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立,所立為何?

三十而立,所立為何?

我們常說的三十而立,當為何立?

是立業成家,還是建立事業,或是自我的樹立

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

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當我們常常說如何在三十而立的時候,往往忘記前面所說十五而志於學。

我們都知道,人無志而無立。

一個沒有遠大明確志向的人是不可能立得住,是沒有安身立命之本,

是很難達到夢想的彼岸。

與其說我們想清楚我們如何在世界立足,還不如說我們的志向是否確定沒有。

孔子十五歲就確定志向,立志求學,所以才有孔子的好古以求敏,

當了三十歲的時候,學業才有所成,方才立住。

何為志?

志者心之所之謂。

此所謂學,即大學之道,志乎此,則念念不忘在此而為之不厭矣。

志者,心所欲往,一心常在此目標上而向之趨赴之謂。

有志必有學,志學相因而起。

何為立?

有以自立,則守之固而無所事志矣。

立,成立義,能確有所立,不退不轉,則所志有得有守。

我們心中默默涵養,對志和立有一定了解。

就非常清楚,三十而立和我們常說的成家立業本是兩回事。

立是基於學習,基於自身思考和清楚認知的一種清晰的定位,

是對自身心和性的一種認知。

立最關鍵在於什麼呢?

在於我們自身的志向,

唯有我們清晰明確肯定的志向,我們才能真正走在人生的航道上,不斷前行。

唯有我們的志向才能保證我們的航線的方向的正確性,

所有努力所有成功的前提是方向正確。

三十而立,所立為何?

所以才會有陽明先生的,從小立志要做世間第一等人,第一等人就是成為聖賢。

假設沒有這等志向,恐怕陽明先生也不能熬過人生的種種苦難。

正是因為堅定的志向,所以才讓陽明先生不斷的磨練自身的心性,

最終龍場悟道,才會有,聖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於事物者誤也。

聖人之道不向外所求,而是向內所求,求之於己心。

有曾國藩所說,不為聖賢,變為禽獸。

沒有立志為聖賢,也不會有晚清以來成就最高者。

所以,在人生的道途上,我們需要去立志,立志或高或小,全在於自身。

到現在都記得,周恩來總理曾經說過,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那是他出國留學的最大的使命,

然後終生實踐自身之志向,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不息。

一個人的志向決定一個人的一生,決定一個人的終生成就。

需要自我明確堅定的志向,當我們沒有清晰志向的時候,

應該靜下心來,從身邊的事入手,不斷的打磨自身,

志向不是空求而來的,是通過實踐和行動奮鬥出來的。

如同雷軍的分享一樣, 在武大的時候,偶然間觸動自身,

找到人生的志向,找到為之奮鬥的夢想,

那麼剩下的就是孜孜以求之,持之以恆。

最終在四十歲的時候退休,早早實現財務自由。

為什麼會在四十歲的時候創辦小米手機,就是因為不甘於夢想,

十八歲時候的夢想就是想創建一家偉大的公司,要做大事,轟轟烈烈的過一生。

想想,很多時候,我們空有夢想,差的是為之痴迷和奮鬥的經歷,

擁有夢想,為之踐行。

堅持夢想,為之不懈。

怎麼樣才能真正的三十而立,

尤其是在我們漸漸漫入三十歲的時候,

立是心中有篤定,心中有力量,心中有方向。

一個真正立住的人,是對自己極其相信,對未來充滿樂觀。

因為每一個當下的日子,都在為之起舞。

當我們全身心的投入當下,我們才能真正的立起來,

三十而立不是空想,也不是脫離實際,

更多的是,堅持信念,堅持信任,堅持行動,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立住。

想要屹立潮頭,就須不斷的向黑暗中蔓延紮根,如此我們才能長成參天大樹,

才能與眾不同,才能圓滿的走完一生。

三十而立,所立為何?

三十而立的深層次是認知的升級,

我們要清晰的意識到,世間萬事萬物都在變,

那麼我們自身的思維和意識是否也在成長和迭代,

這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唯有我們自身不斷的成長進步,才能真正的不斷的蛻變,

認知的背後就是你不斷學習成長的過程,認知的背後就是你所認識的所有東西的總和,

換一句話說,你的認知決定你的世界。

世界有多大取決於我們的認知的邊界。

一個沒有世界觀和格局的人,認知中怎麼可能會有世界的存在。

一個沒有自律、善良、愛、真誠的人,認知中怎麼可能會存在。

唯有認知中真正體會到感觸到,才會由內而外的改變和成長。

所以,三十而立,不是年齡,而是你的努力求學求知的沉澱,背後是認知的迭代。

萬般皆可拋,唯有業隨身,業就是我們的能力和認知。

三十而立,不是婚姻家庭,而是我們的人心。

唯有當我們觸摸體悟到人心的時候,才是能真正的走上人生的大道,道不就是坦途。

唯有當我們學會凡事向內所求的時候,才是我們立住的開始,

也是夢想的開端,是命運的起點。

三十而立,所立為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