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監會提示年底商譽風險,哪些公司可能面臨大幅減值

證監會提示年底商譽風險,哪些公司可能面臨大幅減值


文|詩與星空

近年來,上市公司併購成風,而且大多是鉅額溢價,導致上市公司的商譽金額巨大。據Wind數據,2018年三季報中,A股上市公司賬面商譽達到1.45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較去年同期增長15.18%。以至於今年11月份證監會出臺了一個風險提示,要求上市公司因企業合併形成的商譽,不論是否有減值跡象,都應當至少在每年年末進行減值測試。

商譽減值風險為何年報期間爆發

會計科目的用法本來是財政部的管轄範圍,證監會為了保護投資者,甚至主動出面,苦口婆心告訴上市公司應該怎麼遵守會計準則。

之前合併報表的時候,商譽這個會計科目還隸屬於無形資產。後來,商譽被一些財技高超的上市公司利用,成為借併購公司產生鉅額利潤的工具。財政部修改了會計科目,2006年起,商譽成為單獨的資產項目,並且不得攤銷。

商譽減值風險之所以在年報期間爆發原因有二:

第一、商譽只需要每年出年報前進行減值測試嗎?並非如此,根據會計準則要求,一旦發現公司的商譽存在減值跡象,那麼就一定要進行減值測試,並根據減值結果計提商譽減值準備。

在實際操作中,相當一部分上市公司為了避免影響業績,往往年度期間不進行減值測試,只是在年報出具時才測試。以堅瑞沃能為例,公司2017年初賬面商譽48.36億,主要是來自併購深圳沃特瑪,1-3季度,商譽都沒有什麼變化,到了2017年的年報中,公司突然對深圳沃特瑪的46.1億的商譽全額計提減值準備。難道深圳沃特瑪在2017年前三季度都經營正常,到了四季度才突然一文不值了嗎?

顯然不是。根據公司在2018年4月披露的年報問詢函回覆可以瞭解到,深圳沃特瑪早就在虧損了,卻拖到年底才做減值測試。

第二、據Wind數據,2018年三季報顯示,僅123家上市公司的商譽較年初發生了減值,這些公司肯定在年度期間做了減值測試。剔除掉商譽為0的公司,共有1265家上市公司的商譽較年初沒有變化,而這些公司中,有些可能做了減值測試發現不需計提減值準備,其餘的絕大多數根本沒有進行減值測試。

當年報披露後,這些三個季度商譽不發生變化的,很可能相當一部分突然出現減值,引爆這顆巨雷。一旦出現商譽暴雷的情況,負責審計財報的會計事務所就不需要承擔責任麼?還真不需要,因為根據證監會的要求,除了年報外,季報、半年報是不需要事務所審計的。因而,在上市公司實務操作中,財務人員將商譽玩弄於股掌之間,避免利潤損失,用來避稅,對減值跡象視而不見,導致投資者造成決策失誤。

哪些公司可能面臨商譽大幅減值

2018年的年報會不會有下一個堅瑞沃能?很顯然,會的,恐怕還不少。2018年三季報中,按照商譽金額排序,排名靠前的大多是行業巨頭。對於中石油、招商銀行這類公司的鉅額商譽,相對於資產總額微乎其微,其實是可以忽略不計,需要關注的是那些商譽的金額較大、佔資產比例有比較大的公司。一般超過10%就算比較大了,超過30%就是特別巨大了。

商譽佔資產總額比例超過30%的共有149家,超過50%的共有21家,商譽出現較大幅度減值可能性比較大。

證監會提示年底商譽風險,哪些公司可能面臨大幅減值

(數據來源:Wind,整理:路過銀河)

儘管有近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賬面都有商譽,但是也要對商譽區分看待:

1、賬面上商譽長期存在,並未發生減值的。這種情況大概率不會有問題,因為收購的時間比較久遠,被收購公司已經進入穩定持續經營狀態。

2、季報和半年報中商譽較年初出現了減值的。由於發現了減值跡象,公司及時進行了減值測試並計提了減值準備。通常這麼操作的公司,財務狀況比較好,沒有刻意隱藏,所以也可以放心。

3、併購過程中有業績承諾的商譽。許多上市公司的商譽主要來自業績承諾,對於此類商譽一定要警惕,因為對業績的預測往往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即便是被收購的股東承諾補償,也存在著長期風險。

雖然通常把商譽比喻為“劣質資產”,但是也有一部分公司的商譽是很優質的,比如美的集團。美的集團賬面大約285億的商譽,從金額來看,上市公司中僅次於中石油,佔資產總額的11.54%,絕大部分(220億左右)是因為併購庫卡集團。對於美的來說,庫卡的戰略性意義非常重大。2017年僅庫卡的營收,就超過270億,毛利14.48%。據2018年半年報,庫卡營收半年超過125億,毛利率超過24%。

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只要美的集團不發生大的方向性錯誤,除了匯率的影響造成小幅變化,庫卡的商譽都不會發生較大減值,這筆交易並不虧。美的集團併購庫卡帶來的鉅額商譽,風險是極低的。從這個角度看,如果被併購的企業是真的行業霸主,由此產生的商譽是可以接受的。但可惜的是,A股的大部分商譽並非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