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國投“人傻錢多”or“騎虎難下”?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陝國投與海航系之間的“恩怨”,隨著西安中院的一紙裁定書,終於暫告段落——後者將所持5.92%長安銀行股權,全部過戶給陝國投,用以抵債。

藉此,陝國投多年夙願一朝償。不出意外,將順利成為長安銀行第四大股東。

不過,陝國投此番“染指”長安銀行的過程,多少有些耐人尋味——是通過司法拍賣的形式得來的。

通常情況下,如果出現流拍,需折價繼續拍賣。而現實情況是,第一次流拍後,陝國投並未等待二次拍賣,便以7.68億元的價格將其拿下。要是等到二次或三次的時候再出手,大概率會省不少錢。

至少,在監管部門看來,這種操作還是很值得關注的。

於是,陝國投又免不了好好解釋一番……

“邂逅”不一定都美好

陝國投在陝西信託行業裡,算是響噹噹的角色,屬於“三駕馬車”之一(其他兩家為長安信託和西部信託)。

除此之外,在其宣傳報道里總會見到另一個頭銜:國內首家上市的非銀行金融企業。

根據中國信託網出具的《2018年信託公司綜合實力排名》顯示,陝國投在全國排名37位,可以說向上突破的空間還是比較大的。

比如,與海航的那次“邂逅”,就可能是個機會。

2017年3月,陝國投和海航集團旗下一級子公司——海航航空,簽署了一項信託計劃。

作為受託方的陝國投,將集合來的5億資金,借給海航航空用於後者運營;按照約定,一年後,海航航空連本帶息還給陝國投。

但理想美好,現實卻很骨感。

任賢齊多年前那首《傷心太平洋》,猶如唱給陝國投——“我等的船還不來”。

儘管前期對海航航空的運營狀況進行了摸底,加之海航集團的加持以及評估機構的背書,陝國投在一年之後,等來的不是海航的還本還息,而是後者資金鍊的難以為繼……

隨後,“深深傷心”的陝國投將海航告上了法庭。

陕国投“人傻钱多”or“骑虎难下”?

西安中院動作迅速,承擔連帶責任擔保海航旅遊首當其衝,其所持有長安銀行5.92%的股權,於8月初正式查封。

爾後拍賣——流拍——達成交易,一波操作讓人眼花繚亂。

如今看來“皆大歡喜”,陝國投獲得長安銀行的股權,一償多年夙願;海航系亦藉著這一波操作,減輕了債務。

然,事情可能並不簡單。

這波操作,甚至引起了深交所的關注,“……你公司未經再次折價拍賣即以保留價接受拍賣財產的情形是否損害上市公司利益?”

對此,陝國投方面不願多說,其工作人員告訴粉巷君:“我們也很被動。”

陝國投的“迫不及待”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原本按計劃,當信託計劃到期後,陝國投能收回近5.67億元,其中利息6700萬左右。這筆錢並非小數目,該公司2017年全年實現淨利3.5億元。

所以這筆錢,無論如何得收回來。

吃了官司的海航無奈之下,拿出了陝國投“朝思暮想”的長安銀行股份,希望以此抵債。這對一直謀求銀行牌照、佈局多元金融的陝國投來講,當然不會say no。

其實,近年來,作為金融牌照中最吃香的“銀行牌照”,成為眾多信託公司以及資本追求的對象,現有牌照的爭奪甚至演變為資本力量間的博弈。陝國投亦不例外。

10月,海航將所持長安銀行的股份在阿里拍賣上第一次公開競拍,這些股權估值7.68億,超出海航所欠陝國投的金額(5億元)。據《每日經濟新聞》梳理,這是近年來在淘寶拍賣平臺上,金額最大的一筆銀行股權拍賣。

如此盛況,亦吸引了數千人的圍觀。

陕国投“人傻钱多”or“骑虎难下”?

出乎意料的是,本該是故事主角之一的陝國投,並未按照劇情出現在競拍席上。

也沒有其他人參與競拍——流拍的結果讓人驚詫。

至於為何流拍,目前不得而知。

除此之外,作為監管部門的深交所,在發給陝國投關注函中,提出的另一個問題同樣值得深思。

按照規定,司法拍賣在第一次拍賣流拍時應折價再行拍賣,折價幅度不超過20%。但本次長安銀行股份只流拍了一次,陝國投便有些“迫不及待”地與海航便達成了7.68億的交易。

為何不等折價以後以低價納入囊中?是害怕半路殺出個程交金,搶走“心愛之物”?還是有其他原因?

另外,據陝國投發佈的公告,海航連本帶息,總共欠了陝國投約5.67億。但陝國投用了7.68億拿下長安銀行股份,這2億多的差額還得補上。

2億多的支出,對陝國投有什麼影響?深交所同樣提出了質疑。陝國投在回覆中對此顯得很有底氣,“該項支出對我公司財務承擔無重大影響。”

國資“緊箍咒”的魔力

有無影響,只有陝國投自己最清楚。

但其不等折價後再入手的背後,或許真有“苦衷”。

公開資料顯示,長安銀行前三大股東均為陝西本地國有能源類企業,其性質屬於國有。

一位熟悉該領域的業內人士告訴粉巷君,陝國投之所以沒有等二次降價之後再入手,正是因為長安銀行涉及國有,一旦折價,就會涉嫌國有資產流失。“別說折價20%,哪怕是10%,那也將近七、八千萬,這也算國有資產的流失。”

這位人士的話,也得到了西安一位律師的認可。

因此,陝國投以評估價每股2.3元、總計7.68億的價格,將長安銀行股份收入囊中的做法似乎合情合理。

也非沒有相反先例。

2017年11月,九江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江西某公司持有共計5.03億元的九江銀行股權,在第一次司法拍賣流拍後,降價20%,最終以4.57億的價格在第二次競拍中拍出。

與長安銀行性質形同,九江銀行也屬國有,其第一大股東是九江市財政局……

對於陝國投的“迫不及待”,還有一種說法,長安銀行作為陝西本地國有銀行,近年來對陝西貢獻頗多,是本地的“香餑餑”。2017年,西安市納稅前十五名企業中,長安銀行排名第七。若此次長安銀行股份在公開拍賣中被外地公司“半路截胡”,怕會成為許多人不願看到的結果。

畢竟,當年陝西國資委在陝汽股權上“扳手腕”的教訓,實在太過深刻。

陝國投在給深交所回覆的公告中,似乎也傳遞出對他人“截胡”的擔憂,“考慮到如果當時所執行股進再次拍賣,償權, 將面臨同一財產被西安和省外兩地法院共同協調執行,……會造成多個債權人要求以被執行財產共同清償的情形……如果再次拍賣期間出現更多債權人的情況,我公司必然無法被完全清償或者再次拍賣期間出現更多債權人的情況……”

那麼就剩下最後一個問題,如果擔心出現上述情況,陝國投為何放棄第一次拍賣的機會?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