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氏文化:江蘇常州天寧雕莊池家塘《池氏宗譜》序跋選

池氏網推薦語:

在一年一度新春佳節之際,池氏網首先祝賀全國池氏宗親新春快樂!萬事如意、心想事成!

在佳節之際,池氏網特別推薦阿池總編整理的系列池氏重要文獻,主要包括各地譜序及名人等。

其目的是希望各位宗親在宗親互動之時,能夠引起我們對祖宗遺蹟有一些搶救性的進行圖片或者文字記錄,同時,各位宗親間也可以就當地池氏祖源進行一個多方考證。

只有我們大家都參與起來,都積極行動起來,我們彼此之間才能夠填補各地支系和族譜中間的斷代世系!


池氏文化:江蘇常州天寧雕莊池家塘《池氏宗譜》序跋選

01

池氏族譜二次存稿序

餘祖之遷常,由希文公始,字慶堂,世居山東之曲阜,即宋鹹淳甲戌科狀元夢鯉公之後裔也。由宋及今,時殊久遠,而遷時攜來族譜一部,詳考系圖,實乃相傳一脈。公以避難遠出,自明洪武初,隸籍於此。

所攜族譜,年遠殘多,雖越數傳,而遷移伊始,未經整理,至六傳肇久公,急先抄錄,纂成一稿。

及餘又歷八傳,年經二百餘。山東一脈,日遠日疏,久無往來通問;即居常子姓,亦幾於長幼混淆、親疏莫辨。若不亟為續增,難免秦越路人之慨!故吳寓庵雲:“譜及三世不修,比於不孝,良有以也。”

餘今每於課讀之餘,復加抄錄,為之臚列世次,俾統系紛繁之中,其分支合派者,各親其親、各長其長,錄舊訂新,差堪成軼。

稿成之後,意欲付諸鋟梓,無如族人力綿,不克如願。惟將此稿,藏諸笥櫝,將有望於後裔而已。

留敘以志。

八世孫 化龍 (公元1613-1653年) 謹識

02

池氏族譜序

康熙庚辰(公元1700年)一修序

蓋聞:垂統緒者謂之‘作’,纘統緒者謂之‘述’;‘作’為始創之事,‘述’為繼起之功。

我希文公由曲邑遷之毗陵,雖幸譜牒之存,知先世之所由來,而一至於殘,則前無支派之分,後乏交通之問,將何從而遠考乎?

今之奉為始祖者,亦惟始遷祖為近確況。自遷後至六傳肇久公、八傳化龍公,慮先人之世次將湮,後人之遞傳或紊,因隨各分,抄寫明正,集成一稿,雖未經剞劂,而纂緝之功、笥櫝之藏,事非小補。俾各分中之支派[了]然於心目間者,俱賴二公繼往開來,苦心血、活源流也。

景念及此,爰商族眾,按丁蠲貲,成之以刻,卒至克遂先人之志,且先人之功業與先人之垂緒,庶不沒於將來耳!

後之子孫,世守家乘無闕,則事蹟昭然,典章俱在,可想見先人之‘以作為作’、後人之‘以述為作’並‘以述為述’也已。

時在

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仲秋上浣

十世孫 景和(公元1671-1721年) 謹識

03

池氏分徙錄

古有論“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者,此乃天地循環之理、國家更變之端,非若一家一族以小化大、以少化多,將此分而彼聚,仍由此而適彼也。

即我始遷祖,背井離鄉,不下千里,而居此東郭之郊,所處不過數家,所聚不過數口。後因池氏日隆,子孫繁衍,人皆以“池家村”名,橋通西市,樹繞東籬,亦幽居之勝地也。而復有樂土、樂郊之適者,如蟠龍公遷萬塔(與沿河村合派);應龍公遷北洋湖;全龍公徙前璜村。此皆八傳孫也。

至十傳孫鼎和徙前村、禮和徙丁莊村,兩世苗裔俱各散處一方,而祠墓尚存故里。居常族誼,喜相慶,憂相吊,音問交通,祭祀鹹集,至久勿衰。故雖千支萬派,其實一本同源矣。

茲當匯修族譜,鹹使各宗其宗、各祖其祖,即或分遷他方,邂逅無從一展卷而□,如指掌要,不至彼之視我如路人、我之視彼有漠然者。譜牒中之記載其可略乎?

十一世孫 於宣(公元1701-1725年) 謹識

池氏文化:江蘇常州天寧雕莊池家塘《池氏宗譜》序跋選

04

續修宗譜序 自志

道光丙申(公元1836年)二修序

語云:三十年不修譜者,比諸不孝。我池氏之譜,修之誠汲汲也。

粵自希文公,因罹兵火,挈眷來常,譜藏行李,時久殘損。幸六世孫肇久公、八世孫化龍公兩次抄錄,稿藏笥篋。至十世祖景和公,繼而刻之。迨後十三世孫器成,又將後之生卒嫁娶一一增續。蓋以譜當復事於修也。

今雖寢其事矣,念自續修而後百有餘年,人物遞更,族姓繁衍,當斯時也。前因譜牒之存,後賴續增之力,事易落成,若猶因循怠緩,將見近者日遠、親者日疏、可稽者終至混而難稽矣。

青時慮及之,故集族眾商確[榷],族尊協貲付梓,復幸告竣。

厥後子孫,思承傳之難已,不久勤修此,又予之志也夫。

維時

道光丙申年(公元1836年)仲春上浣

十四世孫 際青(際清,公元1771-1844年) 謹識

05

祠記

池氏文化:江蘇常州天寧雕莊池家塘《池氏宗譜》序跋選

夫宗祠者,先靈棲息之所,春秋奉祭祀,子孫集而致其瞻拜之誠,朔望香火無缺。 祠固不可無,而亦不可藝也。

我池氏自希文公遷常,而後至十世景和公知祠之建不可緩、建之力不可怠,遂於七分中設法起捐,生息數年。彙集各分,商確[榷]祠事。商既定,卜基於本村之東南,系蓋字一千一百五十三號平二分一釐,先建首二兩進,天井間旁廊相對,向從艮山坤兼醜未三分,竣於□□康熙三十三年春。後至道光丙申歲,宏吉、應尾等協力同心,復從第二進西旁放出一間。兩次創造,規模粗就,於以衎列祖敘宗親其於上治下冶旁治之旨,庶無背乎嗣?是恢宏其氣象,漸捐以祭田,吾宗之仝志者,當必有人焉。是敬所厚望也夫。

十五世孫 敬昌(鑑明,公元1812-1869年) 謹志

06

續修宗譜存稿序

同治癸酉(公元1873年)四稿序

夫族有譜,猶水有源、木有本也。水有源,始不盡其流;木有本,方能暢其枝;族有譜,乃可啟其後。

吾池氏之譜,始本羅難而殘缺。而卒至纂輯告成,俱賴先公之力。

迨至道光十年,際青公等又修後,自咸豐十年夏,粵匪寇常,屋盡無存,何有於書籍?雖避難時譜入行裝,亦難照顧,殘多全少,還鄉又不僅物非人是,人亦去其七八矣。譜之殘,猶幸而存耳。

餘今觀其殘零之譜,續固不易,不續不安。事際雨雖匯商族眾,皆曰:物傷人損,冠實使然,無可挽也!若不圖之於早,延之數年,愈無可考。況今間有年高者在,見聞較廣,恃為貫通,庶不沒於時世者多,譜之有猶愈於無也。宜於是如言詳考,溯流窮源,謹事抄續,第以無力付梓為憾!

至若分徙他方、暫棲異地者,亦經勞訪。然此番釐訂,譜殘缺而死難實多,無遺難免,第於知者為知、不知者亦難強以為知。後或有議我、罪我,餘亦知中心負疚,未能自適者也。

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仲春

十六世孫 宜大(巨泉,字濟時,公元1837-1918) 謹識

07

毗陵池氏續修宗譜序

家之有譜,猶國之有史。史學家雲:國史、方誌、宗譜構成中華歷史大廈之三大支柱。中華兒女,炎黃子孫,自古有尋根溯源,不忘先祖之傳統。自古至今,纂輯宗譜,繩繼瓜瓞,綿亙千年。

常州城東,運河南首,有古村名池家塘者,池姓聚居之地也。先世系出嬴姓,歷周秦漢唐,代有名公。至宋有山東曲阜池夢鯉公,字廷楹,為鹹淳甲戌科天下群英之冠。迨後裔希文公,自明洪武初避難遠遷江南毗陵,卜居郡東丁堰之南,迄今已歷六百餘載,後世已傳二十二代,苗裔散處萬塔、前橫塔、丁莊、安家舍等地。近年來子孫遠徙海內外者日益增多。

毗陵池氏宗譜,可遠溯至宋。明初希文公自曲阜攜宗譜一部來居。六百年間已輯修八屆,本屆重修,距前屆已歷八十二載。族賢蔭清、銀培、榮清君,深慮宗譜若再不輯修,池氏千年宗史將不復延續,仰愧對先祖,俯有負兒孫。今恰逢盛世,政通人和,而友族纂輯宗譜之風日盛。遂聯絡族內賢達銀海、夢初、娟英、李鳳珍諸君,於是年初春啟修。而此八十餘年來,歷經天災兵火,風雨滄桑,尤歷文革浩劫,舊譜幾近殆盡。幸有大房十八世孫錫元,歷盡艱辛,尋覓到錫芹公珍藏的民國丙寅舊譜一部,慷慨獻出,遂使吾池氏宗譜能如願續修,此乃我池氏一族之大幸也。

新修宗譜全體同仁,不避寒暑,不取報酬,含辛茹苦,一絲不苟,歷經一載,終於纂輯告成。族中賢達可興、建忠、文興等有識之士,慷慨解囊,鼎力資助,使新譜得以順利付梓,後世子孫必將永誌不忘!

餘觀池氏新譜,繼承前譜優良傳統,原譜傳序圖贊、藝文祠墓,悉數載入新譜。族人對社會有較大貢獻者、勤奮好學者、艱苦創業自強不息而成事業者、孝敬長輩、培育兒孫而受族人敬仰者,或設卷立傳,或列表存照,以資褒揚而激勵後世。

本屆新修宗譜,力求適應時代要求,以新觀念、新資料、新方法修輯。實行男女平等,女子同樣掛線傳承。至於承嗣立愛,男婚女嫁,入贅入繼,入譜請譜悉聽自願。

參天大樹,必有其根;懷山之水,必有其源!池氏夢初亦吾友人,諸君追念祖德,佑啟兒孫,續火傳燈,垂裕後昆,為餘所敬佩!池氏續譜之際,餘亦曾赴抵斟酌譜事。池氏諸君囑餘為序,餘樂而不辭,遂不揣簡陋,爰綴數語。是為序。

公元二〇〇七年歲次丁亥初秋之吉 

中國姓氏文化研究會理事

常州姓氏文化研究會會長 蘇慎 謹撰

池氏文化:江蘇常州天寧雕莊池家塘《池氏宗譜》序跋選

08

重修《毗陵池氏宗譜》跋

二零零七年歲次丁亥

《家譜》在歷史的時空裡,曾是一本經典性的傳家文獻,是一個家族的簡明通史。隨著子孫繁衍,為確保《氏族史》在繼往開來中持續延伸,因此續修家譜就自然而然地成為我輩的神聖要務。

去年初冬,五房十七世孫蔭清從北京返鄉探親,與族長銀培及榮清等人談及我《池氏宗譜》上屆續修至今已有八十餘年。當今政通人和,物阜民康,友鄰姓氏都在續修家譜,我們豈能落於人後?銀培根據族人所提供的線索尋覓,由錫元不辭辛勞,數次至無錫親戚處尋找。幸有祖先蔭庇,劫後餘生的民國丙寅版《池氏宗譜》一部重見族親。二零零六年十二月九日,銀培、榮清等在銀海家召開座談會議,拉開了續修宗譜的序幕,成立了籌備小組,以後分別走訪了各房各派,得到了丁莊的才生和前橫塔錫泉等人的熱烈呼應。萬塔村的筱雪和小方和安家舍的漢柄等人均表示大力支持續修家譜。

於是在二零零七年三月二十三日召開了各房、分支派代表會議,共同商討續修大計,成立《池氏宗譜》續修委員會,制訂各項規定和條例,佈置續修工作的具體事宜,並聘請常州市姓氏研究會副秘書長金煥康先生為顧問和《白氏宗譜》編輯白耀春先生為業務指導。會後,各房支同仁進一步宣傳發動、電話聯繫和寫信通知徙居外地族人,採訪收集材料,編寫謄錄,核對核實,特別是娟英和李鳳珍等人不辭辛勞,不怕麻煩,任勞任怨,把工作做細做實。

本屆續修資金遵循“不收人丁費,自願出資”的原則,由於族內賢達可興的帶動,建忠、文興等有之士五十二人,慷慨解囊,傾力資助,使得新譜順利付梓,裝幀精良。

本次續修,堅持繼承和弘揚傳統之精華,與時俱進。既去除舊譜之封建色彩,又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體現男女平等,改變“女不進譜”的舊俗。按房、支分卷,十世一系圖,以便於查閱。

這次續修,因時間跨度大,上一輩祖先之生卒不詳者甚多;另有部分外遷族人失去聯絡,未得收編入譜,望後續者考證補之。但也有個別族人,尊祖崇宗觀念淡泊,多次動員仍未提供材料,致使世系不能延續,貽誤子孫後代,無從查考祖根,甚為之遺憾。

由於我們才疏學淺,缺乏經驗,雖經盡心勞力,尚存諸多疏漏不當之處,敬請族人海涵,並請學者方家指正。 

“寧遠堂”《池氏宗譜》續修委員會

十八世孫 夢初 謹撰

公元二〇〇七年金秋

池氏文化:江蘇常州天寧雕莊池家塘《池氏宗譜》序跋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