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出土器物看南宋風物

北宋靖康二年(1127年),徽、欽二帝被金人俘去,北宋滅亡。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即位,重建政權,史稱“南宋”。

南宋定都臨安,保有東南半壁江山,典章制度承襲北宋正統,重科舉教育,興禮樂文治,商品經濟發達,海外貿易繁榮,科技創造眾多,出土文物蔚為大觀。杭州是南宋都城臨安的所在地,屬山水明秀的江南之地,物產豐饒,民生富庶勝過汴梁,而北方南遷的人口也為南方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先進的生產技術、豐富的生產經驗和豐厚的商業資本。

古墓出土器物看南宋風物


南宋 龍泉窯青釉簋式爐


南宋城市繁華便利、民物康阜,宋人注重衣冠打扮、講究生活品味。他們愛好飲酒品茶、焚香插花、琴棋書畫,生活得自在悠閒,這不僅反映著南宋經濟富裕的一面,也表現出文人雅士藝術品位的一面。

古墓出土器物看南宋風物


南宋 “中興復古”香餅 1978年江蘇武進村前蔣塘宋墓出土 常州博物館藏


香餅呈方形,正面刻有“中興復古”四字,背面一左一右模印著兩條蟠屈向上、身姿相對的龍。“中”字的空處一個規整的小圓孔,當是用作穿線佩系。

據揚之水先生考證,此“中興復古”香餅即《負暄雜錄》中說到的“中興復古”,屬龍涎香品之一的“內家香”,是宋高宗所合之香,以古臘沉香為本,雜以腦麝、梔花之類,香味氳氤,極有清韻。高宗閒暇玩香賦予“中興”之名,以此寄託“中興”之思。

(揚之水,原名趙麗雅。1996年起進入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工作,開始深入研究文物考古,用考古學的成果來研究文學作品,著作有《詩經名物新證》、《詩經別裁》、《脂麻通鑑》、《先秦詩文史》等。)

古墓出土器物看南宋風物


南宋 教子昇天金盃盤(一副)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2014年貴州遵義楊價夫婦墓出土

杯口徑7.85釐米 足徑5.1釐米 高7.05釐米 重230克

盤口徑18釐米 底徑13.5釐米 高1.9釐米 重180克


教子昇天金盃盤一副由金盃和承盤組成,出土時教子昇天杯倒扣於承盤之上。金盃系夾層,雙螭纏繞其上,兩螭首對稱探出杯口成為杯柄。承盤紋飾與金盃呼應,盤心為翻湧的浪花,雙螭盤旋,口尾互銜。教子昇天紋是宋以降流行的紋飾,由天上的大龍和海水中的小龍組成,通過大龍呼喚小龍昇天來借喻父母望子成龍的願望,也可祝頌人高升。

古墓出土器物看南宋風物


南宋 龍泉窯青釉花口盤 浙江慶元會溪南宋胡紘妻吳氏墓出土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六瓣葵花口,寬平折沿,沿面微向上斜,折腹淺坦,大平底,矮圈足。胎色淺灰,施粉青色厚釉。圈足端刮釉,無釉處呈土黃色。與同墓所出六瓣花口盞配成青瓷盤盞一副。

胡紘(1137年至1203年),處州龍泉人,官至工部、禮部、吏部侍郎,華文閣待制。在光宗、寧宗兩朝,因激烈抨擊以朱熹、趙汝愚為代表的道學家而著稱,是反“偽學”的重要人物。2014年,浙江慶元會溪發掘胡紘夫婦合葬墓,其中胡紘墓惜遭盜掘,採集到墓誌一方,追繳回青瓷器5件;夫人墓保存完好,隨葬品豐富,出土金銀器、瓷器、水晶、漆器等各類器物30餘件。

古墓出土器物看南宋風物


朱漆戧金菱花式人物花卉紋奩 武進南宋墓出土 常州博物館藏


《東京夢華錄》記載北宋都城開封設有溫州漆器什物鋪,《夢粱錄》記載臨安市肆中有著名的溫州漆器鋪。溫州漆器自北宋即名震四方,瑞安慧光塔出土的北宋舍利函、經函已顯示溫州漆藝之高超,武進南宋墓出土的朱漆戧金菱花式人物花卉紋奩代表了南宋溫州漆器藝術的極高成就。

古墓出土器物看南宋風物


南宋 剔犀執鏡盒 1978年江蘇武進村前蔣塘宋墓採集 常州博物館藏


木胎,出土時內置雙魚紋執鏡一面,鏡盒造型隨執鏡形狀。盒面、柄部及周緣雕八組雲紋圖案,堆漆肥厚緻密,運刀圓潤,藏鋒迴旋。此器採用剔犀技法,表面髹黑漆,盒裡為黃色漆,斷面呈現朱、黃、黑三色更疊,是三色漆剔犀的實例。我們從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南宋李《觀燈圖》中,也可一窺南宋女性對精緻生活的講究(下圖)。

古墓出土器物看南宋風物


南宋 李嵩 觀燈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古墓出土器物看南宋風物


南宋 韓四郎一兩金鋌 杭州西湖大道魚定安路岔口出土 浙江省博物館藏


金質薄片,窄長方形,正面居中戳印“韓四郎十分金”,背面戳印“宋宅西”,標示了當時鍛造工匠或店鋪名號、黃金成色、鍛造地點等。目前發現的一兩重南宋金鋌,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蘇、安徽等地出土。南宋金鋌的形制保留直形,主要是出於鑄造工藝上的原因。其製作較為規範,尺寸、重量、成色都有相對統一的標準,這說明當時金鋌的打造是根據一定標準,顯示一定的價值以便於流通。這與大小不一、或薄或厚、輕重有別的唐代金鋌上貢、進獻的職能有本質的區別。

古墓出土器物看南宋風物


南宋 “皇宋湖學寶尊”銘銅犧尊 浙江湖州龍溪港安定書院段出土 湖州市博物館藏


通體銅綠色,似牛形,卷鼻,嘴巴誇大微張,露出整齊牙齒;雙眼圓睜,長眉延至雙頰。雙耳向上斜張;頭部向上揚起。身軀肥碩,四足粗壯,尾巴下垂,背部開圓孔。腹地鏤長方孔,孔上置有長方板,板上鐫刻“皇宋湖學寶尊”六字篆書銘文。

宋代重視各地學校制度,州府之學興盛。各地州學常與文廟相結合,設有日常祭孔禮器的陳設。該犧尊與周代犧尊相似,其造型應是取法《紹興製造禮器圖》、《紹熙州縣釋奠儀圖》一類禮書中的犧尊。

伴隨著經濟重心的南移,宋代的文化重心也出現了南移現象。“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相對輕鬆的政治環境和輿論氛圍,造就了文化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南宋時期文化成就璀璨奪目,被譽為“東方文藝復興”時期。尤其是南宋詩詞在時局變動、社會思潮更迭中產生了新的變化,士人文化創作依舊充滿活力,文學創作繁榮,成就堪與北宋比肩。繪畫、刻帖和戲劇等文化藝術,也在南北方文化的碰撞中得以突破和發展。


(溫馨說明:我們敬重和感謝原創作者,凡未具作者姓名的文章,均因無法查獲作者所致,敬請原作者見諒!如有涉及版權問題,敬請原作者或同行告知,我們將及時糾正刪除。同類微信公眾號轉載本刊發佈文章,敬請註明出處。謝謝合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