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第一次海上對決——解密甲午大海戰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作為朝鮮宗主國的大清國不能坐視不理,出兵朝鮮。日本當時也在朝鮮獲得了駐軍權,悍然出兵。不過清政府出兵不過1500餘人,而日本第一次出兵就 是4000餘人。叛亂平息後,朝鮮要求中日兩國同時撤兵,日本卻把兵力加大了上萬人,在朝鮮建立了大本營,並且扶植了傀儡政府,矛頭直指中國。

中日第一次海上對決——解密甲午大海戰

光緒皇帝

牢記“失寸土者不得入祖宗靈位”的祖訓堅決主戰,慈禧太后也覺得連“扶桑小國”也要欺負大清,實在是應該給他們點顏色看看。於是在1894年的8月1日,中日兩國同時宣戰,甲午戰爭全面爆發。

在陸地上的戰鬥,中國軍隊沒有佔到半點便宜,只得不停地向朝鮮增兵。於是,北洋艦隊就成了海上增兵的“保護神”。而此時的日本海軍早就羽翼豐滿,他們集結在日軍佐世保海軍基地,等待著和北洋艦隊面對面的那一刻。

中日第一次海上對決——解密甲午大海戰

丁汝昌

1894年9月15日,丁汝昌率領北洋艦隊的10艘軍艦和8艘後勤船隻,護送陸軍的4000多名士兵奔赴朝鮮戰場。早在佐世保港待命的日軍艦隊,哪肯放過這樣的機會。中國艦隊起航的同時,日軍艦隊也得到了起航的命令。中國艦隊在卸下4000名士兵返航的途中,就和日本海軍在黃海海面上相遇了。一場亞洲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海戰,在中日之間爆發。

戰鬥開始時,雙方之間的距離是5300米。北洋艦隊的定遠艦首先向日軍艦隊開炮。在這個距離上北洋艦隊雖然大炮射速慢、艦船的航速也慢,但是還吃不了大虧。但是,雙方距離越來越小,日軍艦船射速快、航速快的優勢漸漸顯露。戰局出現了一邊倒的情況,北洋艦隊5艘軍艦先後沉沒,而日軍艦隊雖然也有5艘艦船受到重創,但是全部都開回了自己的母港。

戰鬥一直持續了5個多小時,在下午的2點左右,北洋艦隊的致遠艦,受到了日軍的吉野艦和高千惠艦的夾擊,艦身多處受到重創,炮彈全部打光。管帶鄧世昌對艦上官兵說,“吉野”是日軍旗艦,只要擊沉了它,日軍艦隊就會不戰而敗。艦上幾百名官兵遵從鄧世昌的命令,駕駛致遠艦全速向吉野艦撞去。吉野艦上的官兵大驚失色,除了全速規避,還命令艦隊其他艦船向致遠艦齊射。最後致遠艦中彈沉沒,艦上官兵僅有7人生還,鄧世昌與其他官兵全部殉國。

4個月後,在中國威海衛基地避戰的北洋艦隊,被日軍艦隊堵在了家裡。一場惡戰後,北洋艦隊全軍覆沒。艦隊長官水師提督丁汝昌,在戰敗後服毒自殺以謝國人。

晚清政府“砸鍋賣鐵”換來的北洋艦隊,在組建了僅僅七年以後就灰飛煙滅了,隨同北洋艦隊灰飛煙滅的,還有大清帝國的復興夢。

中日第一次海上對決——解密甲午大海戰

李鴻章

1896年,甲午海戰結束後,李鴻章率隊訪問德國,德國首相俾斯麥只是禮貌性地接見了他們。對於李鴻章,俾斯麥也只是禮貌地回答了他三個問題,就把他晾在了一邊。其實,在甲午海戰以前,俾斯麥就預言中日之戰“日本必勝,中國必敗”。因為,他清楚地看到,日本謀求的是國家根本的改變,而中國只是把戰艦“買了回去,也就算了”。

公正地說,晚清時的中國政府,不是一個不思進取的政府,他們為強國也作出了自己的努力。對於一個買來的海軍來說,七年時間根本談不上形成戰鬥力,更何況那時的中國也沒有相應的工業基礎來配合海軍。炮彈靠買、軍艦靠買,甚至連軍艦的維修都要靠外國人來完成。晚清政府意識不到這種情況暗含的巨大危機嗎?事實並非如此,否則也不會有一批又一批的公派留學生。

歷史已經把晚清政府推到了風口浪尖,中國幾千年形成的冗繁陋習,幾百年來放棄海防釀成的惡果苦酒,都讓晚清政府一併吞下,不管它願意還是不願意。

必須指出的是,不是清朝海軍太弱,而是日軍太強大。日本海軍在創立之初就處處以強大的德國海軍為師,外強中乾的北洋艦隊完全不是日本“狼群”的對手。就連當時世界軍事強國“北極熊”—沙皇俄國,也在十年後與日本海軍的戰鬥中慘敗而歸,俄海軍司令戰死,俄國霸佔的庫頁島和在中國東北的利益盡數歸了日本。

“一戰”時,日本迫不及待地向它的老師德國宣戰,搶奪了德國在中國膠州灣的利益。從那時起,日本稱霸全球的野心極度膨脹。“二戰”時,日本給全世界帶來的災難,其實在甲午海戰就埋下了禍根。

回顧中日甲午海戰,中國當時正處於歷史上最重要的社會轉型期,實際上正是最虛弱的時期,而日本卻處在瘋狂成長接近巔峰的上升期。有歷史學家評價這段歷史時說:“1937年中國抗日戰爭時機太早,那時中國剛剛正處於上升期,再有五年的建設國力足以戰而勝之。而甲午戰爭正相反,開戰的時機對於清朝是明顯遲了,如果提前五年甚至兩年,那時的日本完全不是清朝的對手。”

一次次錯失掉歷史機遇,一步步落後於世界前列,這就是中國詭異而悲催的近代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