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遭遇寒潮,路在何方?

關注



隨著安徽,四川省也相繼宣佈新高考改革推遲,具體什麼時候才實行也沒有明確的時間表,導致本應在今年秋季開展新高考試點的省份由原來的18個銳減到8個。對於新高考改革的延遲,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是“務實之舉、理性選擇”。

新高考改革遭遇寒潮,路在何方?


1、新高考的“3+3”模式受到嚴重質疑

當“3+3”模式出來以後學生就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分化,如物理專業因為本來就難度就比較大,在新高考的等級賦分而不是按分數的規則下,選擇一個難度比較大的科目,無疑是給學霸當炮灰,還不如選擇其他相對容易的專業,更不容易被學霸拉開差距,這也導致了選物理的人越來越少,而選擇文科中的地理,理科中的生物這些相對其他專業比較簡單的就有大量學生的報名。在浙江甚至出現一個學校高二隻有5名同學選擇了物理的情景,甚至有老師斷言,這種情況下去,中國一二十年以後可能不會出現物理大師。

新高考改革遭遇寒潮,路在何方?


2、學校對這樣的情況應對不足,缺少必要的配套

如第一點所說,選擇物理的人數減少這必然導致的是所需要的老師也會急劇減少,相反,對於文科類專業還有生物這些相對容易的老師需求急增,打破現階段大部分學校都是理科老師多,文科老師少的現狀。為了緩解這一現狀又必須讓一部分老師臨時轉崗具備教授其他專業的能力,但實際效果卻是由單科老師想複合型轉變仍需要大量時間,從而學校的管理也跟不上,在這一環套一環之下新高考的改革實施進度收到嚴重拖延。專業選擇的增多又會導致走班制上課,但是有些學校可能沒有足夠多的場地來安置數量巨大的學生,這個問題也不能得到妥善的解決。

3、學校的關注點在發生改變

“3+3”模式下會出現有20種的組合,在這些組合下學校可能只會根據自己學校的實際,將更多的師資力量著重發展幾個專業。剩下需要做的只是讓學生選擇這些專業,再去考試就行了。然而,這也違背選課的初衷—選擇學生喜歡的專業來學習。學校也可能慢慢地轉變成一所“專科”學校。

4、綜合素質評價方面爭議較大

新高考除了考察學生對於文化課知識的掌握,還增加了綜合素質評價。有不少的家長對於怎樣進行綜合素質的評價,評價時候會公平產生嚴重的質疑。同一地區不同學校的學生,城市和農村的孩子可能因為地域、家庭或其他外部客觀原因導致有著很大的差別,又產生了新一輪的不公平。

新高考改革遭遇寒潮,路在何方?


5、各大高校並沒有做好萬全的錄取準備

一般來說,大學裡面的專業都是對於文理有著明確的要求,實施“3+3”模式後,高校的專業勢必也要進行新一輪的調整來做好高考錄取的準備工作。在短時間內,很難有學校想出一個萬全之策進行應對。

6、已經出現的問題需要及時調整規避

對於已經實行新高考改革的省份,也肯定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面對這些問題如何解決才能讓後面進行改革的省份不會重蹈覆轍,這也是必須要去考慮的。

相信改革後的新高考還是值得讓我們期待的,雖然它現在還不夠完美,需要給它打上各種的補丁,但是在社會各界的努力下,還是能打造出一個相對更加公平的而且適合當前國慶的考試製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