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物並作:中西方環境史的起源與展望|薦書

微信ID:sanlianshutong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万物并作: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与展望|荐书

萬物並作

中西方環境史的起源與展望

[美]濮德培 著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18-08

ISBN: 9787108061942 定價:46.00元

內容簡介

《萬物並作》是著名新清史學者濮德培於2012年夏天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所作的四場報告的基礎上編撰而成。本書十分簡明扼要而條分縷析地講述了環境史的源流和中國環境史的發展,並通過豐富的例子來討論環境史的研究方法,具有很強的操作性。書中不時閃現一些真知灼見和貫穿始終的史學理念,給人以無限的啟迪和想象。《萬物並作》是一部優秀的環境史入門著作,也是瞭解新史學的必讀書。

本書首先考察肇始於古代,直至20世紀發展成為一個專門研究領域的西方環境史的歷程。環境史源自兩個學派:法國年鑑學派和美國邊疆史研究學派。前者關注長時段的研究以及自然界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制約,後者強調近代資本主義對自然界的不斷改造。第二章相應地介紹中國環境史自帝國時期以來到近代的逐漸興起。第三章考量分析人地關係的發展過程中使用的不同尺度,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地方、區域以及全球的範圍的觀念來彼此相聯。第四章梳理了把環境史與科學研究聯繫起來進行研究的諸多創見。

濮培德(PeterC. Perdue),1949年生,美國著名歷史學家,漢學家,現任耶魯大學歷史系教授。1981年在哈佛大學歷史與東亞語言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他的著作China Marches West: TheQing Conquest of Central Eurasia(Harvard UniversityPress, 2005),曾獲得2006年的列文森獎。他的著作還包括中國的糧食市場、農業發展、歷史環境等方面,他的研究興趣包括中國現代史、日本社會經濟史、邊疆史以及世界史。

目 錄

(向上滑動查看)

前言和致謝

序言 環境史的興起

第一章 西方環境史的起源

第二章 中國環境史的興起

第三章 環境史研究的尺度

第四章 環境史與自然科學

結論

參考文獻

出版後記

序 言

環境史的興起

文 | 濮培德

近年來環境史研究發展迅速,目前在西方和中國更是一個方興未艾的領域。然而,與政治史、經濟史、軍事史和思想史等具有深厚學術積澱的歷史學分支學科不同的是,環境史只有大約30年的歷史。

20世紀70年代我在哈佛大學攻讀研究生的學位時,尚不知曉環境史的存在,甚至直到1981年,當我完成有關湖南農村長時段變遷史的博士論文時,也沒把它看作是被人們稱作“環境史”這個專門領域的著作。直到1987年我的這篇博士論文出版,並被《哈佛校友雜誌》納入“環境史”系列著作之後,我才認識到環境史這個領域的存在,而我的研究屬於環境史研究的一部分。

不過在西方,環境史研究的起源更早,而且已成為一個世界性的學術活動,來自許多國家的學者在從事不同時期的相關研究。

例如在耶魯大學,對環境史感興趣的師生們可以參加各種各樣的研究項目。我們開設了本科生的環境研究項目,邀請歷史學、人類學、森林和環境研究學院、法學院、政治學以及其他學科院系的老師來進行指導。同時,耶魯大學幾乎每年都會召開一次關於環境史的研究生研討會,邀請來自美國東北地區主要大學的學生提交會議論文並參與討論。2012年有關資源利用的研討會邀請了環境史和經濟史學者,他們研究的時期包含了從古羅馬、古埃及、中國、奧斯曼帝國,直到19世紀的美國的所有時期。僅耶魯大學歷史系,從事環境史研究的學者研究的區域就覆蓋了幾乎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地區,包括非洲、中東、歐洲、中國、日本及美國等。這個領域的發展過於迅速,很難對它的現狀作一個完整的介紹,不過,若能考察一下它的發展歷程,無疑會有助於我們瞭解這些研究主題及取得的成果。

當環境史作為一門學科,在其領域受到太多關注的時候,許多學者開始擔心,怎麼給它下個定義呢?我們是應該給它下一個非常確切的定義,把它和類似的歷史學科及其他歷史學科嚴格區分開來呢,還是應該採取更加包容的態度,給出一個可以包含多種研究方法的寬泛定義?我本人更加願意接受寬泛的定義,這樣可以邀請其他學科的學者一起分享這項令人興奮的研究。不過,我們仍然需要給出一個大概的定義,並確定環境史的主要研究方向。

簡而言之,環境史是一門關注過去人類社會與自然界之間相互作用的歷史學科,包括諸如食物、礦物、能量和氣候等各種資源以及它們與人類福祉之間的關係,還包括通過人類勞動轉化自然物質維持人類生活的各種生產方式,當然這也是馬克思的核心論題,即任何形式的價值皆是由人類勞動加工自然產物來創造的。從這個意義上講,馬克思是環境史學的一位理論奠基人。馬克思有關“第二自然”的定義——即人類作用於自然物質之後的產物——已成為許多環境史研究的指導思想。

由於許多有關人類過去記載的歷史都是農民的歷史,所以農業生產也經常是環境史討論的中心話題。但是工業革命前的許多人類活動已經改變了地球及地球上的生物,例如狩獵、採集、捕魚、開礦和手工勞動等,故環境史也不僅限於農業活動,還出現了城市生態史,考察由城市中心對原生自然物質的需求而產生的“人類足跡”等新領域。當然,考察近代以來工業革命對環境的影響是環境史研究的另一個重要話題。最近出現的新術語“人類世”(Anthropocene)認為地球上生活的所有人類造成的影響已經導致了一個新的地質年代的產生,我們將會在結論中討論這個問題。

環境史研究也包括對疾病和人類健康的分析(這與醫學史有關),以及人類通過技術改造自然界的活動(這和農業史或工業史有關),“環境技術史”(Envirotech)這門環境史的分支學科正努力地把工業變遷的標準化描述與微生物、農村生態和城市生態的環境問題結合起來。

許多政治活動也體現出環境方面的特點,包括政府行為以及那些利用自然的力量來對抗政府的群眾活動。正如拿破崙曾經說過的一樣,“士兵是靠肚子行軍打仗的”(Armies march on their bellies),他認為所有的軍事史都必須認識到食物供應對於戰爭的重要性。這可以從軍隊後勤服務方面來研究,包括:戰時軍隊的補給是如何從農民那裡獲得的,又是怎樣運輸到前線的?或者反過來,在和平時期軍人是如何轉業成農民以維持其生計的,特別是中國的軍屯?

同樣,抵抗軍隊、抗拒國家的人們也會利用環境的策略,他們背井離鄉、廢棄農田,以免被徵兵入伍或被軍隊搜刮糧食。他們要麼會把穀物埋在地下、屠宰牲畜,以便逃避國家的剝削,要麼會主動襲擊糧倉,搶回他們認為屬於自己的糧食等,這些都是利用自然產品表達政治訴求的例子。

這些歷史延續到今天,就演變成了綠色運動。顯而易見,綠色運動致力於把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引向更加可持續發展的方向。一些人和政府合作,另一些人則採取抵制的方式。顯然,大自然是他們政治訴求的中心,不過其他政治運動也與自然資源緊密相關。

環境史還包括文化影響,體現為環境思想、哲學、我們對自然界負有責任的倫理觀以及自然界對社會行為的影響等。然而今天絕大多數的環境史研究者都是唯物主義者。這裡的“唯物主義者”並不是指馬克思主義者強調的物質第一、物質決定意識的哲學概念或歷史學概念,而是指大多數環境學者相信的,僅僅知道自然的思想是不夠的,我們還應該知道獨立於人類信念之外的自然本身運行的模式。這意味著,我們應該把環境史研究與自然科學的發現聯繫起來。

儘管諸如地質學、植物學、動物學和生態學等並非專門研究人類的自然科學,但是瞭解這些學科的成果對環境史學者來說亦有裨益。誠然,環境史本質上是一門以人類為研究對象的學問,是一個關注人類如何改變、理解自然界,以及這些改造又是怎樣影響人類這個物種的領域,它也和社會科學尤其是人類學、考古學和社會學息息相關,這些學科揭示人類與自然互動的一些普通模式,有時這些模式可適用於不同時段和地區。

有些歷史學者認為,僅僅專注於人類的做法太過狹隘,我們不應該持“物種中心”論這樣的觀點,而是應該把其他物種的活動視為與人類活動一樣具有同等的價值,許多動物肯定也有自身的意圖、目的、需求,甚至權利。這些環境保護論者的目的是擴大人類與其關心的生物的範圍,以便儘可能地包容其他生物,並與之為善。人類學和歷史學的一些最新研究,受“後人類”(posthuman)方法的啟發,考察了包括人類在內的不同物種之間的關係,每個物種都被置於合適的位置。

這種焦點的擴展在哲學領域和方法論方面都提出了重要的問題,但是在本書中,我主要關注人類在自然界中的活動,尤其是近代早期及近代的活動。

本書首先考察肇始於古代,直至20世紀發展成為一個專門研究領域的西方環境史的歷程。環境史源自兩個學派:法國年鑑學派和美國邊疆史研究學派。前者關注長時段的研究以及

自然界對人類社會產生的制約,後者強調近代資本主義對自然界的不斷改造。第二章相應地介紹中國環境史自帝國時期以來到近代的逐漸興起。中華帝國的官員和學者經常收集農業環境的信息,並討論如何改造自然以便人類利用,這些討論為20世紀更加迫切地想要建立一個富強的國家的爭論打下了基礎。第三章考量分析人地關係的發展過程中使用的不同尺度,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地方、區域以及全球範圍的概念來彼此相聯。所有歷史學者都必須考慮如何在其研究中把握時間和空間的關係,但是當代歷史學者不再侷限於一國之內以及短時段的研究,而是會面臨更多的選擇。第四章梳理了把環境史與科學研究聯繫起來進行研究的諸多創見。20世紀的科學研究揭示了一些對全球環境的可持續性為期不遠的嚴重威脅,歷史學者、社會學者和自然科學學者一起,已在政策層面就如何解決這些威脅提供了許多有價值的觀點。

其他有關環境史的綜述主要關注西方學者的研究,而忽略了中國豐富的學術傳統,同時回顧中西方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利用這些不同的研究方法所取得的有關人地關係的成果,並可通過比較的方法獲得更加深邃的洞察力。

万物并作: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与展望|荐书

【相關專題】

----

生活需要讀書和新知

----

万物并作:中西方环境史的起源与展望|荐书

ID:sanlianshutong

長按二維碼即可訂閱

----

回覆好文,閱讀更多專題文章

回覆聽課,瞭解書店裡的大學公開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