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統一的六國都屬於周朝,為什麼周朝不是大一統王朝而秦朝是?

北郭先生yz


《公羊傳》記載:“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這是中國歷史最先關於“大一統”概念的由來。周天子名義上為“天下共主”,秦皇帝實際上是九州至尊。

在後世的歸類中,周朝卻不在“大一統”的王朝列表裡,其實和周,秦兩代的政策和輿論的劃分有關。


周朝和秦朝政策的不同

周朝採取的是分封制,全國除了西周國都陝西一帶和東周國都河南一帶之外,其他地區都是由各姓貴族建立的國家。

“周之所封四百餘,服國八百餘”,天下有一千多個國家,名義上尊崇中心的周朝,但實際上卻是各國紛爭不斷,“徐國率九夷反周”就是最早的諸侯國反抗周天子事件。到了東周期更有“五霸爭雄,七國並起”的局面,連周天子也無力制止。

而秦朝採取的郡縣制,分全國為三十六郡,“器械同量,同書文字”,國家再也不是割據稱雄的局面,而是真正意義上的中央集權國家。“乃今皇家,一家天下,兵不復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大一統國家。


社會輿論對大一統的劃分

周朝時諸子百家是很崇尚“大一統”思想的,“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等等思想輿論。民間專業人士是希望周天子能真正擁有絕對權威的,可這是歷史遺留問題啊,周天子也是無能為力,但這種“大一統”的思想還是流傳了下去。

直到秦始皇中央集權之後才至高無上的權力,尤其是漢代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後,孔子的這種思想更是被提到了國家制度的高度,自然社會輿論就會把周,秦兩代來個劃分。

周天子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但這種方式是建立在各國諸侯的道德之上,有太多的不穩定因素。而秦始皇是實際上的“九州至尊”,以政治,軍事,經濟各方面來保證皇位和國家的穩定,所以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是由秦朝開始,而不是從周朝開始。



那隻胖狐狸


首先要明白大一統多民族的國家概念。

一、分封制的套路—殖民手段?

周朝是接替商朝的地位,將國土面積進一步擴展,而這個方式並不是像商王朝那樣通過戰爭,而是以一種相對和平的方式,即分封制。將那些周天子管轄不了的地方封給宗室、功臣、帝王之後們。可以說,只是給了他們一紙封令,並沒有實質上的物力、人力支持。



這些新晉諸侯千辛萬苦到達邊疆,然後教化當地人,制定法律,發展生產,建立城邑等一步步將蠻荒之地開發成具有華夏文明血統的國家,非數代之力無法完成。周天子成為天下共主,諸侯成為周天子的藩屬。

其實,一開始周天子權威甚重,因為諸侯們一沒實力,二沒本錢,還處於篳路藍縷的創業階段。說到底,這不過是周天子的殖民手段。



等到熬過艱難歲月,在加上週王室走上了下坡路,於是各種挑戰紛至沓來。尤其是西周滅亡後,東周的平王是靠著諸侯們支持才遷到洛邑。這時候,豐鎬之地的關中平原不再歸周天子所有,已經被西戎部落佔據。周天子的地盤嚴重縮水,王室繼承不穩,到了戰國末期淪為天下小國。

二、名存實亡的東周,一個鬆垮的聯邦

東周時代,包括春秋戰國兩個時段。春秋時代,小國林立,可以說有上百個城邦。經過春秋三小霸、春秋五霸、吳越爭霸等三個階段的爭霸戰爭,小國成為了大國的城邑,打通了各國間的要道。同時,也形成了兩大集團的熱戰,北方以晉國為首,南方以楚國為首。



這個天下,周天子被遺忘在歷史的角落,諸侯國還能稍微給周天子臉面,但大多已經不再朝貢,不受周天子管轄。也就是說,這些藩屬國紛紛獨立了。楚國、越國先後稱王,表明兩個國家早已脫離了周王朝的統治。

戰國時代,兼併戰爭進一步持續加深,周天子徹底涼涼。戰國七雄中,姬姓血統的只剩下燕國、韓國,但它們都比較弱小,無法為周王室站臺,而且血緣關係早已稀化了幾百年。尤其是戰國時代,諸侯們紛紛稱王,與周天子平級,標誌著東周王朝徹底分裂,各個諸侯國正式成為獨立國家



公元前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相王,標誌著魏國、齊國正式宣佈獨立。

公元前323年,秦國、韓國、中山國、宋國等先後稱王,標誌著秦、韓、中山、宋等國家正式宣佈獨立。

公元前325年,魏、韓、趙、燕、中山等五個國家國君相互稱王,各自都得了國際上的認可。這一年,標誌著東周聯邦徹底滅亡,東周國只是繼承了東周王朝的稱號。

可以說,從公元前325年開始,天下是多個國家的天下,而不是周天子一家的天下。從公元前325年到公元前221年,共104年的時間裡,嚴格意義上來說,稱之為戰國時代,而不能說東周王朝時代。



再來看看東周王朝,從公元前361年周王室分裂,形成三股勢力,一個是東周公國,一個是西周公國,一個是成周。這樣的王朝已經淪落為微不足道的芝麻小國。公元前256年,秦滅西周國,周朝最後一任君主周赧王被廢為平民,周天子名號正式被廢除。

公元前249年,東周國再被秦滅,周王室徹底退出歷史的舞臺。從公元前256年,到公元前221年,這35年又是歷史的空白期。



三、秦國是第一個統一的國家?

何為統一?就是一種政治制度,一個國家首腦,文化、經濟上都達到統一。縱觀六國時代,政策、文字、度量衡、貨幣、稅收等都有各自一套,這在貨物流通上很麻煩。而秦始皇建立秦朝後,首先就是將六國劃分為三十六郡,地方長官由中央選派,各種大權歸於中央,這是一個國家在政治上的重要表現。

經濟上,統一貨幣、度量衡、稅收、經濟政策。法律上,推行秦律,達到憲法目的。文化上,統一文字,加強民族文化自信。工程上,修建秦朝版的高速公路—秦直道,進一步加強對各地的控制與流通。



周朝時代,看地圖上可知,北狄、北戎、義渠、山戎、東胡、林胡、樓煩等異族林立,還有淮夷、百越等佔據國家重要板塊,同時也不服從周朝的管教。比如徐州的徐偃王等常常起兵,百越之地從來未曾管轄。

而到了秦始皇時代,中國早已經歷了一次民族大融合,南蠻、東夷、北狄、西戎紛紛華化,其故地進入秦朝版圖。這才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國家的誕生。


慵懶國王


首先,我們要明白的是,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前,戰國七雄很多已經不屬於周朝的了。這個要從先秦時代的政治體制說起。

中國的歷史一般是從黃帝時代講起的。這是《史記》開的先河。太史公將五帝本紀放在了第一位,也就是說中華的歷史從黃帝開始。在五帝時代,中華大地上還是鬆散的部落聯盟制度。有一個比較強大的部落來作為部落聯盟首領。在黃帝之前是神農氏,神農氏衰弱後就是炎帝、蚩尤、黃帝等幾大部落互相爭霸,最終,黃帝勝出。但是,黃帝時代的中央對各大部落的約束力其實是很低的,可能甚至都沒有固定的都城。

到了大禹時代,大禹搞出了類似都城的概念,劃分了諸侯的等級。夏朝,中央對地方的約束力比五帝時代有所增強,但是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王所能直接管轄的地方並不大,其餘地方要靠類似諸侯和附屬國的政治體制來維持。

後面的殷商也是類似的關係。當然,夏朝和殷商的分封制到底是怎麼樣的,現在也很難考證了。

到了周人強大後,他們趕跑了商人。周人搞了一套邏輯性很強的分封制,等級分明。並用井田制作為經濟基礎。

周人的先祖是五帝時代的農官,因為夏喜歡狩獵,不喜歡農事,所以周人的祖先跑去了戎狄。但是周人善於耕種的傳統和耕種的技術被保留了下來,作為後來他們發達的經濟基礎。

周人的分封制和井田制至今都影響著中國的思想。

周人的分封制比起殷商的制度有著更強的優勢,是當時最先進的制度。他把自己與各路諸侯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

這些諸侯國都是周王的親戚或者是功臣,他們有拱衛周王室的義務,但是周王對他們的實際控制力並不是十分強大。最初的幾代周王還算可以,後面的周王就一代不如一代了,甚至還有周王被諸侯打敗而受傷或者直接被諸侯打死的。

這就是周不算大一統王朝的原因,因為此時還不算是中央集權政治形態,是當時的經濟條件和技術條件所決定的。

到了秦始皇時期,天下已經是一堆王了。周天子就是王,而戰國七雄也是王,也就是說,雖然周赧王當時還在位,但他連名義上的天下共主都不是了。諸侯之間,諸侯和周王之間都是平等的國家關係。

而秦始皇認識到了分封制的缺陷,所以在秦一統天下後使用了郡縣制,派流官來統治六國故地,並且直接中央管轄。為了達到震懾的目的還不惜一次次的全國巡迴視察。

但是,歷史的慣性是難以阻擋的,秦朝也是因為郡縣制而滅亡的。到了漢代初年,劉邦又恢復了分封制。

雖然秦朝只存在了沒幾年,但是他是一箇中央集權式的政治體制,所以他是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歷史麻辣鍋


秦朝是封建王朝的第一個大一統王朝,這裡注意是封建制,而夏商周是奴隸制國家。

奴隸制和封建制的區別

我們常常工作累了說自己是奴隸,其實,真正的奴隸比你慘多了。

奴隸最大的特點是沒有自由,這個人基本的權力,所以,也可以說,奴隸不是人。

奴隸是奴隸主會說話的工具,可以被奴隸主任意宰殺-像牲畜一樣。

而封建制是進步的,農民有了一定的人身自由,相比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算是輕的。

夏商周是奴隸制國家,春秋後期,奴隸制逐漸為封建制所取代。

一般認為,中國春秋時期的魯國實行“初稅畝”標誌著我國奴隸社會土地國有制的瓦解。公元前475年的戰國開始就已進入封建社會。

戰國時期的周朝已經不是一統的王朝

西周固然是一統的王朝,

到了東周就不一樣了。

春秋時期,各個諸侯國開始奮起,逐漸自立,名為諸侯,實則軍閥。

興起了霸主,這個時候的霸主,更像是一個王。

到了戰國,各個諸侯國家乾脆自立為王,和周王平起平坐了。

這個時候的戰國七雄,在加上宋、魯、為、衛等小國,以及周國,注意,這個時候的周王朝實際也就是一個弱小的王國而已。

自然,此時的周不是一統王朝了。

秦始皇統一全國

秦國經過百年的積累,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御宇內,吞二週而亡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北築長城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這個時候的中國,疆域遠遠大過前面的任何一個朝代,實力也強國前面的任何一個王朝。

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不在實施分封制,而實施郡縣制。

按照馬克思的定義,封建社會是以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為經濟基礎的社會形態。

此時的中國,就是新興的地主階級統治下的王朝,之後的大澤鄉起義,已經不是奴隸起義,而是農民起義了。


桃花一簇開無竹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至於秦朝之前的周朝,稱之為封建王朝。

封建王朝不是聯邦制,也不是大一統,是一種獨特的社會制度。



周朝建立時,周朝最高統治者稱‘’天子‘’,天子將土地分給王室子弟、功臣貴胄、帝王后代,所封之地稱為‘’諸侯國‘’,統治封地的君王被稱為‘’諸侯王‘’。

諸侯國與周朝的關係是從屬關係,諸侯國必須服從天子的命令,交納賦稅,守衛疆土,協同作戰,入朝朝拜。而在諸侯國內部,則是完全獨立於周朝的國家,諸候王在自已的封國內,再將土地封給卿大夫,卿大夫再將土地封給士,一層一層封下去,形成等級森嚴的階層。



周天子不插手諸侯國的事物,由於周朝實行一層一層的分封制,封邦而建國,所以稱為封建社會。

而秦朝完全不同於周朝,秦朝摒棄了分封制,採用郡縣制,郡和縣的長官是郡守和縣令(縣長),將天下分為36郡,郡下面設縣,郡與縣的官員直接由秦朝中央政府任命,並接受中央政府統一管理。



秦朝最高統治者稱皇帝,天下所有的大事都取決於皇帝,統一文字,統一車軌,統一度量衡,形成高度統一集權的王朝,故稱為大一統王朝。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這個問題問得很好,確實看到了秦朝和周朝形似而質異的事實。歷史上,不同時期往往有不少類似性,以至於僅僅看這些類似性,會以為這兩個不同時期的事物是同質的,並由此進一步得出結論,認為歷史是同樣的事物在不同時代的重複而已。

有人會認為秦朝的大一統和周朝的大一統是一樣的,甚至認為秦朝大一統不過是周朝大一統的歷史性繼承和延續。實際上,二者的大一統有很大不同。

在形式上,周王朝也是大一統的。說它大一統,是因為它統治下的400多方國都要尊重和供養周天子。這樣的統治形態下,“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都是天子統治萬方的形象說法。

但它在更大意義上還是形式上的。說它是形式上的,是因為方國內君主才是有統治力量的實際控制者,而周天子不過是方國共同承認的共主。實質上,周天子是大一統共主,但並不是大一統君主。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全國的政治體制是在君主專制集權制度基礎上建構的。這樣的政治體制,使皇帝能夠通過自己派出的權力管理者直接控制地方,而不是僅僅作為形式共主而存在。

所以,秦朝不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實質上,都是大一統的王朝。相比於秦王朝從外到內的大一統,周朝的大一統顯然更具有形式意義。秦王朝大大一統,對後世的影響更為深遠和廣大。


趙泰融


周王朝滅商紂而立,分西周東周,有八百多年的國運,,滅商後根據功勞大小,分封了王室子弟百餘人為諸候國,有便尋皇帝后人大加封賜,是以周天子為中心的諸侯國體制,,無事分守天下,有危八方勤王,,,但周幽王荒淫無度,因立太子而的罪皇后家人,,有禍國殃民的寵幸媚喜,,為德妃子一笑僅逢火戲諸侯二次,而暴怒於天下王公大臣,諸候百官,,。後犬戎大肆進犯,,。僅無諸侯勤王而西周滅,,,。後周國大臣群雄義憤趕走了犬戎,,,自長安遷都洛陽,立周平王為天子,開始了東周王朝。。但到週中後期,諸候作大,群英並起,禮崩樂壞,,周天子成了形勢上的共主,天下諸侯英爵位分封才勉強朝拜,。形同虛設的花瓶,,,,,後周滅於強秦,,。秦始皇深知分封制代來的隱患和危害,,。廢除分封制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制國家體系,天下分三十六郡縣制,,,政令通達,國泰民安,,,開始了封建王朝二千多年的首秀大攴,,,


94310417小云


這個問題是錯誤的。周朝雖然與秦朝相比有很大區別,但同樣是大一統王朝。

周朝是中國古代歷史第一個大一統的封建制王朝。

周朝實行分封制,封土地、建諸侯,把大批王室成員、有功之臣以及商朝的移民分封到了國內各處,重點區域是沿著黃河,向下遊地區發展。這符合周朝開發中原東部、黃河下游地區的戰略佈局,也是周朝為中國歷史發展做出的最大貢獻之一。

於是,周朝都城附近由王室自行管理,外圍地區由分封的諸侯國管理。這使得原本是蠻夷地區的中原各地都得到了普遍的開發,並輻射到長江以南、東北、西南等地。

《公羊傳·隱公元年》:“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唐代徐彥疏注:“王者受命,制正月以統天下,令萬物無不一一皆奉之以為始,故言大一統也。”

大一統一詞最早出現是在東周春秋時期《公羊傳》。大是尊重的意思,一統是天下諸侯都歸周天子管理,這就是最初的大一統,是一種相對比較原始的大一統國家模式,而且也未能覆蓋整個中原。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一統、多民族融合中華民族兩個概念,是古人為中華民族留下的最偉大的遺產。

秦朝開始實行的郡縣制,並非是大一統王朝的唯一模式。

秦朝不分封諸侯,而把天下分為三十六郡,由皇帝委任官吏管理,統治區域也擴大到整個中原。至此封建制國家的標誌——割據諸侯消失,中國古代歷史第一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一國家開始。

但從大一統的概念來看,周王或者秦皇都是國家最高權力掌握者,地方事務通過諸侯或者郡縣官吏來進行管理,統籌安排全國人力、物力資源,共同對抗外敵入侵,這就是大一統最主要的作用。

這種共主身份是實質上的,而非西方教皇之類的象徵性地位。

秦朝之後,漢朝時分封制又死灰重燃、唐末藩鎮割據、清末地方勢力忽視中央權威獨立,只是大一統王朝的集權程度不同。郡縣制最為徹底,分封制集權程度最差,但都是大一統王朝。

只有南北朝、宋遼金等大分裂年代不算大一統,但任何一個政權都把統一中原、建立大一統王朝當做最高政治目標。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歷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歷史,歡迎關注和討論。


理工男讀歷史


周朝的制度是分封制,就是把天下的土地分給了私人管理,我給你們了土地按情意你們每年交點錢就可以了,注重禮儀。給他們自主權,他們可以有自己的軍隊,銀行,度量衡,文字文化。他們只需每年交貢。這樣那些被封的人實力慢慢強大超過了周王,就會脫離周王朝的控制,形成獨立的國家,造成分裂。秦朝的制度是中央集權制。把軍隊和財政以及人員一手掌握,一切都是我的私有財產。度量衡文化統一管理。周朝是按禮儀來管理國家。我給你好處你也應該給我好處禮尚往來。靠自覺自願,人性化管理,沒有強行的條條框框約束。秦朝是制定條條框框約束的辦法控制,這個辦法治理就是法治。法制要有法律,有法律法規就要文字度量衡錢等等都統一。全國上下統一標準,這樣不容易造成混亂,大家心中有數。這就是法律的文明。


古城140787426


其實我感覺最重要的兩大點:

1.從孝公時的商鞅變法。廢井田,開阡陌,廢除奴隸制,獎勵軍工,鼓勵生產等,堅持以法治國。

2.孝公之後的幾代君王都算是有為之君,當然是功勞是有大有小,但是唯一需要重點說明的是一直都是堅持著商鞅的變法,導致國力一直就像滾雪球一樣一直在滾。後面的 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莊襄王,秦始皇。其中尤其秦惠文王,秦昭襄王,都算是大有為之君,秦始皇更不用說了。同時戰國四大名將 秦國佔其二(白起、王翦)。當然趙國也佔兩個(李牧、廉頗),戰國時最有能力和秦國相抗衡的國家,但是趙國的變法,只經歷一代,從趙武靈王之後基本都是碌碌之君,同時變法也不徹底,國力積累遠不如秦國。

說到底,打仗就是打國力,其餘幾國,經過秦國幾代人的消耗,此消彼長,到了嬴政手上,統一自然也就水到渠成。統一六國,除嬴政個人能力強之外,之前幾代君主也功不可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