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养三宝注意事项

“菩萨如果要供养三宝应该注意哪些事?”佛开示如下:“善男子,如来就是一切法藏。”只有如来才能将最究竟、最了义、最胜妙的法告诉大众,一切天、人、阿罗汉、辟支佛都做不到;而菩萨都要随从如来的教导,所以没有人可以与佛相提并论。因此,应该以至诚心、精进心、殷勤心来供养如来生身、如来灭身以后的舍利,也应该供养如来的形像,如来的塔庙。由佛的开示可知:

  一者,唯有佛对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法无所不知;唯有佛对一切法究竟了知。如果有人宣称或暗示自己就是佛,或者宣称上师比佛还要慈悲,这个人一定是凡夫,已为自己造下难以收拾的局面。

  二者,所谓如来的生身就是如来应化人间有生有死的色身。由于众生因缘成熟,感得世尊来人间示现而有的肉身,这就是如来的生身。而如来的应化身为众生宣说三乘菩提四十九年,如果众生有智慧,在佛世时应该以至诚心、精进心、殷勤心,来供养如来生身,因为供养世尊的应化身有很大的福德。

  三者,所谓的如来灭身就是如来般涅槃后所遗留下来的舍利。如果菩萨有机会得到佛的舍利,应该要起塔供养;因为供养如来的舍利真的很难得,所以供养佛的舍利,未来会有很大的福德来庄严自己。

  四者,如果如来灭后,众生因为感念世尊,将如来的形像用雕刻、画画等方式来供养,也有广大的福德。因为佛在经中曾开示:“供养如来形像如同世尊亲临一样,有很大的福德。”所以佛弟子于佛般涅槃后,应该供养如来的形像。

  五者,如来的塔庙也应该供养。因为如来的塔庙有供奉著如来的形像,也有供奉如来的舍利,菩萨都应该要供养。

  或许有人会怀疑,为什么如来是一切法藏呢?因为这里的如来就是指自心如来。祂含藏了世间法、出世间法、世出世间一切法在内,都是从自心如来藉缘而出生。既然有出生未来必定会坏灭,所以自心如来所出生的一切法,都是生灭不已的法。然而能出生一切法的自心如来,从本以来不生不灭;因为有不生不灭的自心如来,才会有生灭不已的种种法为众生所受用。由于众生不知自己所见闻觉知的种种境界,都是从自心如来所生所显,因而执外境为真实有,以为真实有外境为自己所见闻觉知,因而妄造种种善恶业,不断地在三界当中轮回生死。二乘人知道自己的种种的见闻觉知境界都是虚妄的,不知道这些境界,都是从自心如来藉缘而生而显,害怕被这些境界所转而下堕,所以赶快断尽我见、我执、我所执而入无余涅槃;愿意将一切法、一切行全部灭尽而入无余涅槃,从此不再三界现身意。这个道理,就是《阿含经》所说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道理。”然而菩萨则不然,知道自己种种见闻觉知的境界,都是自心如来藉种种缘而生而显,也知道这些境界都是自心如来的一部分,不能外于自心如来而有;因此透过参禅的方式,来探究能生能显世出世间法的自心如来。一旦因缘成熟,亲证能生能显世出世间法的自心如来而明心见性,发现自己就在无余涅槃中,本来无生无死,又何必急著入无余涅槃而了生死呢!菩萨知道这个道理以后,转依没有生死的自心如来,却在世间示现有生有死,以此来利乐有情,乃至最后成为四智圆明的究竟佛,仍然不改在初地以前所发的十无尽愿,继续利乐有情无有穷尽。

  又菩萨知道对如来的生身、舍利、形像、塔庙至心精勤地供养,有很大的福德;也知道于荒郊野外没有如来舍利、形像、塔庙的地方,应该常常系念于如来,尊重及赞叹。不仅自己有能力去建如来塔庙,而且也要劝别人一起来建,一起来成就这样的功德。如果自己没有能力兴建塔庙,也没有能力与别人一起来兴建,看见他人兴建塔庙时,也应该心生欢喜、随喜赞叹;这样的随喜功德,与他人兴建塔庙功德无二无别。如果于法上有所实证,应该凭著实证的智慧功德力量,广教人兴建塔庙。供养如来形像以后,不要随便看轻自己,也不要对三宝起轻视想;如果对三宝起轻视想,表示自己对三宝没有具足信心,仍然是十信位未满足的菩萨,犹待菩萨去圆满十信位的功德,未来才有机会转入十住位,广修菩萨六度。

  又菩萨对如来生身、舍利、形像、塔庙供养时,应该自己亲自去作,不应该叫别人去作。譬如你准备好香花果等供品要供佛,可是叫别人来帮你供佛,由于是两个人共同完成供养的功德无法分割,所以未来有因缘要享用福报时,还要经过他人同意才能享用。因此,菩萨供养时,应该自己亲力为之,避免假托他人而完成此功德。又菩萨供养时,不是为了要胜过别人而供养;如果布施时有这样的想法,表示你并不是以至诚心、精勤心供养,而是用烦恼在供养;虽然有布施供养的功德,可是这样的功德就会减少,所以菩萨不应该以争胜心来供养。又菩萨供养后,不应该心生后悔,也不应该忧愁烦恼,应该合掌赞叹、恭敬、尊重。为什么?因为在作布施时,所有布施的种子都含藏在自心如来里,不会有所遗失,于未来因缘成熟时,就会有好的异熟果报出现。既然自心如来含藏自己往昔所布施的种子不会遗失,有什么好后悔及忧愁的!既然菩萨对布施不会后悔及忧愁,那就快快乐乐、欢欢喜喜去作布施。布施后也不要去执著。这样修学佛法,不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吗?为什么要摆出一副忧愁苦脸的样子来布施呢?所以菩萨布施供养后不会心生后悔,也不会忧愁烦恼;供养时,能合掌赞叹、恭敬、尊重。

  又菩萨没有能力的时候,身上仅有一钱也可以来作供养;或者菩萨有能力的时候,用无量宝物来供养也可以。如果菩萨很穷的时候,仅用一条线来供养也可以;如果有能力的时候,用无量线来供养也可以。乃至用一朵花、无量花供养,一根香、无量香供养,一偈、无量偈赞佛,一礼拜、无量礼拜来拜佛,绕佛一匝、绕佛无量匝,一时供养、无量时供养,自己作、与他人一起作都可以,都有广大的福德。如果菩萨能够这样至心供养三宝,如同在佛前供养,以及佛灭度后供养如来形像,其福德都是一样,没有差别。因为佛希望大众以平等心来布施。以平等心来布施功德很大,在《杂宝藏经》,有一个真实例子可以说明:

  在昼暗山中,有很多僧人隐居。有一女子贫穷,随著诸长者后面入山,想行乞以自活,看见众人供养众僧,心里想著:“今世贫穷是因为往昔不布施的缘故,如果再不布施未来世更加贫穷!”所以将身上仅有从粪堆所获得的两钱拿来布施,上座看了亲自为贫穷女咒愿。大家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上座特别为她咒愿而不是由维那来咒愿?后来这位贫穷女有福报,成为国王的夫人,带著珍宝来供养众僧,上座非但不为夫人咒愿,反而叫维那咒愿。夫人觉得很奇怪便问:“以前布施两钱时,上座亲自为我咒愿,如今我用满车的珍宝布施,为什么上座反而不为我咒愿呢?”上座说:“夫人先前布施两钱,难舍能舍、善心极为殊胜,是故非由我咒愿不可。后来夫人布施珍宝,我慢极重,是故不为夫人咒愿,改由维那咒愿。”从上面真实例子可知,于佛法中并不是以金银珠宝多寡来衡量,而是以当时发心是善是恶、是难舍能舍、悭吝不舍等等来衡量。就算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金银珠宝、没有至诚心来供养,倒不如以极少财物、至诚心恭敬来供养,其福德反而比前者更为殊胜、更为广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