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霧霾、潛在經濟增長率……劉詩白經濟學獎最新得主闡述了什麼

封面新聞記者 盧蕩 柳青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潛在經濟增長率、霧霾汙染治理、共享......這些都是出自第四屆劉詩白經濟學獎獲獎成果裡的“關鍵詞”。

12月22日,第四屆劉詩白經濟學獎(2018)頒獎典禮暨《劉詩白選集》發佈會、經濟學創新發展高層論壇在京舉行,10位經濟學領域學者獲獎。


共享、霧霾、潛在經濟增長率……劉詩白經濟學獎最新得主闡述了什麼


十位獲獎者與劉詩白、衛興華、張卓元等前輩合影。

率先上臺領獎的31歲副教授郭晗來自西北大學,因《結構變化與增長力:中國在經濟增長率的測算及其結構轉換研究》專著,獲得劉詩白教授親自頒獎。

評審委員會認為,該成果學術價值在於:分離出潛在經濟增長率變化的結構性特徵,為潛在經濟增長率計算提供理論依據,為分析結構轉換提升潛在經濟增長率的邏輯框架與轉型路徑提供理論依據。

郭晗對封面新聞表示,獲獎成果從博士論文拓展而來。他希望通過這個題目研究,給中國經濟的供給側改革提供一些理論上的參考和支撐。

人民大學教授方福前也聚焦於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評審方認為,其論文《尋找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源頭》,澄清了學界一些人在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源頭和理論基礎上的一些混亂甚至錯誤的說法。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楊靜的獲獎專著是《通往共享之路——馬克思社會共同需要思想的當代闡釋及運用》。該專著立足於“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同時也認為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照用西方公共經濟學中有關“公共產品”的理論。

上海財經大學教授邵帥關注到當下熱點霧霾。在《中國霧霾汙染治理的經濟政策選擇——基於空間溢出效應的視角》一文中,他認為準確掌握霧霾汙染空間演變特徵及社會經濟根源,可為治霾政策合理制定及策略選擇提供必要經驗支持。

據介紹,該文對來源於衛星監測的相關柵格數據進行了解釋,並首次得到省域PM2.5年均濃度的面板數據集,解決了官方統計數據不完整可得問題。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金融系主任楊子暉,獲獎作品是英文論文《Quantitative Easing and Volatility Spillovers across Countries and Asset Classes》(國家和資產市場的量化寬鬆政策及波動性溢出效應)。該論文從非傳統貨幣政策視角考察全球金融市場波動溢出效應及全球金融系統性風險傳遞問題。

著眼全球的,還有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教授陳偉光。其專著《全球經濟治理與制度性話語權》認為,制度性話語權是大國參與全球經濟治理權力博弈關鍵。

涉及國際領域的,還有南京審計大學教授戴翔的專著《要素分工與國際貿易理論新發展》及山東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彭紅楓的論文《人民幣國際化研究:程度測算與影響因素分析》。

“80後”的戴翔闡釋了當前面臨國際國內環境的深刻變化,原有粗放型發展模式遭遇巨大挑戰,亟待實現轉型升級……

彭紅楓通過構建貨幣國際化指數測算人民幣國際化程度,並分析了影響人民幣國際化內在因素。

遼寧大學經濟學院副院長趙德起人民大學副教授劉曉光同時將關注點聚焦於“農”。趙德起在專著《權利配置、政府約束、契約完備與農民收入關係研究》中,闡釋了農地權利配置等與農民收入的關係。劉曉光的專著《農業勞動力轉移與中國經濟發展》,研究了投資、儲蓄、技術進步和經濟波動。

“劉詩白經濟學獎”是西南財經大學和劉詩白獎勵基金設立的經濟學獎項,主要獎勵國內具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學術價值,對研究和解決重大現實問題有較強指導意義和應用價值,並獲得較好社會反響的經濟學研究成果。2012年啟動首屆申報評審,每兩年評審一次,設學術專著獎和學術論文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