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書法大家伊秉綬晚年神品隸書《臨尹宙碑》賞析

清代書法大家伊秉綬晚年神品隸書《臨尹宙碑》賞析

清 伊秉綬 1812年作 隸書臨尹宙碑 成交價74.7萬元

【作品鑑賞】

伊秉綬 (1754―1815) 字祖似,號墨卿,晚號默庵,福建汀州(今之福建寧化)人,人稱伊汀州。伊秉綬出身於官宦之家,少時拜著名書法家劉鏞為師,每天晨起練筆,懸肘提筆畫幾十、幾百個圓,從小圓到大圓,畫到極圓勻時才停筆,如同達·芬奇畫蛋。伊秉綬26歲中舉人,幹隆已酉年(36歲)登進士,授刑部主事,遷員外郎,曾任惠州知府,揚州太守、廣東知府、揚州知府等官職。他為官清廉,勤政愛民。在惠州建立豐湖書院。《蕪城懷舊錄》譽之:“揚州太守代有名賢,清幹嘉時,汀州伊墨卿太守為最著,風流文采,惠政及民,與歐陽永叔、蘇東坡先後媲美,鄉人士稱道不衰,奉祀之賢祠載酒堂。”

清代書法大家伊秉綬晚年神品隸書《臨尹宙碑》賞析

伊秉綬出生於書香門第喜繪畫、冶印,亦工詩文。伊氏善畫山水和梅竹。伊氏書法成就更大、以篆、隸見長。行草書宗李東陽,從而上溯為真卿,勁秀清絕,並且摻以篆隸筆意,風格別樹一幟。其隸書成就最高,因受(衡方碑)額影響,以篆筆作隸,筆畫粗細大致均等,圓潤率直,墨沈筆實,醇古壯偉,為清代碑學中的隸書中興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譽為幹嘉八隸之首。他的隸書與擅長篆書的鄧石如,並稱“南伊北鄧”。蔣寶齡《墨林今話》稱其:“以篆隸名當代,勁秀古媚,獨創一家。”趙光《退庵隨筆》稱:“墨卿遙接漢隸真傳,能拓漢隸而大之,愈大愈壯。”近人康有為《廣藝舟雙楫》稱:“汀州精於八分,以其八分為真書,師仿《吊比干文》,瘦勁獨絕。”又稱:“集分書之成,伊汀州也。”

清代書法大家伊秉綬晚年神品隸書《臨尹宙碑》賞析

伊秉綬雖然是以書法名世,書法中又以隸書名世,然其於詩文、畫、印同樣精彩,是一位藝術全才。正是因為其廣涉博取,才為其藝術提供了全面的營養,更是由於他善於融會貫通,才能使其平生所學一一融匯於筆端。可以說伊秉綬的博學多才,轉益多師,為其書法成就鋪就了寬廣的道路。

清代書法大家伊秉綬晚年神品隸書《臨尹宙碑》賞析

《清史列傳》稱"秉綬工分隸,與同時桂馥齊名",其實,桂馥與伊秉綬有許多共通之處,如用筆平直,結構飽滿,氣魄宏大,但桂馥沒有伊秉綬的勇氣與魄力,將隸書革新到底,走向極致,形成獨特的語言,這也是伊秉綬在眾多隸書高手中能脫穎而出的原因之一。《墨林今話》稱其"以篆隸名當代,勁秀古媚,獨創一家"。伊秉綬隸書個性鮮明,迥異前人。如一洗萬古之長空,開創了隸書審美的新典型,從而使他在書法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在用筆上,他的隸書在長橫與捺畫的處理上省去常見的蠶頭雁尾,其簡約處更接近於篆書,粗看平直單一,實則化繁為簡,掃盡鉛華,獨返本真,給人一種端莊正直,和諧統一之感。

清代書法大家伊秉綬晚年神品隸書《臨尹宙碑》賞析

在他的隸書用筆中還可以看到顏體楷書的某些特徵,這是他有意將楷法融入隸書筆意。這樣漢隸的淳樸平實,唐楷的雍容大度,在他的作品中兼而有之。他的用筆不似某些書家,自我作古,將筆畫寫得抖動枯澀,而是以一種勁健爽朗的狀態出現,故其線條寫得光潔流暢,但這種光潔流暢,非但不輕滑虛弱,反面顯得更富有朝氣和新意。在結構上,伊秉綬不同於常見的《曹全》、《史晨》等碑將主筆長畫突出次筆靠攏緊縮的特點,而是將筆畫往四周拓展,所以將字撐得很飽滿,遠望有一種充實寬綽之美。因其善借鑑古器銘文等篆字,常將篆字的某些裝飾意味偶爾用之,令人耳目一新。在任何一幅隸書作品中,都可找到幾個極富情趣的字,已打破平衡刻板的僵局,這種裝飾性在當時是非常新潮而富有創意的,一下子走在了時代的前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