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娃子,今天冬至,中午記得買份餃子”——農村的老父親

在二十四節氣中除了清明,冬至就屬最大的節日,而且在這一天人們還要吃餃子。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被制定出的一個節氣,而冬至過節是從漢代開始,在唐宋興盛,一直延續到今天。從古人的文獻中記載“冬至大如年”,由此可見古人對冬至的重視程度。

“剛娃子,今天冬至,中午記得買份餃子”——農村的老父親

從歷史書籍中瞭解到,漢朝人為了體現出冬至是一個節日特此稱作“冬節”,《後漢書》中有過這句話“冬至前後,君子安靜身體百官絕事”可以說是一個官方的法定節假日,衙門放假,老百姓們不出工,軍隊待命,商鋪關門,親戚好友之間相互拜訪祝賀,過一個祥和的冬至節。到了唐宋年間,這個節日將更加的重大,皇上要祭天,老百姓們放下手頭的工作要跪拜長輩父母。

“剛娃子,今天冬至,中午記得買份餃子”——農村的老父親

現在冬至吃餃子這一說法最早是由河南那一帶興起。南陽醫聖張仲景從長沙辭官回鄉的時候,正值冬天,天上下著大雪,他走到南陽看見當地百姓衣著單薄,有些人都凍傷了,所以他就地命令弟子用羊肉、辣椒和驅寒的中藥材進行熬煮。讓大家喝。老百姓們紛紛喝了這個湯,有些凍傷明顯好轉。後來在冬至的時候人們就用面做成皮包裹著羊肉,做成耳朵的形狀,這也是最早的餃子。人們還流傳說吃餃子不凍耳朵。

冬至又到了,在農村裡還是跟往日一樣的寧靜,孩子們一大早送去上學了,剩下兩位老人待在家裡,說冬至吃餃子,老人們卻因腿腳不方便又不能出去買食材。老爺爺嘴裡唸叨著遠在他鄉兒女的小名,老奶奶邊收拾著要洗的衣服,說到:“孩他爹,今天冬至你說剛娃子他們中午吃餃子沒?”。老爺爺搬著椅子往有陽光的地方走去,等坐穩了直接回了一句:“人家在外面啥吃不到,非要吃餃子”。話音剛落,老爺爺心裡就有些難受了,坐著不說話。

“剛娃子,今天冬至,中午記得買份餃子”——農村的老父親

老奶奶在洗衣服

坐在暖融融的太陽底下,他回想著兒女們在身邊的日子,冬至前天晚上一家人坐在炕頭包著餃子,說著笑著,還包著各種“幸運餃子”,(辣椒麵餃子,白砂糖餃子,)說是誰能吃到“幸運餃子”接下來一年幸運連連。想著想著,一滴滴淚水滴落在了老人的手背上,這時候太陽更暖和了,院子裡的角落都有陽光照著。而屋裡頭的老兩口一個曬著太陽,一個在洗衣服,沒有人說話,今天好像院子裡格外的寂靜。

“剛娃子,今天冬至,中午記得買份餃子”——農村的老父親

老爺爺望著遠方想著兒女

這種景象在今天的農村只是一個小小的縮影,有多少老人今天嘴裡唸叨著吃餃子,卻沒有辦法去包餃子,有多少老人今天特地打電話給兒女們囑咐記得要吃餃子。社會物質條件變得越來越好了,而農村卻變得越來越安靜了,家裡的地也不種了,年輕人外出打工,老人們待在家裡過日子。對老人來講,雖然每天都無事可做,安度晚年,但是在他們心裡難受,一家人團聚只有過年的那麼幾天。日子過好了,人心卻變得空落落的。

“剛娃子,今天冬至,中午記得買份餃子”——農村的老父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