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是一代名將,現在提起來卻是臭名昭著,原因何在?

在中國的歷史上,宋朝是一個相當特殊的王朝,一個是它的版圖不夠大,自始至終,宋朝都沒有收回幽雲十六州這個戰略要地,再一個,由於北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自己是武將奪權,之前又經歷了五代十國那種混亂,切實體驗到了武將權力大到一定程度的可怕性,所以天下平定之後,他立馬就用杯酒釋兵權的辦法把武將給拿下,然後利用各種複雜的辦法來限制武將,這就使得北宋的國防力量大大降低,在對付周邊少數民族的問題上,北宋始終都處於劣勢。

本是一代名將,現在提起來卻是臭名昭著,原因何在?

最後,歷朝歷代為了自己政權的長治久安,都會推行一系列抑制土地兼併的政策,可北宋不是,他打從一開始,就保護貴族士紳的利益,從來不搞什麼抑制兼併;再加上北宋時期皇帝為了把權力收歸中央,經常搞點兒專門負責監督的職位,平白增加財政開支 ,使得北宋的財政是相當緊張。所以北宋雖然看起來很是富庶,商品經濟相當發達,可實際上卻是積貧積弱,也正是因為這兩項弊病,所以北宋的命運才會相當曲折,200年不到,國土面積被人佔了一半,又挺了一百餘年之後,南宋也亡了。雖然它的影響力非常大,可我們不得不說一句:“它自始至終都沒有達到統一!”

本是一代名將,現在提起來卻是臭名昭著,原因何在?

在這300餘年的風雲變幻當中,出現了很多值得我們研究的人物,他們有的做出了很多豐功偉績,有的卻因為做事太絕而臭名昭著,可更多的人卻是矛盾的,他雖然做出過一定成績,可因為某一時刻做了錯誤選擇,結果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步一步走向了歷史的反面,非常惋惜!這樣的人有很多,篇幅所限,咱們今天就先來說一個典型的,他就是南宋的呂文煥。

本是一代名將,現在提起來卻是臭名昭著,原因何在?

呂文煥是宿州安豐縣(今安徽省壽春縣)人氏,他出身很是普通,早年間曾到淮東制置使趙葵的麾下做了一員戰將,因為表現太過優秀,所以很快就引起了朝廷的注意,這麼厲害的將軍肯定得用在最急切的地方啊,正好那時候蒙古人正在進犯,雙方在國境線上打得火熱,於是就把呂文煥派到了軍事重鎮襄陽,從那時候起,呂文煥的命運和名聲就跟這座城牢牢地捆綁在了一起。

本是一代名將,現在提起來卻是臭名昭著,原因何在?

公元1267年,蒙古軍隊圍困襄陽,他們先後在城西南和城東北修築城堡,控制宋軍的水陸交通要道,切斷他們的退路,呂文煥看情況不好,趕緊向自己的哥哥呂文德求援,結果沒想到呂文德不當回事,認為這襄陽城池堅固,撐一段時間沒什麼問題,就充耳不聞。呂文煥沒辦法,只好依靠自己的力量困守孤城。過了六年之後,襄陽城內已經是彈盡糧絕,呂文煥不得已,多次向朝廷打報告,可不知是什麼原因,援兵遲遲不來,城內百姓眼看要面臨滅頂之災,自己的希望也在一天天破滅。就在呂文煥頭皮發麻,不知道怎麼辦的時候,忽必烈的招降書到了,他承諾:“只要歸降,絕對善待一城百姓!”呂文煥思之再三,妥協了,投降了蒙元。

本是一代名將,現在提起來卻是臭名昭著,原因何在?

從這些事情不難看出,呂文煥能耐絕對在線,要不然也不可能帶領一城的軍民在沒有援兵的情況下和強大的蒙古對抗六年,至於最後投降,也的確是無奈之舉,南宋朝廷無一人體諒他的難處,就讓他一個人撐著,換成誰都會崩潰,再說了,他一座孤城,就算不投降,又能拖住蒙古人多久?到最後豈不是讓百姓都白白充當了炮灰?為了一城百姓,他投降了,這是可以理解的。

本是一代名將,現在提起來卻是臭名昭著,原因何在?

如果說呂文煥投降之後學徐庶,一點兒不為蒙古人出力,那估計現在的人都會肯定他,可他不是,他前腳投降,後腳都是忙著為新主子效忠,大力鎮壓漢人,加速了南宋朝廷的崩潰!這就得不得讓人鄙視了,所以現在只要一提起呂文煥,基本上沒有好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