇

窄门与宽门——战略是一种选择

  • 管理諮詢業務或其他合作請加微信s13611264887

餘華在小說《兄弟》裡面,講了一個兩兄弟的故事,一個選擇了正確、善良的窄門,另一個選擇了隱忍、狡猾的寬門。於是他們的生活在裂變中裂變,悲喜在爆發中爆發。在我看來,這個故事詮釋了一個看似荒誕透頂,實則暗合陰陽轉化的真理。小說後記裡的點睛之筆是:“無論是寫作還是人生,正確的出發都是走近窄門。不要被寬闊的大門所迷惑,那裡面的路沒有多長。”

事實上,做企業更是如此。

盛田昭夫在其自傳《日本製造》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創業之初,一個美國大經銷商打算給SONY一張10萬美元的訂單,但是要求把“SONY”換成該經營商的牌子(就當時而言,該經銷商的品牌影響力遠在SONY之上)。當時,在艱難中掙扎的SONY迫切需要這個訂單,但是思考再三後,盛田昭夫拒絕了這一訂單——我要創立自己的品牌,堅決不做代工。後來,他做到了,“SONY”這個品牌一度享譽全球,很長時間都成為日本國力的象徵。

中國許多企業都喜歡走“寬門”,借殼國外品牌迅速崛起,然而在很大程度上都只是為他人做“嫁衣裳”,看似輝煌,背後卻危機四伏。當它們發展起來以後,就會面臨二次選擇。

當年柳傳志與倪光南的貿易與技術之爭,最後柳傳志還是選擇“寬門”,走貿工技術道路。但是時至今日,聯想又開始重新選擇,重視技術研發(很大程度上,聯想PC業務事實上就是個組裝工廠)。海爾藉助國外馳名品牌迅速崛起,然而利潤空間被壓縮,甚至現在的品牌定位都模糊了,一提到海爾,人們很難清晰的指出它是做什麼的。

與之相反的是格力,格力一直選擇“技術”的窄門,時至今日(2014年),我們看到海爾年銷售額1600億元左右,格力是1100億元左右。表面上,看似海爾佔優,事實上,格力的利潤總額要遠遠高於海爾,因為格力走的是“窄門”,掌握核心技術。

華為在“終於活下來”後也選擇了走“窄門”。

1993年,用任正非當時在年度總結大會上的的話講是“我們終於活下來”了,當時,華為員工不到200人,年銷售額過億。這個時候,華為下一步該怎麼走,成為任正非需要思考的問題。有人提出大家辛苦了這麼多年,該享受了,把掙來的錢給大夥多發點獎金。而就是這個時候,任正非做出了一個大膽、有挑戰性的決定:開發局域交換機,進軍公用電話電信領域。

在當時,華為面臨的挑戰:一是技術難題,華為算是剛剛起步,基本上是從零開始;二是同世界級的對手競爭,包括美國AT&T、日本的NEC、法國的阿爾卡特、瑞典的愛立信等,它們這些公司在1993年時已在全球範圍內擁有數十萬名員工,年銷售額上百億甚至數百億美元。也就是說,華為當時面臨著比自己強大數百倍的競爭對手。任正非當時講:“研發成功,我們都有發展,如果研發失敗,我只有從樓上跳出去。”

今天回過頭來看,華為選擇的肯定是“窄門”,技術的窄門,然而它也是中國最具核心能力、最具國際競爭力的企業。

我們服務的很多企業,剛開始時,也選擇走“窄門”作為切入點,後來覺得走得太辛苦,非想要找一扇“寬門”來走,結果常常出了問題。

我曾服務過一家零售超市,十幾年前,創始人下崗後2萬塊錢起家,租了個30平方米的門面,開了個便利店,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夫妻店,經過十來年的發展,做大了,這時,他們就老想著動腦筋掙點“快錢”,於是想要做“超級市場”“百貨商場”等,試來試去,交了很多學費,尤其是在受電商的壓迫下,這些新業務基本上處於“半死不活”狀態。最後,發現還是社區便利店盈利模式最強。

事實上,我們認為做“超級市場”“百貨商場”等,一般的公司永遠不能和沃爾瑪、家樂福、大潤發正面叫板,而其他的零售形態只要能更好地去彌補超級市場的空檔處,就能很好地生存。事實上大潤發也正是鑽了沃爾瑪等國際巨頭在國內三、四線城市、城鎮的空檔而發展起來的。

窄门与宽门——战略是一种选择

往期回顧

窄门与宽门——战略是一种选择

加入“管理之聲——華夏基石讀友群”添加微信s13611264887,姓名+公司+職務+聯繫方式,審核通過後即可入群。讀友群定期組織管理知識分享、同行及跨界交流等。

“管理之聲——華夏基石語音微課”上線了!試推廣期。掃描下方二維碼進入語音微課程。

↓↓↓

點擊“閱讀原文”獲知更多華夏基石圖書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