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長要在“示弱”中成就人

老子曰: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這其實也是管理的四種境界,學校管理亦是如此。

智慧的校長要學會“示弱”,甘居幕後,既成事又成人,追求“不知有之”“無為而治”的境界。“示弱”既是成事的需要,校長不是全才,需要揚長避短,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讓正確的人做正確的事;“示弱”更是成人的需要,一所學校,只有整個教師團隊強,學校才是真正的強,那就需要校長善用適度示弱的策略來成就人,發展人。

“示弱”是一種尊重人的胸懷。人都有受尊重的需要,更何況作為管理對象的教師,本色是書生,是知識分子。尤其是對待教職工隊伍中“老弱病殘”的“弱者”,更要換位思考,時刻注意呵護其自尊心。

教師由於長期處於“各就各位、預備”的高度緊張狀態,患上抑鬱症的比率在增大。對患有抑鬱症的教師應有同理心,不要把他們一些不近情理的言行視作道德品質上的問題,更不能與之互懟、互掐。稍有不慎,就會激化矛盾,甚至會成為壓垮其精神的最後一根稻草,釀成悲劇。採取剋制示弱、人文關懷、和諧相處的策略,既有無奈的成分,也是校長明智的選擇。

“示弱”是一種調動人的藝術。校長水平再高,點子再多,也要內斂,學會示弱,以此調動教師工作的積極性。

我們知道,解決一個問題、達成一個目標的方式往往不是唯一的,也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而是多元的、多路徑的。面對問題,校長何必大包大攬,固執己見,死磕一種方法?死磕的結果只會使下屬失去思考力和主動性。倒不如讓渡下屬部分決策權,讓其提出幾種可行的路徑,選優方案,配好人員,然後,全權負責實施。一旦發現偏差,校長及時指導、反饋糾偏,出現了失誤,校長主動攬過擔責。這樣,才能增強下屬的責任感和自我效能感,敢於做事,也樂於做事,在解決一個個具體問題中,下屬逐漸從“低手”成長為高手,成長為校長的得力助手。

“示弱”是一種成就人的途徑。我在當校長之前有4年副校長的經歷。當時的老校長奉行“無為而治”,他執掌學校的人事和財務,而把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全盤交給我負責。我在臺前獨當一面,他在幕後“偶爾露崢嶸”,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我非常慶幸自己有這段經歷,因為我在成事中成人,得到了鍛鍊。

“人才是跳出來的,不是挑出來的”,校長需要做的是迷戀教師的成長,用賞識眼光對待每一位教師,用人文情懷激勵每一位教師,讓他們找到自己的最近發展區,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增強他們的教育自信和教育自覺。需要做的是把他們推向聚光燈下的舞臺,盡興表演;把他們推向高手如雲的賽道,展其所能,並站在臺下或跑道邊為其精彩的表現鼓掌、加油、賦能。

“示弱”是一種團結人的智慧。戰國時期,趙相藺相如為了顧全大局,面對老將廉頗咄咄逼人的強悍之舉,有意示弱,刻意忍讓,換得後者的幡然醒悟,演繹了將相和的千古佳話。的確,“讓一分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適度示弱能融洽關係,能凝聚人心。

在學校管理中,校長放下面子,無損校長自身形象,相反,平易近人、為人謙和更能贏得教師尊敬和信任,獲得真正的面子。“理直”不一定“氣壯”,“得理”也要“饒人”,用微笑化解很多問題,用沉默避免事態惡化;給那些無意犯錯、初次犯錯的教師設置臺階,留足面子,讓教師感受到寬容的力量;對於一些無關原則和底線的小事,少一點錙銖必較、針鋒相對,多一些大肚能容、一笑而過;在遭人誤解、陷入情急之時,放下身段,冷靜處理,學會和解,化敵為友;在利益、榮譽面前,謹記“吃虧是一種長遠的投資”,讓名讓利於教工,以舍為得,人生才會無處不春風。

當然,值得注意的是“示弱”要“四有”:有度,示弱是保持清醒與難得糊塗的融合,是不柔不剛的合道之常;有底氣,示弱不是真弱,是有意為之,校長應該兼有人格高度、學術高度,該顯山露水時就當仁不讓;有作為,示弱不是消極無為,激情消退,隨遇而安,而是抓大放小,把有限的精力集中到重點上,追求更好的有為;有堅持,示弱不是無原則遷就,與世無爭,隨波逐流,而是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

(作者系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教育局副局長)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24日第8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