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零售,新業態:“無人”模式席捲零售圈


新零售,新業態:“無人”模式席捲零售圈



“無人”模式席捲整個零售商業。無人便利店、無人超市、無人貨架……這些“無人”模式被認為是新零售的代表,也深為資本所青睞。

但是現實的問題是,無人便利店未來要面對很多挑戰。

1、技術迭代問題

雖然無人便利店的技術要求看上去並不高,但在實際操作中,卻有很多難題需要突破。

目前,無人超市的物體識別技術主要有兩種,一種是標籤(二維碼、RFID);另一種是機器視覺。


新零售,新業態:“無人”模式席捲零售圈


RFID標籤


前者相對技術相對較為成熟,但成本較高;後者同樣是研發成本高,並且技術不太穩定。

包括繽果盒子在內的大部分無人便利店所用的都是RFID(無線射頻識別)技術。

RFID不能適用於金屬、液體、內敷鋁箔的包裝,遇到液體也因為吸波而誤讀嚴重。同時,RFID極易遭屏蔽,標籤黏貼,麻煩易被撕毀,尺寸和感應距離都不容易協調。

同時,RFID的成本較高,僅一個標籤就需要1元左右。

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是即買即走技術:需要RFID,嵌入IC標籤(平均每個成本增加0.7~1.4元)。

當然,這些成本最終都會在商品的價格上體現出來。(如果土豪有錢,喜歡補貼另說。)

同時,在智能防盜方面,雖然用到了實名認證、24小時監控,視覺捕捉,偷盜行為分析和檢測人貨離場等大多技術都不是很成熟。

這些技術都需要進行更新迭代,以便更好的提供服務和減少損失。

2、現場管理和隱性成本

無人便利店就不需要理貨員嗎?不是的。

店內人工管理、理貨、配送、補貨等都需要人來完成,但這些人都在後臺。只是由於店面體積小、密度高,完成這些工作速度會更快。

有業內人士表示,1個人1天可以照顧數十個店面。

同時,店內的溫控、貨物保鮮也只能依靠系統,萬一系統發生問題,則會引起食品變質等,貨損率可能會很高。

有業內人士曾算過一筆賬,如果算上系統監控和後臺操作運維人員,每10家左右無人便利店就需要至少4-5個後臺監控維護人員,而且他們如果發現異常,也需要出動和巡店。

同時,無人便利店需要更多的物業配套,而物流成本和商品管理等後臺成本並沒有因此減少,同時燈光、溫度、設備等都需要付出一定的成本。

當然,因為是無人便利店,所以在沒有店員服務的情況下,消費者很難非常順暢地完成一次購物。

有消費者表示,“不熟悉手機支付的她想買件單品需要花費10多分鐘才出來。”對於不熟悉手機支付流程的消費者,可能買個單品比去傳統便利店要花費更多時間。

雖然無人便利的出現讓零售業走上了一種新的探索模式。但更為關鍵的是,同樣需要向消費者提供商品和服務。

那麼,問題來了。

技術和隱形的人工成本、管理成本、貨損等勢必要分攤到商品中去,這就需要規模化運作才能夠降低成本。

同時,物流、供應鏈等,這些傳統便利店面對的問題,無人便利店同樣會遇到。或者找其他平臺或供應商合作,但這同樣會增加運營成本。

3、無人便利店是趨勢嗎?

無人便利店的出現,主要基於兩點:一是不斷迭代的物聯網技術、人臉識別技術以及移動支付技術,為無人便利店提供技術保障;二是,日趨高漲的人力成本和租金成本,同時,消費者對於購物便利性需求的提升以及日益激烈的行業競爭。

一家無人便利店的內部人員表示,他們公司的無人便利店一次性投入成本是傳統便利店的1/4,而運營成本是他們的1/6,如果做得好會更低,相比傳統便利店的少量資金投入,無疑讓無人便利店又多一優勢。


新零售,新業態:“無人”模式席捲零售圈



艾瑞諮詢發佈的《2017中國無人零售商店專題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無人零售商店交易額預計達389.4億元。

單從這一點來看,無人便利店以後的市場非常廣闊。

雖然,無人便利店不能取代傳統便利店,但勢必會分走一部分市場份額。

當然,從情感角度來說,傳統零售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無人便利店不能比的,人與人之間是需要交流的,像夫妻店或者小賣鋪,它是一種情懷的存在,買著東西聊著家常,這是情感的交流。

但無人便利店的智能、科技、便捷化操作是傳統便利店不能比的。

隨著時代不斷地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習慣等都在改變,所有商業都要與時俱進,零售業更是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