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黔东南贵州画个圆《六十六》遵义会议会址内部结构和陈设


接着昨天的头条,今天继续讲遵义会议会址内部结构和遵义会议。进入会址内,迎面有遵义会议会址简介。

民囯二十四年1月上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遵义后,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司令部与一局即驻在这幢楼房里。遵义会议会址原为黔军25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修建于30年代初。

说起柏辉章现在几乎无人知道!但说起遵义会议会址,却天下无人不知,遵义城琵琶桥(后改名子尹路、又改称红旗路)东侧87号,1935年1月15日,党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彻底扭转了红军的命运,这地方就是原第102师师长柏辉章的私宅。

柏辉章,贵州讲武学校第二期毕业。早年在黔军任职,跟随周西成累升至旅长,1927年任国民革命军第25军6团团长兼贵州西路清乡司令,1929年任贵州省务川县县长,1932年任第25军2师师长,1934年在滇黔境内参加围剿红军。

当时王家烈主政贵州,为使军队国家化,柏辉章毅然和何知重103师一起“逼宫”,使王家烈主动让权,结束了贵州的地方割据,为国民政府建立抗战大后方作出了不可多得的贡献。1935年5月在贵州威宁接受中央政府改编为第102师,柏辉章被国民政府委任为第102师少将师长。

1949年国民党大厦将倾,柏辉章回到遵义,被任为黔北绥靖区副司令,同年11月24日在第2绥靖区率部起义。为利用其在旧军队的关系,中共建政初期柏辉章被作为统战对象,调入遵义地区剿匪委员会,任副主任委员。1952年,因“组织‘中国国民党党员反共救国会’”罪,于1952年9月14日被处决。

遵义会议会议室在二楼,是一间长方形的房间,面积27平方米。由于我们参观时没有开放,所以也没有看到具体布局。

这个跨院是黔北民居四合院风格建筑,坐东向西,由东屋、北屋、南屋、西屋四部分组成,建筑面积334平方米。

东屋是跨院的主屋,面阔五间,深四间遵义会议期间,总司令部机要科办公室和科长毛庭芳住室在这里。

北屋面阔三间,进深一间,二屋,小明间与主楼天井相通。南屋面阔三间,进深二间,二屋。遵义会议期间,机要科工作人员住此屋。西屋面阔五间,进深二间,单屋。

红军总司令部机要科驻地简介牌。

厅后是一座砖彻牌坊,前为“慰庐”,后为“慎笃”。

牌坊后是天井,天井南侧有小门通柏家的内四合院。

参观司令部的小厨房。

小厨房相当简陋,保持着原来的模样。

图为彭雪枫的住室。

军委总司令办公室在遵义会议会议室正对的楼下,面积为56平方米,两间长方形的房间组成,中间布一道可折叠的六合门。屋子正中陈列着两张黑漆大方桌,桌上有铁座马烟、订书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革命军事委员会信 、报纸做的信封、30年代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中国分省地图册以及《陈中日记》等。

屋子的西窗下陈列着两张三屈桌,桌上置西部皮包电话机,桌下立着线拐子。东窗下陈列着一对灰褐色的铁皮公文挑箱。北壁上陈列着一幅巨大的云、贵、川三省接壤地区的军用地图,当年军委副主席周恩来、红军总司令朱德、总参谋长刘伯承等经常在这里办公。


图为彭德怀和杨尚昆的住室。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的危急关头,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我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列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会议。它是中国共产党从幼年的党走上成熟的党的标志。从此,中国革命就在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指引下走上胜利发展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