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深入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將信訪矛盾化解在基層 讓駐村成為“駐心”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訪惠聚”駐村工作開展4年來,全區5.6萬個駐村工作隊走訪群眾3.8億多人次,排查安全隱患、化解矛盾糾紛137萬餘個,投入資金74.8億多元,為群眾辦實事好事200餘萬件,幫助203.6萬多名群眾實現就業

新疆阿勒泰市的喀拉尕什村緊鄰阿勒泰火車站,遠遠望去,村裡紅頂白牆統一規劃的安居富民房格外好看。村裡柏油馬路平坦筆直,來來往往的村民臉上掛著笑容,一副和諧幸福的鄉村景象——很難想象兩年前的喀拉尕什村竟然是當地出名的“上訪”村。

原來,2015年以來,隨著阿勒泰市火車站開始徵地,部分失地村民因無事可做而迷茫,上訪增多。為了順民氣、找癥結,阿勒泰地區教育局駐村工作隊來到了喀拉尕什村,村裡也從此開始發生了新的變化。

近年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深入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駐村工作、“民族團結一家親”等活動,組織百萬幹部下基層“四同四送”(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學習,送政策、送法律、送溫暖、送文明),做好群眾工作和信訪工作,努力將各族群眾的根本利益維護好,把矛盾糾紛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化解在基層,實現“小事不出戶、中事不出組、大事不出村”,用實際行動走出一條踐行新時代“楓橋經驗”的新路子。據統計,“訪惠聚”駐村工作開展4年來,全區5.6萬個駐村工作隊走訪群眾3.8億多人次,排查安全隱患、化解矛盾糾紛137萬餘個,投入資金74.8億多元,為群眾辦實事好事200餘萬件,幫助203.6萬多名群眾實現就業。

從“問題村”到富裕村的轉變

怎樣讓失地的農牧民有穩定持續的收入?從進駐喀拉尕什村第一天起,這就是工作隊一直思考和急需解決的頭等大事。

駐村工作隊發現,與其他村不同的是,喀拉尕什村家門口就有火車站,距離飛機場也只有2公里,隨著阿勒泰市火車站的投入使用,機場的擴建增航以及地區全域旅遊的大力推進,人流量的激增必然會帶動當地第三產業的發展。

頭腦靈活的村民胡拉力·阿買汗就在工作隊和村“兩委”的支持鼓勵下,在村裡開起了農家樂,吃上了“旅遊飯”。現如今,他家的農家樂生意火爆,每天的包廂都要提前預訂。“現在我每天都要忙到晚上1點多才能休息,累是累點,但一年至少能賺8萬元,比過去種地、放羊好太多了。”胡拉力高興地說,“感謝工作隊和村幹部的金點子,感謝黨的好政策!”

兩年來,駐村工作隊從解決好村民最現實、最關心、最直接的熱點問題出發,把民生實事辦成順應民意、貼近民情、排解民憂的民心工程。

阿依坤·哈甲衣跟村裡的另外10多個人,如今都找到了在“家門口”工作的機會。“我和愛人都在火車站上班,他是協警,我做安檢員。”阿依坤說,如今夫妻倆每月有6000元的收入,“非常滿意”。

過去,不懂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曾經成為一些人順利就業最大的“攔路虎”。“我也想去火車站工作,可之前我聽不懂旅客說什麼,旅客也聽不懂我的話,所以沒選上。”不過村民木拉提·別得爾汗說,他現在已經參加了村裡給組織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培訓班,“我已經學會了幾百個日常對話用語和常用文字,用漢語進行簡單交流和讀寫已經沒有問題,我的就業夢很快就能實現了!”

走家串戶,解決群眾煩事難事

新疆溫宿縣喀拉薩村位於城鄉接合部,流動人口多、管理難度大。

今年6月11日,村民艾買爾·亞森焦急地向工作隊反映:由於樹木將高壓線掛落,導致4口水井無法工作,4000餘畝正在開花坐果的紅棗樹、核桃樹無法正常澆水。群眾利益無小事,工作隊立即協調辦理,不到兩天時間就恢復供電。為表達對工作隊的感激之情,村民為工作隊送來錦旗。在村裡,工作隊發揮信訪幹部善做群眾工作的優勢,對群眾反映的問題都認真加以解決。特別是為暢通訴求表達渠道,工作隊還在各村民小組設立意見箱,由專人收取信件,對問題進行整理分類,分別予以辦理。

每天的晨會,工作隊隊員都要分別彙報入戶走訪時瞭解到的群眾困難訴求,統一分類整理登記到矛盾糾紛登記臺賬,明確責任人和解決時限,實行問題解決銷號制度,通過“當場解決一批、協調有關部門辦結一批、宣傳政策當面答覆一批、籌集資金化解一批”等方式,使群眾訴求得到有效解決。2017年以來,工作隊受理群眾反映信訪問題300餘件,辦結280餘件,辦結率93.3%。

村民麥麥提·乃麥提說:“工作隊每天走家串戶,哪裡有難事煩事,哪裡就有他們的身影。現在,村裡的矛盾糾紛少了,村民們的關係更和諧融洽了,‘有困難找工作隊’已成為全體村民的共識。”

不脫貧不罷休,不摘帽不收隊

克孜勒陶,在柯爾克孜語中意為“紅山”,這座環山的小村落地理位置偏僻、人員居住分散,是深度貧困村。2017年2月,當呂輝斌第一次來到村裡時,面對零落的土房,雜草叢生的農田,坑坑窪窪的道路,雖然來之前已有了一定的心理準備,但眼前的情景還是讓他感到意外。

“不脫貧不罷休,不摘帽不收隊。”作為自治區機關事務管理局駐村工作隊隊長的呂輝斌立下誓言。說幹就幹,呂輝斌與工作隊員、村幹部們深入到田間地頭、農戶家中走訪,對村民反映強烈的草原補貼、扶貧羊、扶貧牛發放及安居房價格等問題,進行了清理核實並向上級報告,追回違規領取涉農資金,原村“兩委”幹部全部返還違法所得並向群眾做出深刻檢討。幹部作風變了,帶領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也就增強了。

實現轉移就業是工作隊帶來的“致富經”之一,但克孜勒陶村位於大山深處,村民們習慣了遊牧生活,不願走出大山怎麼辦?工作隊為此通過開會宣傳,挨家挨戶、點對點做思想工作,想方設法給村民介紹工作。

“我家5口人,前幾年女兒患白血病欠下了債。”今年勞務輸出到阿圖什磚廠工作的肉克亞·加帕爾說,“多虧工作隊介紹工作,現在每個月工資3000多元,不僅還了債,還新買了幾十只羊。”

與此同時,工作隊與村“兩委”班子一起分析查找制約發展的主要問題,並因地制宜制定了發展規劃。一年多來,村裡的養驢合作社、蔬菜大棚、蘆葦加工合作社、草料基地、土地提質增效等各項脫貧工作都陸續做了起來,克孜勒陶村也從2016年農牧民人均收入4612元,發展到2017年底集體收入實現9.36萬元,農牧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52%達到7011元。

“以前只會種點玉米、苜蓿,但現在學了新技術收入可大不一樣了。”今年47歲的沙依地拉·吐爾遜參加了村裡的蔬菜大棚種植項目,看著自己親手種下的蔬菜喜獲豐收,笑得合不攏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