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7年才迎一隻保險新股,近200家保險公司僅9家上市!盤點險企坎坷上市路

A股7年才迎一只保险新股,近200家保险公司仅9家上市!盘点险企坎坷上市路

A股7年才迎一只保险新股,近200家保险公司仅9家上市!盘点险企坎坷上市路

7年之後,A股市場於2018年終於迎來一隻保險新股——中國人保。中國人保掛牌上交所後,申請A股上市排隊的公司中,暫無一家保險公司,下一隻保險新股不知還要等幾年。

相較之下,境內資本市場銀行還有15家在排隊,證券公司也有3家在候審,而且銀行(29家)、券商(42家)的上市數量都比險企要多出不少。

這也讓“保險公司為何不愛上市”這一話題再受到關注。目前,在國內179家直接保險公司(91家人身險、88家財產險公司)和12家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中,上市的僅9家(不含曲線上市2家及新三板掛牌3家),分佈在A股、港股和美股市場。

作為重資本金融機構的一類,保險公司對資本補充有著長期需求;作為與公眾利益相關的機構,理應通過上市完善公司治理和加強公眾監督。一方面是自身需要上市,另一方面是被認為需要上市,保險公司上市得為何還這麼少?

9家險企上市的背景

目前我國僅有9家保險公司直接上市,包括中國人壽、中國人保、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5家在至少兩地上市,人保財險、中國太平、中再集團、眾安在線為在港上市。若算上通過天茂集團、西水股份實現曲線上市的國華人壽、天安財險,以及在新三板掛牌的永誠保險、眾誠保險、錦泰保險,上市的險企也不過14家,從數量上看,遠不及成功登陸資本市場的銀行和券商。

從9家直接上市保險機構來看,其上市背景大致包括四類。

第一類是國有保險機構改制及上市。2003年,中國人保、中國人壽、中國再保險全部完成重組改制,人保財險2003年11月在香港上市;中國人壽股份2003年12月在紐約和香港上市、2007年1月迴歸A股,實現“三地上市”;中國人保集團和中國再保險後分別於2012年、2015年在港上市。

第二類是利差損下資本金面臨不足,大致在2004年至2007年,出現一波險企上市潮。包括人保財險、中國人壽、中國平安和中國太保,都是在此背景下陸續登陸資本市場。

第三類是一些業務激進的險企“還舊債”,通過上市解決償付能力不足問題。比如2011年12月,新華保險A+H股同步上市融資,緊接著在定增融資140億之後,將償付能力充足率從僅30%多提升至100%以上,再增至150%以上,分步化解了償付能力不足的危機。

第四類是充實資本金,支持業務進一步發展壯大。中國人保和中再集團先後於2012年、2015年上市,2017年眾安在線作為保險科技第一股在香港上市,成為首家以虧損狀況實現上市的保險公司,以解決業務發展的資金需求。

重資本行業,實收資本超過6300億

無論是彌補償付能力不足,還是進一步壯大資本實力,險企上市融資的主要用途都是資本充實。這也與保險業的重資本屬性相關。

“做生意是要有本錢的。”國務院副總理劉鶴5月份在“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防範體系”上提到的這句話,對應的就是金融機構開展業務要有自己的“資本”,業務發展必須有與之對應的資本做保障。

保險業很早就建立了“資本”的概念,並在2008年施行《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管理規定》(償一代)時,建立了資本監管制度(償付能力監管)。由此,償付能力監管成為與公司治理、市場行為並行的保險監管抓手之一,保險公司資本是否真實、自有、充足,也是保險業分類監管的重要依據之一。對於償付能力不足的,會有業務限制;償付能力充足,則是一些創新業務放行的前提。

“償二代”已從2016年開始運行,對險企的資本要求從粗放的規模導向轉為精細的風險導向,保險機構受到相較償一代更嚴格的資本監管。目前償二代啟動二期建設工程,有分析認為,保險機構的資本要求會繼續提高。

事實上,保險業此前幾年快速發展,對資本的需求已在不斷提升,增加註冊資本金一直是近幾年的行業現象。僅以壽險公司來說,截至2017年末,據記者統計數據顯示,註冊資本在百億以上公司就達到13家,最高的平安壽險達到338億元。近三年有過增資的壽險公司,數量達到42家,佔比過半。

另外,券商中國記者獨家獲悉的一份權威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4月底,保險行業的實收資本金約為6300億元,較今年初增加約540億。

一家中小險企副總裁向券商中國記者表示,保險公司與銀行一樣,都是重資本行業,對資本的補充需求會長期存在。

融資渠道有限,近年主要依靠資本補充債

一位保險監管人士稱,對資本有著強需求的保險業,融資渠道近年雖然逐漸多樣化,但仍比較有限。尤其是在經濟環境不好的情況下,非上市險企、中小險企的融資需求非常迫切。

2014年11月,原保監會發布《保險公司資本補充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保險公司可以用至少8種工具補充資本,包括普通股、優先股、資本公積、留存收益、債務性資本工具、應急資本、保單責任證券化產品和非傳統再保險。

目前保險公司融資渠道主要包括股東增資,但這一方式越發面臨股東資金不充裕的問題,新引入股東增資也不易。

2004年次級債融資渠道打開後,成為保險公司融資的一個主要渠道,到2014年時保險業次級債發行規模約2000億元,但次級債規模也有上限,為淨資產的50%。

再拓寬保險公司的融資渠道,監管部門此前確認了兩項重點工作:一是推動保險公司發行優先股,二是推動保險公司發行資本補充債券。目前保險公司發行優先股的案例並不多,行業補充資本的主要方式近年主要是發行資本債券。

據聯合信用評級發佈的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受前兩年行業改革轉型積累的壓力和資本需求,保險公司境內發債情況大幅回升,僅發行的4只資本債券的規模就達385億元,成為險企發債歷史上的第三次高峰。

什麼限制了險企上市?

一位有過保險監管經歷的險企副總裁認為,保險業既屬於金融業,也是一個公眾型行業,影響千家萬戶,涉及眾多人的利益,且本身也是資本密集型行業。因此,險企未來通過上市(IPO)、發行債券募集資本金應是主渠道,同時通過上市公司治理和規範,也有利推動行業規範、穩健發展。保險監管部門也曾多次表態“支持符合條件的保險公司在境內外上市”。

既然如此,為何險企更傾向於發債而非IPO?是什麼限制了保險公司上市?

上述險企副總裁認為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保險業總資產仍然較小,全行業約16萬億,與銀行業差距巨大,且產壽險行業前五家公司佔據了行業約60%以上的總資產,而這些大型險企多已上市;

二是中國保險業發展仍然處於初級階段,雖然增速較快,但發展水平、盈利模式和盈利能力不穩定,受資本市場波動影響較大;

三是2015年以來資本市場整頓,去槓桿,整體環境尚不利於新股發行。

除了這些相對宏觀層面的因素,一位中小財險公司管理人士李兵則給出了更微觀也更直接的“障礙”。他認為,對比A股上市有關規定以及我國保險業實際情況,行業環境不佳、財務門檻不符、高管變動頻繁和行政處罰較多等四個因素,都是造成我國保險業上市數量較少的直接原因,很多保險公司在這些方面都不符合上市要求。

從行業環境來看,《首次公開發行股票並上市管理辦法》(下稱《上市辦法》)規定發行人不得具有影響持續盈利能力的情形中包括:行業地位、所處行業環境和持續盈利能力等導致的變化。

在李兵看來,近年來無論是財產險公司還是人身險公司,整個行業的監管和經營環境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財產險公司寡頭現象進一步凸顯,中小公司發展面臨較大困難;人身險公司受到政策變動影響,除了自身隊伍成熟的公司外,大部分公司業務負增長。除個別公司外,大部分公司均不符合這條規定。

從財務門檻看,A股IPO對擬上市公司的盈利有要求,比如主板要求最近3個會計年度淨利潤均為正數且累計超過人民幣3000萬元,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彌補虧損。而反觀保險業,中小公司經營績效不佳,僅以2017年當年保險業經營情況來看,數據顯示,81家財產險公司中有34家虧損,78家人身險公司27家虧損;即使當年盈利的保險公司,由於前期投入較大、盈利能力較弱等原因,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保險公司存在未彌補的虧損。

另外,保險公司還存在董事、高級管理人員變動頻繁的情況,也不符合《上市辦法》規定的“發行人最近3年內主營業務和董事、高級管理人員沒有發生重大變化,實際控制人沒有發生變更。”

而根據《上市辦法》規定,“發行人不得有下列情形……(二)最近36個月內違反工商、稅收、土地、環保、海關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規,受到行政處罰,且情節嚴重。”李兵認為,僅以原保監會系統2017年為例,全年處罰超過850張,涉及了大部分保險公司,這對於保險公司證明其具有較強的內部控制能力而言是個巨大挑戰。

另外,一位從事海外併購的保險集團人士則提出,某些險企有信息披露方面的顧慮,也會選擇不上市。從國際市場看,有一些巨頭也不是上市的,並不影響發展。“日本最大的壽險公司,生命保險,是相互制保險公司,一方面是它當然無法上市,但同時我們也發現它經營得很好。”

換個角度看,國內上市險企數量或許並不少

對於國內保險公司上市的為何這麼少的問題,記者在採訪中還了解到一種觀點,即,保險公司上市的數量看似少,其實已經不少。

1A股上市險企比例低於美股港股

相較國際市場,國內上市險企的數量如何?記者Wind統計了美股、港股、臺灣股市及A股的數據顯示,美股的保險股數量佔比最高,港股和臺灣股市接近,A股的保險股數量佔比偏低。截至12月24日,美國股市的保險股共計125只,佔全部上市公司家數的2.56%;臺灣股市的佔比0.66%;港股佔比0.61%;A股佔比0.20%。

A股7年才迎一只保险新股,近200家保险公司仅9家上市!盘点险企坎坷上市路

值得說明的是,在美股市場上市的保險股,除了美國的保險公司外,還包括其他國家或地區的保險公司,比如安盛、英國保誠、英傑華保險、中國人壽等;而除了保險公司外,還包括保險中介機構,類型相對多元。

港股市場也與美股市場類似,保險H股也並非都來自香港本土險企,也有保誠、永明、友邦等全球型險企。截至9月末,香港共有161家獲授權保險公司,其中94家經營一般業務,48家經營長期業務,其餘19家則經營綜合業務。

2國內險企上市比例其實不低

目前國內上市的險企多數是集團或集團成員,覆蓋或涉及的保險公司數量已經不少。比如,人壽、平安、太保、人保、新華、太平、中再,相關的直保公司已達25家,加上曲線上市的國華人壽和天安財險,上市系的險企共計27家,佔據了國內直保公司數量(179家)的15%。

考慮到合資或外資險企有50家,其組織形式大多數是“有限責任公司(或有限公司)”,而非“股份有限公司”,上市系險企數量佔中資險企數量(129家)之比,已經約21%。再加上包括華泰、泰康等有過上市傳聞的險企,有上市概念的保險公司及行業佔比會進一步增加。

普華永道中國金融行業管理諮詢合夥人周瑾認為,國內上市險企的絕對數較少,跟市場寡頭格局有關。從壽險行業來說,具有較高內含投資價值的幾家基本已上市。國壽、平安、太保、新華、人保、太平和上市概念股泰康等,老七家的保費佔整個行業的近六成,而這些大型公司的業務價值又高於中小險企,因此上市的內含價值所佔比例還要更高。財產險方面,從保費規模來講,人保、平安、太保三巨頭也佔到了六成以上的比例,也不能做出上市比例不高的判斷。

美國的上市保險公司數量較多,而其本土的總體保險公司數量也眾多。以記者查詢到的2015年美國壽險行業數據來說,截至2015年末,全美共計有814家壽險業務提供商,其中616家為股份公司、110家相互制公司、81家互助社和7家其他類型組織。簡單對比一下的話,美股上市險企和美國壽險股份制公司數量,上市的佔比約20%。若加上財產險類公司,美國險企上市比例會有下降。

3與銀行相比,險企上市比例合適

另外,多位保險業界人士認為,不能僅從保險公司上市數量比上市銀行、券商等金融機構少,就認為保險公司上市的少,而應從行業的上市比例分析。

以銀行來說,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2月20日,A股上市銀行有29家,還有15家銀行在排隊申請A股IPO,合計44家。

而根據原銀監會2016年報,截至2016年底,我國銀行業金融機構共有法人機構4399家,主要類型中銀行包括5家大型銀行、12家股份行、134家城商行、1114家農商行,以及8家民營銀行、39家外資行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保險研究室副主任朱儁生表示,銀行體量較大,城商行資產多在萬億,農商行在千億,而保險行業整體資產僅17萬億,自身在萬億體量的險企只有5家,除安邦外,其餘4家國壽集團、平安集團、太保集團、人保集團都已部分或整體上市。

“跟銀行的上市比例相比,保險公司上市的比例其實也是合適的。”周瑾認為。

A股7年才迎一只保险新股,近200家保险公司仅9家上市!盘点险企坎坷上市路
A股7年才迎一只保险新股,近200家保险公司仅9家上市!盘点险企坎坷上市路A股7年才迎一只保险新股,近200家保险公司仅9家上市!盘点险企坎坷上市路

回顧“盤點·2018”精彩報道

A股7年才迎一只保险新股,近200家保险公司仅9家上市!盘点险企坎坷上市路

百萬用戶都在看

A股7年才迎一只保险新股,近200家保险公司仅9家上市!盘点险企坎坷上市路

券商中國是證券市場權威媒體《證券時報》旗下新媒體,券商中國對該平臺所刊載的原創內容享有著作權,未經授權禁止轉載,否則將追究相應法律責任。

ID:quanshangcn

Tips:在券商中國微信號頁面輸入證券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個股行情及最新公告;輸入基金代碼、簡稱即可查看基金淨值。

A股7年才迎一只保险新股,近200家保险公司仅9家上市!盘点险企坎坷上市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