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路殺出的日海智能,能否打破物聯網十年無龍頭的困局?

2017年,數年不溫不火的物聯網成了小熱點,一時間,似乎物聯網成為了所有企業的未來戰略,尤其是傳統ICT、互聯網巨頭真槍實彈的投入,將整個物聯網產業發展推向了一個小高潮。物聯網產業終於出現了一些估計百億的企業,如面向物流領域,集方案、設備和運營為一體的G7、自稱城市級智能物聯網平臺的特斯聯、面向消費領域的智能硬件開發平臺塗鴉等。同時,不能忽視的是成立IoT部門,且團隊規模已達600多人的互聯網巨頭阿里巴巴。但是,這些企業帶來的衝擊力都不如半路殺出的日海智能。在“2018年全國物聯網技術與應用大會”上與日海智能董事長劉平的一番暢談,再次印證了這個觀點。

劉平:忘掉過去的日海,今天的日海智能就是一家純粹的物聯網公司

半路殺出的日海智能,能否打破物聯網十年無龍頭的困局?

日海智能董事長劉平


在說到新舊日海的關係時,劉平斬釘截鐵:你可以忘掉過去的日海,今天的日海智能就是一家純粹的物聯網公司。而劉平口中“過去的日海”,是指2009年在深交所上市的“日海通訊”,今時今日已經更名為日海智能。

說實話,作為一個物聯網媒體領域的多年從業者,在2017年前,我從不知道這家主營業務為網絡通訊設備的“日海通訊”,直到2017年,它收購國內通訊模組龍頭企業芯訊通,並發現,其在收購芯訊通之前,還收購了另外一家模組廠商龍尚科技;2018年初,它又入股艾拉物聯,成為了艾拉物聯的大股東,並在中國成立了日海艾拉。

事實上,在2016年7月之前的日海,也確實沒有直接涉足過物聯網業務。因此,與G7、特斯聯、塗鴉等創業公司不同,日海智能殺入物聯網,並未經過多年摸索;與互聯網、ICT企業亦不同,日海智能入局物聯網,並非順藤摸瓜。同時,與他們更不同的是,日海不走創業公司的融融融路線,也沒走巨頭們的投投投路線,而是直奔買買買路線,圈外人都看的膽戰心驚。

對此,劉平用李白的兩句詩來回應: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因此,“看準了就得去做!”劉平“看準”兩字的背後是其對物聯網的理解:第一個層面,物聯網是對傳感、通信、計算機技術的整合應用;第二個層面,物聯網一定是以場景化解決方案為基礎,以應用服務為延展的;第三個層面,物聯網的解決方案要具備“以平臺化的方式賦能碎片化應用的能力”。劉平認為這是物聯網的三要素。

“簡而言之,物聯網並非一個完全高大上的產業。每一個物聯網應用的背後,都是一套類人的智能系統,有大腦,有四肢;每一個物聯網細分行業應用的落地都需要我們腳踏實地的彎下腰去做,才能構建真正意義上的萬物互聯。所以物聯網的從業者要有人做大腦,去仰望天空;也要有人做手足,能夠貼地飛行。”

基於這樣的理解,日海智能的物聯網戰略管道+PaaS平臺+應用開發平臺。看似雲管端通吃,但是日海智能的佈局還是有邊界的。因此,才會在收購龍尚、芯訊通、艾拉物聯之後再次發力,整合了一個軟件開發團隊,且劉平透露日海智能的併購之路不會停歇。而過去的日海能給“新日海”上陣殺敵帶來的行裝,是其經過數十年錘鍊的生產製造能力,以及其對2B市場的應對能力。


半路殺出的日海智能,能否打破物聯網十年無龍頭的困局?

日海智能在物聯網產業的戰略佈局示意圖


在此強調一下,很多知道“新日海”的人,都把它當作一家模組公司,它,真不是!

全行業困頓10年,日海智能能否一戰封神?

前文說過,2017年物聯網好不容易小火了一把,2018年,火焰就弱了。歸根結底,還是大家對物聯網的認知不清。

從2009年物聯網概念開始風靡到現在,對物聯網的產業定義,一直在技術和系統集成兩者之間徘徊。雖然多年前就有專家指出“物聯網是服務”,怎奈眾口鑠金,三人成虎,並且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內,還是把它定義為技術,或者系統對從業各方都更為有利。

但是,在傳統定義下,物聯網根本配不上“第三次信息革命”的高譽,因為它根本無法促成產業格局的重構和洗牌,無法撼動傳統既得利益者的地位,無法支撐新生力量的野蠻生長。

時至今日,一個個之前不被物聯網圈子正視的新生力量,開始用物聯網的模式對傳統行業形成降維打擊,比如共享單車的到來,迫使鳳凰、吉安特等傳統自行車名企思變;自助販賣機、共享電瓶、Mini KTV、共享充電寶等基於設備聯網的應用開始越來越多的湧現,對不同的傳統領域都帶來了或多或少的衝擊。

“物聯網是對傳感、通信、計算機三大技術整合利用的基礎上,基於萬物互聯的應用創新”(物聯網就是以信息技術為生產工具,對生產資料進行優化升級,最後打破傳統制造業的常態)這一定義,在一輪又一輪的市場驗證中,已經日漸明朗。物聯網的產業格局開始凸顯。

半路殺出的日海智能,能否打破物聯網十年無龍頭的困局?

物聯網產業鏈3個環節企業數量分佈圖(3-5年)


聯動原素對過去幾年採訪的物聯網產業鏈上下游企業進行分析後發現,物聯網產業未來的企業格局如上圖所示。

其中在嵌入式操作系統和PaaS平臺,以及通吃雲管端的層面,已經是巨頭門的戰場。當然,這個環節也將是未來物聯網產業中,會有新巨頭產生的環節。

在應用解決方案(或行業SaaS平臺),以及物聯網設備機系統運維服務領域,亦會有巨頭出現,但是不會出現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慘狀,大中小企業共生的局面可能性最大。

在服務運營領域,企業的運營基礎一定是基於設備聯網,但是運營模式會結合互聯網的模式。在這個環節,不會出現互聯網時代那種“一網通吃”的局面,因為每個垂直應用都有特定的需求要解決,比如共享單車就解決不了共享充電寶能解決的問題;智能家居也解決不了智能工廠的所需。

圖解完畢,回頭再說日海智能。根據前文對日海智能物聯網戰略的瞭解,我們可以知道日海智能的定位於以端到端解決方案為核心的“雲管端通吃”,但是,其“雲”在IaaS以上,其“管”在網絡之下,其”端”在設備之外。用劉平的話講,就是:與雲計算、芯片和運營商合力,為設備製造業賦能。總體來講,其在物聯網產業中角逐的主戰場在環節一。

不管怎麼說,這是物聯網價值最大的環節,也是難度最大的環節,因為它是唯一一個技術、資本、生態三者缺一不可的環節。目前看來,日海智能帶著與生俱來的資本實力,通過併購夯實了技術基礎,唯一差的就是生態,但是生態建設並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並無止境。對此,日海智能也有清晰的規劃,“首先是這些大的巨頭,比如阿里、華為等,我們一定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同時還有各個垂直領域做解決方案的企業,大家要凝聚力量。”

總之,日海智能將為物聯網全力一拼了,正如劉平所說:“對我來說,就是人生最後一次創業了,何不放手一搏?”如前文所述,總歸要有傳統既得利益者之外的人,前去一搏,才不枉前仆後繼的物聯網求索者們十數年的堅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