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大營》構建“影像奇觀” 年輕化敘事有看點

《趕大營》構建“影像奇觀” 年輕化敘事有看點

紀錄片《趕大營》海報

六集電視紀錄片《趕大營》是中共天津市委宣傳部、天津廣播電視臺聯手打造的一部鴻篇鉅製。

年輕的語態 全新敘事結構

紀錄片《趕大營》最大的特色與魅力,是它全新的敘事結構和年輕的表達方式。

談起紀錄片《趕大營》的創作,總導演李家森坦言:“在創作之初,我們遇到的最大困難和爭論是如何‘講故事’。我最開始的想法是按照時間順利,從古至今講述趕大營的歷程。但是年輕的總撰稿孫磊提出,想打破‘時空’,每集都以鮮活的、現在進行時的三到四位人物的故事開端,走向歷史,每個人的生命故事不斷交織、層層延展,最終完成‘趕大營’每一個側面的歷史講述。”

對於這一爭論,《趕大營》創作組展開了集中討論,最終確立了“擰麻花式”的敘事結構。在《趕大營》中,一代代津商、一個一個人物,是創作的對象,也是作品的靈魂。比如,泥人張世家的第六代傳人張宇、安文忠的嫡孫女安向陽、在絲綢之路上一走就是15年的上海攝影師爾冬強、五次重走趕大營之路的天津畫家杜明岑、新一代津商藺青等等。這部作品以一個人、一家人、一代人為載體,講述了鮮活生動的故事,勾勒了天津人的形象。

對此,總撰稿孫磊表示:“我希望《趕大營》是新的、是暖的,所以我始終關注大歷史下的個體命運,希望重建人與歷史的相遇、相知和對話。所以,我在撰稿時改變以往單線敘事的方式,採用更年輕的語態,構建一種多重故事線交叉的複合結構,多時空的生命故事螺旋交替推動故事向前發展,有機生長,實現歷史與現實的雙重回響,展現歷史與現實的豐富性和複雜性,為人們認識天津、瞭解趕大營打開一個多重多維的空間。”

《趕大營》構建“影像奇觀” 年輕化敘事有看點

天津畫家杜明岑在蒼茫大漠中寫生

《趕大營》構建“影像奇觀” 年輕化敘事有看點

劇照:張宇在伊犁河畔的大雪中

《趕大營》構建“影像奇觀” 年輕化敘事有看點

劇照:張宇在伊犁河畔的大雪中

《趕大營》構建“影像奇觀” 年輕化敘事有看點

劇照:杜明岑在蒼茫大漠中

蒼勁的影像之美與深刻的思想之力

天津商人“趕大營”,從渤海之濱的天津,走到新疆,一共走了8171裡。落地生根後,津商紮根邊疆、建設邊疆、繁榮邊疆,將生活的熱情與生命的理想,都安放在了新疆,共同呼吸、生長交融。所以《趕大營》攝製組沿著“趕大營”的足跡,帶著“趕大營”的精神上路。他們穿越百年,跨越四季,行程幾十萬公里。從天津、內蒙、甘肅、新疆,甚至海外的瑞典、英國、美國等十多個國家,拍攝地點百餘處,光新疆就去了20多次,拍攝了35個T的高清影像素材,高達3萬多分鐘。

從大漠孤煙、長河落日,到廣袤的草原、“神的後花園”喀納斯,再到神秘的埃及金字塔……這些美景都囊括在了紀錄片《趕大營》之中。《趕大營》通過構建“影像奇觀”,強化紀錄片的藝術感染力,給予觀眾強大的視覺衝擊力。

泥人張世家第六代傳人張宇在伊犁河畔的大雪中持傘而行的背影;82歲的天津畫家杜明岑老人,獨行於蒼茫大漠之中……這樣極具美學意象的畫面,在紀錄片《趕大營》中,比比皆是,處處驚喜。諸多情感、諸多心緒在精美的畫面和娓娓道來的解說中自然流淌而出。由此,也形成了這個片子獨有的風格和魅力,感情蘊含在沉穩的鏡頭和剪輯中,節奏舒緩有度,工整精緻;文字靜水流深,富於美感和哲學思考,做到了幾重美感的融合,情感充沛而又節制,實現了“語言之美”與“思想之力”的完美融合,實現對視覺和心靈的雙重觸動。

據悉,紀錄片《趕大營》將於2019年1月1號到6號,每晚21:20在天津衛視播出。《趕大營》共六集,每集50分鐘,分別為《萬里戎機》《西出陽關》《商業傳奇》《百藝進疆》《駝鈴聲聲》《絲路新夢》。(津雲新聞記者劉曉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