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將是電動車的巨頭?

穿上黃色馬甲走上街頭讓總統滾蛋,這種場面我是從未見過,不過對於法蘭西人民來說似乎已經習以為常。上上週末已經是法國“黃馬甲”運動的第四周,這場示威遊行活動伴隨著打砸商店、縱火燒車、襲擊警察、毀壞古蹟,文明的歐洲人再也忍不住要展示粗魯,而這場騷亂的導火索竟然是“幾分錢的事”。

法國政府宣佈從 2019 年 1 月 1 日起,每升柴油和汽油分別徵收 6.5 歐分與 2.9 歐分的燃油稅,目的是為了兌現《巴黎氣候協定》,把增加的部分收入投放到可再生能源等能源過渡計劃的開發。2018 年來法國燃油價格已經上升了約 20 %,面對燃油再一次提價人民表示不能忍,於是乎文明國度的大規模不文明行為就此爆發。

法國總統馬克龍是一位具有綠色夢想的年輕執政者,但是他的夢想還是被“黃馬甲”給攪“黃”了,12 月 4 日法國總理菲利普宣佈暫停上調燃油稅,隨後又取消了上調燃油稅的決定。

就在法國陷入一片混亂的時候,比利時人民也穿上了黃色的反光馬甲,似乎這樣一件醒目的衣服可以使他們抗議油價上漲的決心更為堅定。而根據來自義烏小商品城的最新消息,“黃馬甲”運動還將持續並可能擴展到歐洲其他國家,因為義務商販已經收到大量黃色馬甲的訂單……

誰將是電動車的巨頭?

歐洲的抗議可能還會持續,執政者們可能還會妥協,但傳統能源的未來已是不言而喻。對於執政者而言權衡人民對傳統能源的需求和對新能源的推廣力度格外重要,而對於汽車廠商而言,如何轉身擁抱新能源是一項巨大挑戰。

固化的大眾集團與其不破不立

在寫這一片段前我突然想起一年前我有幸與某國企領導傾談,他毫不吝嗇地向我聊起他們曾探討過的各種企業轉型和創新發展的思路,我也如醍醐灌頂一般。但當我問到落地情況的時候,他顯然有些失落。而“穩定存量,避免增量”是我記得最清楚的一句話。

大眾集團在 2017 年擁有 63 萬名全職員工,在 27 個國家有超過 100 個生產基地,旗下產品從摩托車一直覆蓋到重型卡車,去年一年的總產量達到 1070萬輛,盈利超 100 億歐元。如果你對 63 萬名員工這一數字沒有概念,那麼,大眾汽車總部所在地德國沃爾夫斯堡市總人口只有 12 萬多。

對於德國而言,大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巨大的體量以及對於國家的重要意義在變革層面來看並不是件好事,畢竟“小船好調頭”。

此外,困擾大眾轉型的因素還來自工會,歐美的工會可不是介紹對象和籌辦跨年晚會這麼簡單,所有涉及工人條件待遇的問題工會都有可能出面干預,鬧不好還會組織個罷工遊行之類。Elon 極力避免美國汽車工人聯合會在特斯拉成立工會就是不希望受到其束縛,但可憐的大眾,監事會過半席位都被工會控制著。

在今年傳統車企不約而同地嗅到了汽車革命到來的氣息,對於大眾這樣一個傳統汽車業巨頭而言,這是可怕的訊號。不轉型或轉型不成功,這一巨頭就面臨這被顛覆的可能,所以坐以待斃不是個好辦法。大眾需要一個敢於大破大立的人,而這個人就是迪斯( Herbert Diess )。

誰將是電動車的巨頭?

迪斯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大眾元老,他上一個東家是老家慕尼黑的寶馬。迪斯來到大眾之後並沒有像一個新人一樣事故圓滑,他依然保持著特立獨行。不坐專車不乘專機,開著 up! 樂呵呵,他與大眾集團的普通員工別無二致。

迪斯要先拿“人”開刀,與工會拉鋸戰之後他終於如願以償的實現全球裁員 3 萬人的計劃。精簡員工僅僅是第一步,迪斯隨後就在高管會議上“大放厥詞”稱只有三分之一的高管能按照他的期望工作,三分之一的人純屬多餘,中間三分之一,必須早做打算,到底是全情投入還是徹底出局。新官上任三把火,迪斯這番言論一定惹怒了一些人,不過迪斯根本不會 Care 這一點。

除了精簡人員和“恐嚇”高管,迪斯還把精力放在了削減成本上,他要求每一個子品牌每年要省出 100 億歐元,工廠與辦公室要提高 30% 的效率。

此外,迪斯還想讓大家更有危機意識,上個月的大眾集團監事會上迪斯說:從目前情況看,德國汽車在 10 年後仍保持全球領先的可能為 50% 。在這場監事會上,迪斯再一次如願以償,監事會通過了迪斯的 2018 – 2023 中期發展規劃,並同意在電動化、自動駕駛、出行服務和數字化領域投入 440 億歐元。

接下來就不僅僅是危機感了,在這個月初大眾集團的產品戰略負責人喬斯特(Michael Jost)宣佈 2026 年將會是大眾集團推出最後一代燃油車的時間,隨後這一消息得到大眾新聞發言人的證實。

大眾敲定了時間表,這對於燃油車研發人員而言這是無比糟糕的消息,但是大眾還是這麼做了,並且與前文提到的工會達成協議,對可能因轉型而失去工作的工人提供額外的就業保護(難道是去賣大眾香腸?)。就算這項決定會使一部分人 feel sad,但是迪斯還是希望讓更多人覺醒,讓大眾堅定轉型的腳步。

電動化的大眾依然是人民的“大眾”

有錢心不慌,拿到錢的迪斯接下來就要開始偉大的變革之路,電動車首當其衝。

大眾集團會將三個原有的德國工廠改造為電動車工廠,在2022 年左右會在歐洲再建設一座電動車工廠。而在中國,2021 年前將會有六家工廠投產大眾集團旗下的電動車型。未來兩年時間,大眾旗下品牌將會在中國推出 30 款新能源車型,2020 年,大眾集團計劃在中國市場交付大約 40 萬輛新能源汽車。計劃到 2025 年,投放 50 款車型,電動車銷量達到 250 萬輛。

目前階段,電動汽車的成本要顯著高於燃油汽車,特斯拉 Model 3 被認為是為“普通人”開發的電動汽車,但是目前它的售價任然無法達到“普通”水平,雖然 Elon 說大概再過五六個月 Model 3 的起售價就可以到 3.5 萬美元,但是馬一龍先生的不守時可是出了名的。對於特斯拉來說,Model S 和 Model X 已經為它樹立了一個高端形象,並被貼上了科技、先進、智能等各種標籤,即便是 Model 3 的售價沒有那麼低也會有人搶著買單。但是對於大眾而言,這一切很難成立。

對於大眾集團來說,或許奧迪的品牌溢價能力都遠不如特斯拉,所以如果想讓其電動車產品不脫離“大眾”,大眾集團必須想辦法降低成本進而降低售價。而對於我們來說,像大眾一樣的汽車巨頭加入電動車博弈,更能說明電動化時代的到來。

大眾集團降低成本的方法就是平臺化,這不僅僅是電動車,在燃油車上大眾也是這麼做的,大眾的電動車平臺 MEB 有很高的兼容度和靈活性,可以裝載圓形、軟包或是方形電芯,也可以適用於轎車、MPV、SUV 等多種車身形式,尺寸調節範圍也要明顯強於燃油車平臺。MEB 將來會在保時捷、大眾和奧迪品牌中共享,甚至可能會與福特旗下的電動車型共享,而這一切的舉措最重要的目的就是降低成本。

誰將是電動車的巨頭?

與此同時,大眾集團還在考慮夥同 SK 在歐洲建設電池工廠自己造電池,這是因為目前的動力電池領軍企業無論是 LG、三星還是寧德都在亞洲,大眾非常擔心這些亞洲企業無法及時供應電池而影響其生產進度,其實這件事已經發生了……把佔總車成本超過 40% 的電池握在自己手中也是大眾電動化路線中的一個重要打算。

大眾集團首席策略官 Thomas Sedran 表示,根據預測,純電動車製造成本將會在 2023 年首次低於同級別燃油車製造成本。而那一天將會是迪斯和大眾集團所翹首期盼的未來。

自動駕駛讓大眾舉棋不定?

比起堅定的電動化信念,在自動駕駛方面大眾集團顯然有些難下抉擇或者說難以決定如何押寶。今年年初大眾宣佈與硅谷自動駕駛公司 Aurora 合作,這家公司由谷歌、特斯拉及 UBER 的前自動駕駛主管人員聯合創建,此外還有 Space X 的前軟件工程負責人加盟。

不過就在上個月 Aurora 拿到授權成為了賓州首家可以在公共道路進行無人駕駛實驗的公司之際,迪斯卻想要豪擲 137 億美元收購 Waymo 僅僅 10% 的股份,雖然這一打算被監事會扼殺,不過還是可以看出大眾並不打算把寶壓在一家公司上。除了 Aurora 和 Waymo,相傳大眾集團還在同蘋果無人駕駛項目Project Titan 展開洽談,接下來又會有什麼火花目前還無從得知。

誰將是電動車的巨頭?

大眾的舉棋不定其實也不難理解,大眾在電動汽車領域尚有一些經驗和資源可用,但是在自動駕駛方面大眾屬起步階段,在奧迪自動駕駛團隊努力攻堅的同時找到可靠且實力不俗的合作伙伴對於大眾集團而言至關重要,體量巨大的大眾很難押寶在一家“創業公司”身上。

欲做電動車老大,大眾何德何能?

做慣了老大的大眾集團依然渴望在電動車領域拔得頭籌,不過面對特斯拉這樣的強勁對手,大眾有何底氣?

大眾的“人”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這個宏偉的夢想。迪斯是學習機械工程和製造科學出身;曾在全球汽車零件巨頭博世公司工作 10 多年,從供應商的角度瞭解了汽車生產與製造;在寶馬工作 20 多年,他管理過工廠、採購,也管理過公司在全球的摩托車業務及其零售網絡,後期也負責過研發業務。迪斯極其豐富的履歷讓他擁有了豐富的生產、製造、銷售、研發及配件供應方面的經驗,能將這些經驗集於一身的人少之又少。

同時,今年 2 月成立,負責大眾集團電動車業務的 E-Mobility 部門執行長吳博銳( Thomas Ulbrich )此前在大眾擔任生產和物流董事,擁有豐富的生產和物流經驗。相較於之前從未從事過汽車行業的 Elon,大眾集團電動汽車的領導者們顯然擁有更多的經驗。

誰將是電動車的巨頭?

此外,工廠數量和龐大的供應商網絡使得大眾有更強的生產能力。縱然特斯拉有著極強的技術實力,但是在生產上還是讓 Elon 忙得焦頭爛額,產能爬坡對於特斯拉和 Elon 本人而言都是極度痛苦的過程。對於大眾而言,這個過程至少不會這麼難熬,大眾集團在全球 100 多家工廠和 60 多萬名員工經過改造和培訓就可以開始全情投入電動車的生產,相比全球造車新勢力們從零開始建設工廠,大眾速度真的可以快到飛起。

再者,大眾集團的經濟實力不容小覷,而這也必將是支撐大眾完成轉型併成為電動車領頭羊的關鍵因素之一。

2017 年全球企業研發費用裡大眾集團以 1022 億排名第三,僅次於三星和谷歌,是汽車行業排名最靠前的企業。電動車的研發也是件燒錢的事,而既有的體量巨大的燃油車業務則為大眾集團的資金提供了堅實保障。

誰將是電動車的巨頭?

被罰建設的充電樁或將成為大眾推進電動化的有力保障。因排放作弊事件,大眾在美國被罰花費 20 億美元建設充電樁,大眾子公司 Electrify America 將在2019 年中期在 17 個城市和高速公路上部署 484 個直流快速充電站,之後還將會有三個週期的建設。

大眾建設充電樁雖然是被罰,但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充電樁並非像特斯拉那樣專用,但大量的快充樁建設使得大眾在充電領域又得以跟進一步,也為其電動車的大規模銷售提供了基礎設施保障。

2018 年,我們終於看到傳統車企巨頭們不再嘲笑特斯拉,不再固執地發展存量而畏懼變革,不再畏首畏尾地做嘗試而是大破大立的朝向新方向邁進。

雖然目前大眾、奔馳、寶馬以及一眾傳統車企巨頭們似乎還沒有拿出讓人們為之驚歎的產品,但我們起碼可以預料未來的智能電動車不會僅是特斯拉一家獨大,我們會有像如今燃油車一樣甚至更豐富的優秀的智能電動車可以選擇。

這樣,才有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