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進博會|有溫度的上海


首屆進博會|有溫度的上海


首屆進博會|有溫度的上海

俯瞰上海,黃浦江和蘇州河在上海的地表上組成了一個巨大的“人”字。在上海634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圍繞著這個“人”字生活的,是生生不息的上海人。

一個城市的繁榮昌盛離不開人的聚集。天時地利人和,浦東的開發開放讓上海從改革開放的“後衛”一躍成為“前鋒”;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要求上海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創新發展先行者;上海正在朝著建成“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和具有世界影響力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個目標奮進。改革開放40年來,上海也已經成長為一個有著2418萬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

張愛玲在她的文章《到底是上海人》裡寫上世紀三四年代的上海人:“上海人是傳統的中國人加上近代高壓生活的磨練。”餘秋雨也寫了一篇《上海人》,裡面說,“他們有許多心照不宣的生活秩序和內心規範,形成了一整套心理文化方式,說得響亮一點,可以稱之為‘上海文明’。”連在1996年才20出頭來到中國的一個外國人,後來成為了一名駐華記者的史明智,他去到上海感嘆的也是,“在上海的生活基本上沒什麼讓我覺得驚訝的,除了人。”他在今年年初還出版了一本寫上海的書《長樂路》。

歷史與現實,賦予了上海人骨子裡那種包容與開放、創新與進取的性格。發展與質量,擔當與責任,勇氣和探索……當這些沉甸甸的字眼都落在上海的肩膀上時,或者更確切地說,這些字眼也同樣地落在了上海人的肩膀上。

上海堅持把增進民生福祉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一種包容開放、創新進取。

行路艱辛,也不要忘了看看腳下的路。


水清:還蘇州河以原貌


2011年,蘇州河168年來第一次洗了個“澡”。

蘇州河原名吳淞江,全長125公里,上海境內53.1公里,1843年在上海開埠時,因西方人認為該河道通向富庶的絲織中心蘇州而得名。2011年1月,上海全線啟動了蘇州河三期整治市中心城區段底泥疏浚工程,這一河段是蘇州河黑臭底泥淤塞最嚴重的一段。在此後6個月的時間裡,約有130萬方的黑臭淤泥被挖出,創下蘇州河疏浚歷史之最。

蘇州河是上海的母親河,上海人對它當然感情很深。現在上海人提起蘇州河難掩喜悅和自信,但是提起幾十年前的蘇州河,則恨不得“國家把它填平了最好”。因為曾經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汙水未經處理就直接排入蘇州河,到了1978年,蘇州河全線黑臭,當時老百姓用6個字來形容它——“黑如墨、臭如糞”。上世紀90年代,有人大代表考察蘇州河時,當場就暈倒在河邊。

從1998年開始,上海市啟動了對蘇州河的綜合整治工程。70多歲的張效國是土生土長的上海人,從事環境保護工作30多年,曾任上海市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讓我很自豪的是,全程參與了蘇州河綜合整治工程。”

從1998年陸續到2011年,蘇州河整治總共進行了三期工程,總投資約140億元人民幣。2018年上海還全面啟動了蘇州河環境綜合整治四期工程。如今的蘇州河,水質穩定在五類水標準,兩岸建起了23公里的綠色走廊、65萬平方米的大型綠地。每年端午節,蘇州河上還有龍舟比賽。

蘇州河的整治只是上海加大力度治理生態環境的一個縮影。2017年1月,上海發佈《關於本市全面推行河長制的實施方案》;9月,上海提前16個月實現了“河長制”全覆蓋;11月,上海完成河道整治1622千米,中心城區水質全面達標。

創造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也是上海市人民政府對全上海人民的承諾。在今年1月上海市市長應勇所做的2018年上海市政府工作報告中就提到,過去5年,上海市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河長制實現全覆蓋,全市中小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土壤汙染防治行動計劃啟動實施;森林覆蓋率從13.1%提高到16.2%……上海在2010年舉辦第41屆世博會時的口號——“城市,讓生活更美好”正在漸漸成為現實。


首屆進博會|有溫度的上海


脈動:解決“大城市病”的選擇


上海的地鐵夢,始於上世紀60年代初浦東農田裡的多次試驗。曾有外國專家評價,上海地質條件複雜,造地鐵就像在宇宙中找支點撬動地球。劉建航,被稱為上海“地鐵之父”。1963年,他和同事們在浦東塘橋採取盾構法掘進100多米,完成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就像“在豆腐裡打洞”。1990年上海1號線開工時,年過花甲的劉建航任總工程師,解決了盾構穿越市區密集建築群等眾多技術難題。此後10餘年,劉建航退而不休,遇到突發事件,無論白天黑夜,接到電話就往現場趕。

改革開放為上海地鐵插上了飛翔的翅膀——

1993年5月28日,上海1號線徐家彙站到錦江樂園站的6.6公里建成通車,上海地鐵從無到有;

2003年5月,上海地鐵十週歲,擁有了1、2、3號線三條線路,運營總里程為65公里;

世博會前,運營總里程迅速拓展到420公里,上海地鐵從線到網,創造了世界軌交建築史上的“上海速度”;

2017年底,上海市軌道交通運營線路已達到16條(含磁懸浮),線路長度超過666公里。2018年,上海還將開通4條地鐵路線。

2010年,上海虹橋綜合交通樞紐啟用併成功服務當年的世博會。這座全球最大的綜合交通樞紐位於上海閔行區北部,內有虹橋機場二號航站樓、虹橋鐵路車站、長途客車總站、地鐵2號線和機場,足以滿足100萬人在7種交通工具之間的切換,它的革命性設計和克服的種種技術難關讓Discovery頻道都把其拍攝進了名為“建築奇觀”的系列紀錄片裡。

作為一個有著2000多萬常住人口的特大型城市,上海在發展過程中,當然也存在一些“大城市病”症狀,如人口膨脹、交通擁擠、資源緊張等。從上海自身因素看,前30年支撐上海經濟較快增長的資源條件和動力因素正逐漸消退,這也倒逼上海必須擺脫對原有發展模式的路徑依賴,必須儘快補齊各塊“短板”。“補短板”,也被列為2016年上海市委的“一號課題”。

解決城市發展中的“短板”,建設名副其實的國際大都市,上海人付出了無數的智慧和汗水與巨大的人力物力。2017年,上海市交通基礎設施投資727.6億元,較上年增加4.2%。


首屆進博會|有溫度的上海


為老:從“9073”到“五位一體”


75歲的彭蘭秀老人半年多前摔了一跤,左手受傷,生活誰來照料?80多歲的老伴怎麼辦?後來,彭阿婆和老伴一起住進半淞園街道長者照護之家,解決了燃眉之急:“一天能吃四頓,冬天有空調,生活都有照料,每個人一個月只要3500多塊。”作為2017年市政府實事項目之一,上海去年有54家長者照護之家全新露面,讓很多像彭阿婆這樣的老人在家門口就能得到短期助養服務。上海市民政局透露,到2017年底,上海已累計建成長者照護之家127家,實現了在中心城區和郊區城市化地區的各街鎮全覆蓋。

截至2017年年底,上海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了483.6萬人,佔戶籍總人口的33.2%,老齡化程度已嚴重超過聯合國標準的10%和全國老齡人口17.3%的平均水平。而且,隨著長期在滬工作的外來常住人口長期定居,以及外來老人來滬為新上海戶籍人口子女照料孩子等因素影響,近年來上海外來老年人口規模也開始擴大。2017年,上海65歲及以上外來老年人口總量達到30.72萬人,比上年增加7.97萬人,增長35.0%。據測算,到2030年左右,上海常住老年人口規模將達到歷史峰值,約為480萬人,常住人口老齡化率為19.2%。

上海大學上海研究院執行院長李友梅認為,僅靠政府的力量遠遠不能滿足養老需求,發展社會化的公共服務已成為一個緊迫任務。她建議,要培育社會領域的小微企業、慈善基金會等,共建為老服務體系。

為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挑戰,2005年,上海率先提出了構建“9073”養老服務格局的發展思路。“9073”養老服務格局就是指:90%的老年人在家以自助或家庭成員照顧為主,自主選擇各類社會服務資源;3%的老年人接受機構養老服務;7%老年人可得到政府福利政策支持的社區養老服務。到“十二五”末,上海基本形成了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支撐的社會養老服務格局。2014年4月,上海市政府又出臺了《關於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實施意見》,結合上海養老服務發展中的新形勢新需求,對全市養老服務發展進行了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提出到2020年,要全面建成涵蓋養老服務供給、服務保障、政策支撐、需求評估、行業監管“五位一體”的社會養老服務體系。

從“9073”到“五位一體”,上海不斷構建和完善養老服務體系的“四梁八柱”,積極探索社會化養老服務發展的新思路、新模式。


首屆進博會|有溫度的上海



家門口:破解“最後一公里”難題


首屆進博會|有溫度的上海

△ 2017年6月16日,上海陸家嘴集團首次試水打造高端養老項目——“金色陽光”頤養院正式開業運營。圖為長者體驗體檢 。


1+(1+3+1)等於幾?這裡沒有在測試你的小學數學水平,這是徐彙區組團式聯繫服務群眾的一個新體系。首先的“1”指的是與居民區黨組織結對共建的黨政機關部門黨組織,(1+3+1)則是指1名處級領隊幹部、1名區黨代表、1名區人大代表、1名區政協委員和1名律師。徐彙區在2014年就已組建了309個1+(1+3+1)走訪團隊,以“訪民情、聽民意,解民憂、惠民生,聚民心、集民智”為主要內容,每季度一次開展以“服務”為宗旨的組團式服務群眾走訪行動。

2017年上半年,浦東新區在其下轄的四個街鎮集中試點“家門口”服務站的建設,為民眾提供就近、便利、穩定的“家門口”服務,實現“生活小事不出村居,教育服務就在身邊”。而且,“家門口”服務體系廣一年來,目前已在全區36個街鎮建起1282個“家門口”服務站,實現區域內全覆蓋。2018年5月,上海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和浦東新區共同發佈《社會治理指數評價體系》《“家門口”服務規範》兩項社會治理領域的區級標準,藉助標準化手段進一步明確社會管理要求,優化社區服務流程,促進城市精細化管理。

上海作為改革開放先行者、創新發展排頭兵,在社會治理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2017年4月,上海正式出臺了首個《上海社會治理“十三五”規劃》,把近年來上海社會治理的主要成效總結為五個方面:社會治理工作合力基本形成、基層治理改革有序推進、社會組織培育力度持續加大、城市管理水平逐步提高、社會矛盾風險基本可控。同時也預測了5年期後的發展需求、實現可能。

早在2014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上海代表團審議,在談到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時,他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 社會治理的重心必須落到城鄉社區,加強城市常態化管理,狠抓城市管理頑症治理。要加強人口服務管理,更多運用市場化、法治化手段,促進人口有序流動,控制人口總量。要把培養一批專家型的城市管理幹部作為重要任務,用科學態度、先進理念、專業知識去建設和管理城市。

2014年12月26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在上海市“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電視電話會議上指出, 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是事關上海當前改革和未來發展的全局性大事,“街鎮是社會治理中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極為重要,必須把工作重心轉到管理與服務上,加強做好服務基層群眾、強化城市管理的工作。”

也就在這一年,上海將“創新社會治理,加強基層建設”列為市委“一號課題”,並於當年年底出臺了“1+6”系列文件。根據改革方案,上海取消了街道原來延續了30多年的招商引資職能,各區不得再考核街道經濟發展指標,取而代之的是加強黨的建設、組織公共服務、動員社會參與、維護社區平安等基層服務職能。

這條思路已經在上海市政府的社會治理工作中一以貫之了,並且在工作要做得“像繡花一樣精細”。在上海2018年度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又提出要實施大量的民生實事項目,“要用心用力辦好群眾身邊的民生實事”,包括學生暑託班、新建大量幼兒園和託兒所,改善殘疾人無障礙設施,以及提高一些戶外工作人員的用餐便利性等等。“這些實事項目說明,上海的民生財政已經從原來的廣覆蓋走向全覆蓋的同時,更加註重政策的績效導向,把錢真正花在刀刃上,真真切切提高社會公眾的滿意度。我們的民生投入的終極目標,是真正讓老百姓享受到社會經濟增長的成果。”上海財經大學公共政策與治理研究院院長鄭春榮如此評價說。

採寫:《中國報道》記者 何晶

首屆進博會|有溫度的上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