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对区块链的思考很深——资源配置能否用共识算法取代价格机制

央行对区块链的思考很深——资源配置能否用共识算法取代价格机制

都说区块链改变生产关系。但央行数字货币研究所前人所长姚前看来,区块链技术的出现,使得原来资产配置的方式出现了第三种可能:算法机制。它可以伴生于价格机制和公司机制。在绝大数人都唱衰区块链的时候,姚所长非常冷静的从制度经济学角度出发,探讨了算法对资源分配机制和经济制度的影响。

算法是否可以成为并行于价格机制的一种最优资源分配方式?

传统的经济学模型建立在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理论基础之上。如果我们从技术主义的角度看,这一模型同样具有分布式计算的特征:交易主体是分散的个人或者企业法人,价格机制即是智能合约,各种产权登记系统同样有效实现了确权及追溯功能,而法币则是这一经济模型的最大共识。

那么是否存在着一种可能,即某些算法同样可以实现上述的资源分配能力?或者更为保守的讲,对于某些特定资产,是否存在某种共识算法可以优于价格机制?

姚所长的文章中讨论了这种可能性。一直以来人类的经济发展依赖于对于价格机制的不断优化和再次发现。每一次演进的背后动因是人类在不断的生产生活中,不断扩大地域和认知上的活动范围,并且不断总结经验进行可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尝试。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张,从有形商品到无形商品的发展,人类对成本-收益曲线的改造能力可能接近极限,而于此同时互联网沉淀了大量的数据资产。对于这些数据资产,经典的经济学模型从确权到定价均存在着巨大的缺陷,因此也需要一种新的共识算法实现对更“轻”资产的资源配置能力。

我们认为这是区块链技术改造经济规则的基本背景和出发点,也是不同于传统经济、互联网经济的本质差异。算法经济的实质绝不仅仅是对成本或效率的改善,而是对互联网经济的边界突破,通过分布式、可编程的智能合约技术,实现共识算法的多样性,从而解决不同应用场景下数据类资产的确权、流通和最优分配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算法经济是对价格机制的进一步推广,这正是源于区块链技术带来的可能性。

央行对区块链的思考很深——资源配置能否用共识算法取代价格机制

算法是否可以改变企业组织形式?

这个问题可以阐述为:区块链上企业是否仍是一个交易成本最低的组织形式?根据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企业产生的原因是企业组织劳动分工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组织劳动分工的费用。只要有分工就必然会有企业组织。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企业是一种替代市场进行资源配置的组织。价格和企业的边界在于两者的成本。

科斯的交易成本理论仍然有效,但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企业在区块链上是否还是一个有效的生产组织者?企业是法币世界的产物,其所有权和收益权结构也是按照法币的产权制度设计,但是在区块链上这一组织形式似乎缺乏活力。

共识算法的本质是快速聚合信息,而这些信息掌握在人的手中,但是如果依赖于企业组织层面的决策实现信息的聚合,这个过程太漫长了。共识的本质是人的共识,是企业背后的决策者、经营者或者操作者,让他们开放信息,形成行业或者某种应用场景下的共识。但显然企业倾向于限制信息公开,这与区块链的基本精神相悖。

区块链上很难定义企业组织,因为法币的产权结构无法简单复制到区块链上。DAO(Decentralized Autonomous Organization,分布式自组织,简称DAO)的出现正是对企业组织的一种变革。DAO是以人为基本协作单位,因为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已经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导致企业组织的存在意义大幅下降。这对于鼓吹企业上链可能是一种打击。我们认为从长期来看区块链必然会对法币的产权体系带来重大冲击,CODE IS LAW的威力将会不断显现。

企业和算法的边界将会更加模糊。企业和算法在同时有机组合生产资料的过程中,到底是现代软件的设计和运维成本低还是企业的人工管理费用低决定了企业和算法的边界。而对于各行各业沉淀的数据类资产,算法的效率会远远高于企业,从这类资产实现突破具有良好的性价比。

从广义上看,价格、企业与算法是三种资源配置机制。从价格到企业是“物质广度”上的拓展,人们可以交易的范围越来越大,企业降低了物物间的交易成本。从企业到算法则是“经验广度”上的拓展,当无形的经验可以通过算法“有形化”,并且不用花时间学习内部知识就可以拿来用,这样就大大降低了人们获取相关经验和知识的成本。

但无论价格,企业或者算法,最终都是为了形成稳定的共识。理论上只要一部分人达成共识,就可以进行互相交易和资产配置,DAO的短期契约可以看成是这种(微)共识,它让共识更容易、更快的在一定范围内达成,让市场更加细分,这些共识汇集在一起形成稳定的自组织结构,其中包含了价格共识。

央行对区块链的思考很深——资源配置能否用共识算法取代价格机制

各大银行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区块链?

区块链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物,这个想法已有几十年了,但是随着比特币的出现,该想法在2008年开始声名鹊起。比特币由解决数学难题的计算机创建,这需要大量的计算能力和电力。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从以太坊到微软,许多公司都正开发属于自己的区块链服务。有些是对所有人开放,有些则限制访问某个选取群组。

首先,作为最著名的比特币基础技术,区块链能够跟踪对等网络上的数字记录。区块链由一系列区块来记录该网络的用户之间的当前事务。每个完成的块以时间顺序连接到链,使得其成为所有发生事件的历史链条。

在财务方面,每一个区块是分布式分类账。传统财务分类账是集中的。交易将发送给指定的人员或权限,将其记录到分类账中。

区块链的分布式分类账将该模型放在头上。如比特币已经证明,分类账在用户网络中公开分享,每个用户都可以进行交易并通过加密的形式进行签名。

其次,区块链让价值交换变得公开透明。通信是在交换信息,交易则是在交换价值。

互联网时代,通信与交易活动最大的区别是:通信是点对点、可复制,且不需要经过第三方。而所有的交易都需要经过一个或多个强大的中间商,比如银行、支付系统、交易所、发行渠道等,这些第三方机构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提供信用,二是负责记账。

此外,在风险管理上更安全。区块链数据的分布式特点意味着黑客攻击它的难度更大,他们必须同时访问数据库的每个副本才能成功破解。

区块链还能保护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因为哈希值无法转回原始数据,这是一个单向过程。因此,如果原始文档或交易随后被更改,它将产生不同的数字签名,从而警告网络不匹配。

从理论上说,区块链方法降低了欺诈和错误的出现率,而且易于发现这些问题。

我们还可以假想这样一个场景:在区块链技术广泛应用的价值互联网上,互联网不再是一个可以随意复制粘贴的所在。我们不再被网络巨头监视一举一动,甚至沦为数据贩子眼中的猎物。每一则文字、每一张照片、每一段短视频乃至用户各自的行为习惯都有明确的所有权归属。版权所属自动确认,微交易市场空前火爆……

区块链前景十分美好,但是要实现大规模的爆发,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是其作为具有变革性的底层技术,未来的应用和发展的前景还是无需质疑的。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区块链的互相结合,区块链的去中心化、去信任、难以篡改等特性将发挥更大的作用,能够形成一些在中心化模式下难以实现的商业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