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中國道教》第一卷 南宋金元道教

南宋金元道教

--------------------------------------------------------------------------------

南宋以後至明代中葉,道教在封建王朝扶持下仍然繼續發展。但由於出現了南宋偏

安,形成與金、元南北對峙的局面,民族矛盾異常尖銳。在這種形勢下,道教內部宗派

紛起,互爭領導權,從而形成了與上一階段顯著不同的特點,這是道教史上又一個轉折

時期。

04《中國道教》第一卷 南宋金元道教

南宋偏安時期的道教

南宋統治者對待道教的態度,和北宋基本一致。由於這時國力羸弱,遞受金人和蒙

古人的侵襲,為求消災免難,保國延祚,更寄希望於神靈的護估。故高宗趙構倉皇南渡

後,即積極營建宮觀,延攬羽流,並常去宮觀參拜。他在戰敗之餘,驚魂未定,即在錢

塘修建了顯慶觀以處羽流。紹興十七年(1147)又再度重修,並派專人主管教門公事,

復賜緡錢,為之置田產以增齋供之費。建炎元年(1127)五月,在他即位之日,即效法

宋真宗下令於江寧府建景靈宮“以奉聖祖及聖祖母”;及定都臨安(今杭州)之後,又

於十三年二月,在都城修建景靈宮用以奉安累朝神御。次年在杭州西湖修建延祥觀以奉

四朝真君。紹興十六年,高宗下令在全國各地廣建報恩光孝觀,以奉佑陵神御。十七年

十月,詔建太一宮於行在。

次年,又增建了明離殿。住宮道士每歲給糧五百斛,其後又詔市嘉興田三十頃,以

為道糧。二十五年,高宗奉皇太后之命,調動軍隊修復臨安洞霄宮,建昊天殿、鐘樓、

經閣;修建三茅觀,並派道士蔡大象專門管理觀事。高宗還常親自召見道流,或賜錢物,

或贈封號,或授官爵,或書寫道經以賜。

他還任命許多大臣為宮觀使或宮觀提舉。這一作法又為南宋諸帝所承襲。孝宗趙眘

還以自己的模樣作為塑造道教神像的“樣板”。據李心傳《建炎以來朝野雜誌》甲集卷

二記載:“佑聖觀,孝宗舊邸也……淳熙三年(1176)建,以奉佑聖真武靈應真君,十

二月落成。或曰真武像,蓋肖上御容也。”據《宋史·孝宗本紀》載:自佑聖觀落成以

後,孝宗幾乎每年都要前往參拜一次。光宗趙惇在位時間很短,他登極之後,即急忙興

建玉清昭應宮,規模務求宏大,工藝務求精緻。寧宗趙擴對道士張道清、包道成、張成

果、王景溫、張可大等均甚寵愛,他還親自為顯慶觀題額,繼孝宗之後進一步掀起對真

武的崇拜。嘉定二年(1209),頒佈《誥詞》以宣揚其神威,並特封為“北極佑聖助順

真武靈應福德真君”。

在理宗趙昀當政時,蒙古已統一了北方,並向南方步步逼近,南宋王朝處於“疆土

日蹙”、“國勢阽危”之中,為了維護趙宋王朝的統治,他在崇尚理學的同時,仿效其

前代君主加強崇道措施。其辦法也不外乎為一些神仙人物和道派祖師以及死去的重要道

士賜贈封號,對於當時健在的一些道派首領,除賜贈封號外,還委以官職,以示崇敬。

如嘉熙三年(1239)召見三十五代天師張大可,命其提舉三山符籙兼御前諸宮觀教門公

事,主領龍翔宮,賜號“觀妙先生”。對茅山道士易如剛特賜“妙寶先生”等等,並不

顧民窮財匱,繼續興建和擴建宮觀。

理宗對道書《太上感應篇》特別感興趣。紹定六年(1233),在他的授意下,由太

乙宮道士胡瑩微負責刊印,理宗親自書寫“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八字列於卷首,並由

名儒真德秀代作序和跋,宰相鄭清之作贊文,廣為傳播。後來道教勸善書的興起,當與

此直接有關。

度宗趙禥即位之後,趙宋王朝已面臨土崩瓦解之勢。而度宗仍在宮中設內道場,為

僧道大發度牒。鹹淳六年(1270)八月,蒙古軍攻圍襄樊甚急,宰臣賈似道仍“日坐葛

嶺,起樓閣亭榭,作半閒堂,延羽流塑己像其中,取宮人葉氏及倡尼有美色者為妾,日

肆淫樂”。①而道士安世通、徐通明、饒松等,則在此危亡關頭挺身而出,以捍衛趙宋

王朝為己任,置生死於度外,為之奔走呼號,最後甚至不惜以身殉國。他們斥責當時那

些屈膝求榮的“士大夫皆酒缸飯囊,不明大義”。②他們的忠義行為自然不免帶有時代

的侷限性,但也反映了道教上層化以後與封建統治者的血肉聯繫。

南宋道教除舊有的龍虎天師、茅山上清、閣皂靈寶等三山符籙之外,其時自稱獨得

異傳而別立宗派者甚多,主要有從天師道衍化而來的神霄派,由上清派衍化而來在民間

影響較大的清微派,由天師道衍化而來的天心正法派,從靈寶分化而來的東華派和淨明

派。此外,還有白玉蟾所創的所謂金丹南宗者。入元以後,分別與金真道和正一派相合

並。

04《中國道教》第一卷 南宋金元道教

金代道派的紛起

金人屬女真族,本來居住在長白山和黑龍江流域。以漁獵為生,同時也從事農業。

公元1115年,金太祖阿骨打即皇帝位,正式建立起奴隸主的國家,國號大金。緊接著,

金太宗完顏晟於天會三年(1125)滅遼,天會五年滅北宋。隨著其統治地區的擴大,由

於社會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差異,不能不發生尖銳的社會矛盾,廣大人民,特別是廣

大漢族人民反奴隸制統治的鬥爭風起雲湧,面對這種形勢,金統治者一面進行政治制度

和經濟制度的改革,一面大力倡導女真族學習漢文化,通用漢語言,允許女真族與漢族

通婚,使女真族與漢族在共同的經濟生活的基礎上,加強彼此間的文化交流,促進民族

間融合。他們還大力提倡尊孔讀經,興辦學校,以科舉取士,把大批漢族士人吸收到他

們的統治集團中去,擔任朝廷的重要官職。但是,也有一些漢族士人既不願在皇朝作官、

在政治上與金統治者合作,又不去參加抗金斗爭,而是走上了消極隱遁的道路。在這種

背景下,先後于山東、河北一帶由漢族士人所創立的新道派,如蕭抱珍創立的太一道,

劉德仁創立的真大道,王重陽創立的全真道等,便相繼產生,並受到了在野漢族士人的

擁護和嚮往而紛紛參加。虞集《道園學古錄》卷五十《真大道教第八代崇玄廣化真人嶽

公之碑》在談到這一情況時稱:“昔者金有中原,豪傑奇偉之士,往往不肯嬰世故,蹈

亂離,輒草木衣食,或徉狂獨往,各立名號,以自放于山澤之間。當是時,師友道喪,

聖賢之學湮泯澌盡,惟是為道家者,多能自異於流俗,而又以去惡復善之說勸諸人,一

時州里田野,各以其所近而從之。受其教戒者,風靡水流,散在郡縣,皆能力耕作,治

廬舍,聯絡表樹,以相保守,久而未之變也。”王惲《秋澗集》卷五十八《奉聖州永昌

觀碑》亦稱:隱逸清潔之士“翕然從之,實繁有徒。其特達者各潛戶牖,自名其家,耕

田鑿井,自食其力,垂慈接物,以期善俗,……敦純樸素,有古逸民之遺風焉。”由此

可見,這些新道派既是一種宗教團體,也是一些在野漢族士人相互聯絡的組織,一經建

立,便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從而引起金朝統治者的密切關注。金統治者為了爭取在野漢

族士人的支持,便千方百計地對這些道派的首要人物進行籠絡,對他們表示親善,並對

他們所代表的道派也給予扶植。

金熙宗完顏閒於皇統八年(1148)親自召見了太一道祖師蕭抱珍,併為他的道觀賜

額。世宗完顏雍即位不久,便於大定(1161~1189)初,將真大道祖師劉德仁召居京城

天長觀。大定九年又為太一道二祖蕭道熙敕立萬壽額碑於他所住的道觀。十四年因天長

觀災,命有司修復,並率領太子和百官前往慶賀,作道場三日夜。二十八年,他兩次召

見全真道的首領之一王處一,併為他建立修真觀,賜金書篆額及金帛鉅萬。同年又多次

召見邱處機,問以至道,賜錢十萬,並命塑純陽、重陽、丹陽三師像於其所居之宮庵正

位。世宗還曾召見道士郭志空,併為其徒所創庵賜額曰“棲真觀”。

章宗完顏璟“尊玄重道”更甚,他與太一道三祖蕭志衝往來甚密。明昌(1190~11

95)間,嘗請其醮於太清宮,又在中都為其興建太極宮。他與全真道的交往更多。明昌

元年(1190),邱處機東歸棲霞,大建琳宮,章宗敕賜其額曰“太虛”。承安二年(11

97)七月,召見王處一於便殿,問以養生之道和性命之理,以及治國和邊境之事,對其

表示欽佩。次年,王處一乞還侍養其母,章宗賜觀額及“體玄大師”之號,賞賜甚厚。

承安二年(1197)冬,又召劉處玄赴闕,敕寓天長觀,問以玄旨,並賜以“靈虛”、

“太微”、“龍翔”、“集仙”、“妙應”等五觀額。次年又遣使徵之,“以鶴板蒲輪

接於紫宸,待如上賓,賜以琳宮,名曰‘修真’,官寮士庶,絡繹相仍,戶外之屨,無

時不盈。明年三月,乞還故山,天子不敢臣,額賜靈虛,寵光祖庭”。③他還十分重視

道書的收集和整理。即位伊始,即命天長觀提點孫明道主持搜訪天下遺經,編印《大金

玄都寶藏》六千四百五十五卷。經過兩宋之際道書遭受毀損之後,這次的蒐集整理對道

教的繼續發展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隨著新道派的不斷髮展,特別是在下層群眾中的發展,也引起金統治者的猜疑,故

章宗曾對這些道派採取過一些限制措施。明昌元年(1190)十一月,“以惑眾亂民,禁

罷全真”。

次年十月,又“禁以太一混元受籙私建庵室者”。④元遺山的《紫微觀記》在談到

全真道的發展時即指出:“故惰窳之人,翕然從之,南際淮,北至朔漠,西向秦,東向

海,山林城市,廬舍相望,什百為偶,甲乙授受,牢不可破。上之人亦嘗懼其有張角鬥

米之變,著令以止絕之。”陳垣先生認為,所謂“著令絕之,即指明昌禁令。”可實際

上不但“禁”而不止,卻反而更加發展了。正如姚牧庵《重修玉清萬壽宮碑》所說:

“欲錮其說以叛渙其群”,卻“勢如風火,逾撲愈熾”,以至“羽服琳宮,日新月盛乎

金之世”。金代道教之興盛,可想而知。

衛紹王完顏永濟嗣位以後,金朝統治已處於急轉直下之勢,他在位時間很短,但金

代敬道之制猶存。如受到章宗寵遇的道士李大方,到衛紹王執政期間仍然活躍於朝廷。

大安(1209~1211)初被召,賜雲錦衣,佩金符,加號“通玄大師”。宣宗完顏珣即位

不久,燕都便告失守。在這岌岌可危的形勢下,他對道教仍十分關心,為一些宮觀賜名,

以資保護,對道士仍給以禮遇,向他們賜號封官。但他在徵召邱處機、李處靜時,邱、

李等人眼見金朝統治大勢已去,均拒不奉召。哀宗完顏守緒在位僅十年,便被元太宗窩

闊臺所滅(1234),國破身亡。

04《中國道教》第一卷 南宋金元道教

元代的全真道與正一道

入元以後,元統治者同樣面臨如何爭取漢族士人支持的問題,故對道教亦同樣表示

崇奉。公元1219年,當成吉思汗還在率軍西征時,就迫不及待地遣使臣前去登州宣召當

時全真道首領邱處機,邱處機當時已先後拒絕金、宋的邀請,正在山東觀望形勢。接到

成吉思汗的召命之後,便不辭“冒雪衝霜”,萬里跋涉,率領弟子赴召。他在見到成吉

思汗之後,即積極為其統一天下獻策,從而受到殊寵,為全真道在元代的大發展奠定了

基礎。成吉思汗下詔將他所居之太極宮更名為“長春”,並遣使勞問:“朕常念神仙

(按指邱處機),神仙毋忘朕也。”⑤元太宗窩闊臺在即位之前,便於公元1229年七月

在乾樓輦接見了全真道士李志常。同年八月窩闊臺即位之後,李志常便一直受其尊寵,

屢被徵聘,賜號“玄門正派嗣法演教真常真人”,併為他修建終南山祖庭重陽宮以及其

他許多宮觀。

04《中國道教》第一卷 南宋金元道教

04《中國道教》第一卷 南宋金元道教

在憲宗蒙哥執政期間,更加頻繁地召見李志常,令其掌道教事,諮以治國保民之術,

前後賞賜甚多,彼此親密無間。

而且李志常周圍的其他道士如綦志遠、王志坦、李克柔等,皆受到寵信。

由於從成吉思汗以來,全真道一直受到蒙古統治者的重視,到憲宗蒙哥時便已有較

大的發展。孟樊鱗在《十方重陽萬壽宮記》中盛稱:“歷觀前代列闢重道尊教,未有如

今日之極;教徒蕃衍,道門增廣,未有如今日之盛。興作之日,四方奔走,而願赴役者

從之如雲。”由此可見,在蒙古統一全國之前,全真道的勢力已經相當強盛。

真大道教的五祖酈希誠,亦見知於憲宗,被授以“太玄真人”之號,令其領道教事。

據《洛京緱山改建先天宮記》記載:“五祖當教之日,值大元立國之初,……自戊戌

(1238)

以來,化因以洽,南通河嶽,北極燕齊,立觀度人,莫知其數。”表明此時真大道

也有很大的發展。

在元世祖忽必烈當政期間,對北方新道派繼續予以尊崇。

至元六年(1269),下詔增封全真道崇奉的神仙人物王玄甫為“東華紫府少陽帝君”,

鍾離權、呂洞賓、劉海蟾、王重陽皆賜“真君”之號,王重陽的七大弟子馬鈺、譚處端、

劉處玄、邱處機、王處一、郝大通、孫不二均封為“真人”。對其他一些道教徒亦不斷

地賜贈封號,如中統二年(1261),詔贈全真道嗣教六祖尹志平為“清和妙道廣化真人”;

追贈清貧道人夏志誠為“抱道素德真人”;特贈全真道宗師王棲云為“惠慈利物至德真

人”;玄門掌教大宗師李志常為“真常上德宣教真人”。中統三年,贈玄門掌教真人張

志敬為“光先體道誠明真人”,並賜金冠雲羅法服一套,仍命翰林詞臣作《瑞應記》,

勒石立碑。至元十年,又召王志坦襲教,加號真人。至元二十二年,賜徐志根為“崇玄

誠德洞陽真人”。

忽必烈即位之前,便與太一道四祖蕭輔道有交往,即位之後,對五祖李居壽更是尊

崇備至,眷顧頻繁。至元元年召赴闕,特賜號“太一演化貞常真人”。至元十一年,為

其建太一宮於兩京,命居壽主領祠事。甚至連皇太子是否應參預國政之類的大事,也先

徵求他的意見然後行事。《秋澗集》卷三十八《清蹕殿記》稱:“居壽等遭際聖明,顯

異家教,其臨幸之榮,又為前代希闊之遇。”

對真大道六祖孫德福也異常器重。至元五年,賜號通玄真人,命其統轄諸路真大道。

七祖李德和、八祖嶽德文,也都受其寵遇。據虞集《嶽祖碑》的記載,到嶽德文掌教時,

“西出關隴至於蜀,東望齊魯至於海濱,南極江淮之表”,皆有奉其教戒者,甚至江南

亦有“三千餘人,庵觀四百”,說明真大道已傳到全國各地。忽必烈為了消滅南宋,統

一全國,至元十一年決定大舉伐宋,並加緊爭取江南道教的支持。至元十二年七月,便

遣使去江南搜訪僧、道。次年攻下南宋首都臨安後,即確定江南名山仙蹟之宜祠祀者,

江西玉隆宮即居其一,淨明道士在此時受到很高的禮遇。此後,又親自召見武當派道士

葉雲萊和茅山宗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及四十三代宗師許道杞等,委以道職。因龍虎山天

師道是江南很有勢力的道派,故天師道特別得其關懷。據《元史·世祖本紀》載:

忽必烈在至元十三年四月,召嗣漢天師張宗演赴闕,特賜玉芙蓉冠、組金無縫服,

賜號為“演道靈應沖和真人”,命其領江南諸路道教,仍賜銀印。次年,張宗演還江南,

以其弟子張留孫留京師。十五年五月,制授張留孫江南諸路道教都提點,並建漢祖天師

正一祠於京城,詔張留孫居之。十六年詔諭張留孫悉主淮東、淮西、荊襄等處道教,從

而使天師道的勢力發展到華北和華中廣大地區,成為龍虎宗的一個支派,稱為玄教。此

後,又多次召張宗演赴闕。至元二十四年二月,他又遣使持香幣詣龍虎、閣皂、三茅設

醮,表示他對三山符籙派的頂禮。忽必烈不僅對南北新舊道派的首領十分尊重,對其他

不甚知名的道教人物也給予禮遇。如中統二年(1261)七月,曾為鍊師王道婦築道觀於

真定,賜名“玉華”。在位期間,與道教有關的各種醮事活動十分頻繁,建造或培修的

宮觀亦甚多。事實表明,忽必烈把成吉思汗所奠定的崇道政策作了全面的發展。

成宗鐵穆耳“承天下混一之後”而“善於守成”,繼續奉行忽必烈的崇道政策,對

江南天師道特別重視。他即位伊始,便於元貞元年(1295)加封張陵為“三天扶教輔元

大法師正一靜應顯佑真君”,並賜嗣漢三十七代天師張與棣等十三人玉圭各一,以表示

他“不忘祖天師之遺烈”。元貞二年正月,又授張與材為“太素凝神廣道真人”,管領

江南諸路道教。大德五年(1301),召見張與材於上都幄殿。八年授正一教主,主領三

山符籙,這對江南符籙各派的融合起了促進作用。成宗對張留孫特別尊寵,大德(1297

~1307)中,加號為“玄教大宗師”,同知集賢院道教事,且追封其三代皆為魏國公,

官階品俱第一。大德十一年又授吳全節為玄教嗣師,賜銀印,視二品。

成宗在給天師教徒授封賜物的同時,還於大德七年加封真武為“元聖仁威玄天上帝”,

又加封許遜為“至道玄應神功妙濟真君”。此外,與道教有關的一些民俗神也受到了他

的加封。

武宗海山在位時間很短,登極之後立即召見張留孫,升他為大真人,知集賢院,位

大學士上,尋又加特進。又賜吳全節七寶金冠,織金文之服,並贈其祖昭文館大學士,

封其父司徒、饒國公,母饒國太夫人,名其所居之鄉日榮祿、裡曰具慶。

仁宗愛育黎拔力八達崇尚儒學,對道教亦繼續尊崇。即位之後,特賜三十八代天師

張與材以寶冠及組織文金之服。延皊三年(1310)張與材去世,又授嗣漢三十九代天師

張嗣成“太玄輔化體仁應道大真人”號,繼續主領三山符籙,並掌江南道教事。玄教宗

師張留孫加授特進上卿,開府儀同三司,加號“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刻賜玄教

大宗師玉印。

英宗碩德八刺在位僅三年餘,即為其臣下所弒,元代統治亦到了盛極而衰,急轉直

下,難以收拾的地步。對道教仍實行利用與限制相結合的政策。除對嗣漢天師張嗣成繼

續加以尊寵之外,至治二年(1322)五月,又以吳全節為玄教大宗師,特進上卿。但在

尊寵的同時,也有一定限制。同年十二月,“以掌道教張嗣成、吳全節、蘭道元各三授

制命、銀印,敕奪其二。”⑥特別是對道士中有圖謀不軌或敢於犯上作亂者,如濟南道

士李天祥、郃陽道士劉士先、鳳翔道士王道明等,則予以堅決鎮壓。這種利用與限制相

結合的政策一直維持到元代滅亡。

總之,元代統治者對道教也是十分尊崇的。其所尊崇的重點則前後略有不同。在滅

南宋之前,主要是對北方的全真道、真大道教和太一教等道派的大力爭取和利用,尤以

爭取利用全真道最為突出。這是由於全真道的影響遠在大道教和太一道之上,特別是在

山東地區,成為蒙、金、宋三方爭奪的對象。在滅南宋以後,其重點轉為爭取南宋統治

區內最有影響的天師道。這種前後重點的不同,是從建立和鞏固其統治出發的。而道教

在元代統治者的崇奉下也獲得很大發展。在元統一全國之後,天師道在北方得到迅速傳

播,全真道則在江南有較大發展。其他力量較為薄弱的各派道教則逐漸分別與天師道和

全真道相融合,符籙各派融入天師道之後統稱為正一派,從而形成正一道與全真道兩大

派別,在明以後繼續流傳。在南宋與金、元對峙及元統治的歷史背景下,當時文士入道

者較多,形成漢族士人與道士的結合,許多道教領袖人物均具有較高的文化修養,與名

士交往密切,這對提高道教的素質和促進道教的發展,都提供了有利的條件。道教的教

理、教義在道教內部各派相互融合以及道、儒、釋融合的基礎上,以內丹學說為主流,

呈現蓬勃發展的趨勢。但在元末,道教也逐漸暴露出教徒發展過濫、素質有所下降、上

層日趨腐化的弱點,這在全真道方面更為明顯。

注:

① 《續資治通鑑》第10冊4897頁,中華書局,1957年

② 《宋史》第38冊13470頁,中華書局,1977年

③ 《金蓮正宗記》卷四

④ 《金史》第1冊216、219頁,中華書局,1975年

⑤⑥ 《元史》第15冊4525頁,第3冊626頁,中華書局,1976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