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壩營——不該忘卻的古浪歷史地名

阿壩營—不該忘卻的古浪歷史地名

王子璠

在古浪縣昌靈山北麓山腳下,有一個荒廢了的古城遺址。城址佔地面積較大。南高北低,兩側有河道相夾。周邊視野開闊,站在城牆上,方圓十里道路、村落一覽無餘。從高大厚實的殘垣斷壁和其中的街道佈局輪廓,依稀能夠看出它昔日的繁華與輝煌。2011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當中,該遺址被確定為老城城址。當地人叫它老城,足見年代久遠,老的讓世代居住在這裡的人們都不知道它原來名字和歷史。追溯歷史,正本尋源,這個老城,在歷史上曾經非常有名。它就是阿壩營。

阿壩營——不該忘卻的古浪歷史地名

阿壩營,又名俄博營。西距古浪縣大靖鎮30公里、距裴家營19公里。向東接壤景泰縣雙井營、紅水營、永泰營。從相鄰的地名稱謂,不難看出,阿壩營,是古代的一個軍事要塞。阿壩,是一個藏語名稱,有人考證:一種解釋為“犛牛喜歡的地方”,一種為 “犛牛的尾巴”,還有解釋為“鼓手”,或藏族的某個部落首領。這些解釋,基本都與藏族有關。它的修建和設立,與明朝萬曆年間著名的松山戰役有關。

因 戰 而 設

明王朝的江山是從蒙古人手中奪取的。明朝自始而終高度重視對北方邊境蒙古殘元勢力的防範,修築了萬里長城,在北方設立九邊,調集重兵戍守,長期以來,雙方之間軍事摩擦和戰鬥持續不斷。明朝嘉靖、萬曆年間,蒙古俺答汗受到明王朝的“招撫”,被封為順義王,俺答汗借與明王朝表面上和好的機會,覬覦青海水草茂盛富饒,易於遊牧拓疆,於嘉靖三十八年(1559),帶領數萬部眾,從河套南下西進,經阿拉善、景泰、古浪、天祝松山、永登襲據青海,一年後東還。留其子丙兔據青海,留其弟著力兔、宰僧,兒子阿赤兔、賓兔佔據大小松山(包括天祝、永登、古浪、景泰等地),於是蒙古勢力從河套到松山、青海連成一線,開大小互市於寧夏、中衛和莊浪、古浪、涼州,日尋干戈,先後侵佔了青海大部分地區和甘肅河西走廊部分地區,盤踞時間長達30多年。蒙古勢力侵佔河西及青海,掠地擾民,生靈塗炭。地方官員的告急文書雪片般呈報朝廷。臥榻之下豈容他人鼾睡,萬曆皇帝下決心收復失地,責成兵部尚書兼三邊總督李汶、大司馬兼甘肅巡撫田樂、甘肅總兵達雲等收復松山。三人會商後,集中兵力,首先攻克盤踞在甘肅民勤昌寧湖的蒙古青把都部落,接著打敗了竊據在青海的蒙古永邵卜部落,萬曆二十六年(1598)三月二十日,甘肅總兵達雲指揮官兵分路進剿,一路從泗水出兵直搗扒沙(今古浪大靖),一路從黃羊川出兵猛擊魚溝,攻其腹背,一路直攻黑馬圈河,共斬殺714人,俘獲黃金榜什等500餘人,阿赤兔部潰逃。後阿赤兔等重整其部,聯合青海韃靼抵抗官兵,同年七月三日乘雨挖邊,欲從鎮羌、岔口越長城入青海,被官兵擊退,打死卜打臺吉等5名頭目和50餘名散眾,其餘敗走,退入松山。九月二十四日,各路官兵並進圍攻,西寧兵備右布政使劉敏寬揮戈青海,莊浪兵備按察使梁雲龍控弦烏鞘嶺之北,甘州副使李景元進擊黃羊川,甘肅總兵達雲率五郡官兵入黑馬圈河,西寧同知龍應堅和涼州通判王倫整其軍旅前後堵截。九月二十五日至二十六日,明王朝聚集10萬官兵會攻大小松山,俘獲880人,獲牛、馬、駝、羊1500多頭(只)。至此,大小松山重新納入明王朝的控制範圍。

阿壩營——不該忘卻的古浪歷史地名

松山戰役之後,三邊總督李汶專門向朝廷呈報了《計處松山戰役善後疏》,全面分析了松山在西北邊疆的重要戰略地位,提出寧夏中衛到甘肅古浪一線(原絲路北線)約400裡,加強防守,駐守重兵,要比在蘭州到民勤一線(原絲路南線)相比,路途短,容易駐兵防守。在蘆塘、扒沙(今大靖)等地設將屯兵,修垣列障,將泉水肥沃之地全部圈在長城以內,則長城以外,都是荒漠戈壁,就是少數蒙古騎兵來騷擾,來不能放牧,放牧也不能持久,朝廷很快批准了李汶的建議,由甘肅總兵達雲和兵備副使荊州俊負責修築長城。萬曆二十七年(1599)修築的長城,總長400餘里,其中,河東自永安黃河索橋至小松山雙墩分界,共180裡;河西自泗水、土門至小松山雙墩分界,共220裡。這400裡邊牆(長城),當時稱為新邊(區別於蘭州、永登一線的舊邊)。據《涼州府志備考》劉敏寬所作的達氏家譜序所稱:“公(達雲)躬事版築,夏不張蓋,沐雨餐風,披星戴月,胼手砥足,創長邊220餘里,園莊墩臺30餘座,大小城堡七座,屹然金湯之固。開荒田,勸耕種,通商賈,煥然太平之景象,建公館,立倉廒,修廬舍,允矣中華之勝觀也”。本來修築長城需要一年時間,在達雲的親自督建下,不到三個月時間,220餘里的長城全部竣工。又據兵備副使荊州俊的《三眼井堡記》:起工於萬曆二十七年三月,至六月事竣。凡築邊自烏蘭哈思吉(在靖遠縣)、大靖、泗水堡,延袤400裡,建堡十有二。其中,河西雙墩以西到泗水堡,修築堡子七座。有專家初步考證具體為阿壩營、裴家營、大靖營、土門堡、王府營、永豐堡、泗水堡。乾隆十四年版的《五涼全志·平番縣》名宦中記載,萬曆二十六年(1598)甘肅巡撫田樂,根據松山的地形,“具畚鍤築邊垣(長城)及阿壩、松山等堡,不旬月而成,設將防守”。從上述史料當中,清楚地反映阿壩營就是明朝萬曆二十七年(1599)由甘肅巡撫田樂、總兵達雲修築的。現保存在土門鎮羅漢樓前的大明碑上,也清楚的記載萬曆二十七年修築了土門、扒沙新邊(長城)。保存在大靖鎮舊政府院內的松山平魯碑上,記載了松山戰役的經過。又據《秦邊紀略》(卷一)甘肅鎮:總兵官治甘州衛(今甘肅張掖)。管轄長城800餘公里,劃分五路防守。其中,大靖路,東起阿壩嶺堡雙墩子,接固原鎮蘆塘路西界,西至泗水堡同涼州路舊邊相接。這一段稱 “松山新邊”。

修 築 規 模

阿壩營作為明王朝在河西一個重要的軍事要塞,一直設有重兵駐守,建築規模比較雄偉,軍事設施、宗教寺廟、驛傳設施較為齊備。上世紀七十年代,在南城門出土了一件鐵質偃月大刀,長約3米,重約180斤。屬於鎮城兵器,非常罕見。殘存的古城遺址,東西長277米,南北寬330米,在西牆北端還設有甕城一座。據《五涼全志》營堡條目中記載:當時阿壩營修建城堡一座,設立遊擊將軍一員,千總一員,駐有馬戰兵85名,步戰兵38名,防守兵236名,官戰馬8匹,營馬85匹。設有東、西暗門兩處,護守長城45裡。儲備鐵鎧甲85副,棉盔甲274副,護城門大神炮14位,馬馱炮20位,馬腿跑13位,子母炮8位。城內修建有祖師廟、關帝廟、三官廟、城隍廟、土地廟、龍王廟、馬神廟等多個寺廟。按照明王朝的軍事建制,地方駐兵,最高軍事長官為總兵,依次為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守備、千總、把總等官員,其中游擊將軍為正四品。而當時周邊的營堡當中,松山營只設守備一員,守兵100名;三眼井營設都司一員,守兵130名;永泰營設千總一員,駐兵75名。相比而言,阿壩營駐軍最多,級別較高,足見在中衛到古浪一線的長城沿線,阿壩營的確為重要的軍事要塞。

阿壩營——不該忘卻的古浪歷史地名

修築阿壩營的意義

小松山,就是今古浪縣昌靈山一帶,是明王朝收復松山的主戰場之一。明王朝在昌靈山北麓修建阿壩營等營寨及長城,有深遠的戰略意義和歷史意義。

阿壩營東連三眼井、洪水等以達黃河,西接裴家營、大靖等通往涼州,南依大小松山連通莊浪衛、金城、青海,北臨騰格裡沙漠面對蒙古部落,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松山戰役之前,這裡地處金城到涼州的長城之外,明王朝無法防守。蒙古阿赤兔部落在這裡盤踞經營,除了這一帶水草豐茂外,還看中這裡是通往青海、蘭州的要道,一旦發生戰爭,能夠進退有據。進可以救援青海、襲擊金城,退可以穿越騰格裡沙漠,與河套蒙古部落匯合。松山戰役後,明王朝為了鞏固勝利成果,也為了切斷河套蒙古部落與青海蒙古部落的聯繫,將戰略重心東擴北移。特別是在阿赤兔苦心經營的根據地之一的小松山,不但急需修建長城烽燧,還必須修建一座規模大的城堡駐兵,用來抵禦蒙古部落的進攻。阿壩營就在這樣的背景下修建而成,並且成為明王朝從黃河索橋到涼州的一個重要軍事據點。

為了加強阿壩營的防守力量,明王朝挑選精兵強將駐守。鎮番人盧鑛,就因戰功卓著,威震塞外,以千總升任阿壩營遊擊將軍。在阿壩營北面約3裡的小山樑上,有2座烽燧,就是史料中記載的“小松山雙墩子”,2座烽燧相距約40米,在近距離修建2座烽燧,充分說明這裡是一個軍事要塞。此外阿壩營和紅水營、三眼井營、裴家營、大靖營等連成一線,互為聲援,構築了一道堅固的防線。松山戰役後,蒙古貴族再也沒有越過新建的長城。

後來,阿壩營還修建了社學。據萬曆四十四年《莊浪匯記》記載,莊浪衛有社學16處,阿壩營為其中1處。

到了清代,阿壩營還發揮著重要作用。涼州總兵下屬的涼莊協中,就有阿壩營。據史料記載,順治五年(1648)三月,在米喇印、丁國棟率領的回民起義中,阿壩營被起義軍佔領。不久,清王朝補充都司張煌到阿壩營任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