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界的泰斗金庸老人(原名查良庸)逝去,享年94歲

據多家香港媒體10月30日音訊,武俠小說界的泰斗金庸老人(原名查良庸)去世,享年94歲。

武俠小說界的泰斗金庸老人(原名查良庸)逝去,享年94歲

查良鏞生於1924年3月10日,是浙江海寧人。查良鏞於1940年月後期移居香港,其後以筆名“金庸”著作多部喜聞樂見的武俠小說,如《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等,其作品更屢被翻拍電影。一代身材,就此離開!據新華社快訊經金庸身邊工作職員確認,聞名作家金庸(原名查良鏞)30日在香港去世,享年94歲。金庸今日離開了我們,令人傷懷!但上世紀五十年月開啟的新派武俠小說風潮,的確早已閉幕。現在在搜索引擎上搜“傳統武俠小說”,後面往往跟著“衰落”二字。古龍作古多年,梁羽生早已封筆,溫瑞安走火入魔為巨俠,至於金庸,也曾因頻頻修訂舊作而遭質疑。

武俠小說界的泰斗金庸老人(原名查良庸)逝去,享年94歲

大陸已經紅火一陣的新武俠,固然可圈可點,但在網文天下里,它早已不及玄幻修真和穿越文。金庸這一代知識分子,生逢跌宕大期間,雖不免顛沛流離,乃至終身沉痛,但一方面有舊學底子,另一方面又受西方現代文明滋養,思想與視野均具現代認識。也正肯定,這代知識分子反而成了因中西文明碰撞而受益的一代。

武俠小說界的泰斗金庸老人(原名查良庸)逝去,享年94歲

出身書香世家的金庸更是如許,舊學閱歷使得他身上一直有著士大夫氣質,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為空想,浸淫於西方文明又使得他可以洞悉世事,於是才有了當年《明報》的態度光顯。這一點在小說中也有表現,章回體的典雅和汗青背景的無縫交叉是筆墨涵養,蒙太奇伎倆的故事鋪陳和無處不在的政治隱喻則是現代文明的感染。的確,以武俠小說揚名宇內,並非金庸心田所願。當年他求做外交官而不得,輾轉赴港,連辦報針砭時弊都是退而求其次,寫武俠小說僅是澆胸中塊壘之舉,可卻成就了終身榮光。“一手辦報,一手寫武俠”是文明圈裡的表彰,可於大多數人而言,金庸就是誰人寫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的武俠小說作家。

武俠小說界的泰斗金庸老人(原名查良庸)逝去,享年94歲

但金庸的鬼使神差,在幾十年後看來,不但是讀者之幸,也是他本人之幸。這是由於金庸絕非權利願望爆棚之人,他有入世的傳統士大夫情懷,但又盼望淡泊明志。他敬重的古代人物,如范蠡、張良,都屬“進出自若”之人,入世做得帝王師,出世不帶走一片雲彩。金庸以此二人為偶像,不免顧影自憐。換言之,假如金庸真的成為外交官,料來也是平凡,即便宦途並不黯淡,也未必能在跌宕期間中滿身而退。假如他只辦報,即便袖手觀看心如明鏡,也不過是資深老報人之一,並不比港島偕行高明多少。

武俠小說界的泰斗金庸老人(原名查良庸)逝去,享年94歲

可在武俠小說中,他“試圖在武俠小說創作方面進行一些嘗試,並表達本人的政治取向和對理想社會的一些見解”,卻可留名於史。不過,金庸小說長於情節,也能滿意人們對江湖的夢想,但在價值觀層面仍有守舊一邊。終其終身,都未能擺脫傳統知識分子的桎梏,即便縱觀其人生,受西方現代文明的影響早已大於中國傳統文明。倒是後期作品如《笑傲江湖》和《鹿鼎記》,因世事變化而更為深入,反倒成就了最好的金庸。膚淺文學的光芒光陰,就如許穿越時空,金庸也成為幾代人生命中無法繞過的名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