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也是得到,30岁导演拍摄的木心童年

这是来自喜马拉雅的

第 815 份礼物

●●●

失去也是得到,30岁导演拍摄的木心童年


偶然得到又失去的心爱之“碗”,让男孩初尝失去的滋味。影片《童年随之而去》改编自木心同名小说。这部不到20分钟的短片,引发了众多网友对于童年的追念与留恋。此次醍醐荣幸采访到本片青年导演卢漉,在对木心的童年与失去的解读中,探访无常人生的寄托所在。



“唯心”的寄托

失去也是得到,30岁导演拍摄的木心童年


木心

2011年,木心留下他的书和画,在乌镇,就这么平静地走了。跟近代中国几乎共命运的木心,在人生的沉浮起落中,即使经历了牢狱断指之灾,即使在异乡颠沛流离,也没有放弃对艺术的坚守和信仰。

这样的木心,是从怎样的童年中汲取力量,穿过时间的种种磨难,成为了今天的木心呢?

影片《童年随之而去》改编自木心同名小说。这个不满20分钟的短片,不仅得到了陈丹青先生的授权认可;在网上一经发布,也是获得众多网友的共鸣与好评。“冲着木心作品改编这个去看的,果然没让我失望”,这样对影片的直白喜爱,不在少数。关于木心的童年体悟,关于无常人生中失去的体会,我们都可以通过卢漉导演的解读,窥探一二。


失去也是得到,30岁导演拍摄的木心童年


失去也是得到,30岁导演拍摄的木心童年


失去也是得到,30岁导演拍摄的木心童年


失去也是得到,30岁导演拍摄的木心童年


网友评论

复旦新闻系毕业,后来又到美国去学电影。如果有机会,最想和达芬奇吃饭的卢漉,特别向往文艺复兴时期,那些一通百通的大家。如果说西方人追求的是现世大爱,中国人的精神世界里,好像总存在一个比现实生活高一点儿的地方,让大家向往和追寻。这样的文人精神,让木心一心追求艺术信仰。这样的人文精神,也造就了现在的卢漉。

影片里,木心心爱的那个碗,就是比现实生活高一点的憧憬。

清明时节,还是孩童的阿璞(木心原名孙璞,所以导演给片中男孩取名阿璞)跟随母亲,一同到寺庙为逝去的家人祈福(做法事)。偶然得来的“碗”成为枯燥寺院生活中,唯一让阿璞开心之物。因“碗”,阿璞与小和尚明海结缘,两人在相伴嬉闹中度过了这段时光。但在离开寺庙之际,碗却失手落入水中。


失去也是得到,30岁导演拍摄的木心童年



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为了纾解阿璞的怅然,母亲对他如此说道。碗的掉落让一个完满幸福的童年,第一次有了缺口;而长大的过程,即是缺口不断增加的过程。对当时的木心而言,这种难以释怀的惆怅仿佛成为一个“寓言”——人生即为在得到与失去中,循环往复的无常。但也正如那个碗,曾经美好的时光和封存在碗中的寄托与依恋,才是无常人生中,每个人真正的向往所在。

●●●

靠唯心的信仰,在无常的世界里活下去

专访卢漉导演

T=醍醐 L=卢漉

T:怎么会想到拍木心的这个故事?

L:2007年我大三,正在北京实习,住在北大。有一天下班后,我闲逛附近书店,看见书架上有一排木心的书。他的书06年才在大陆出版,我当时也不认识这个人。拿起一本《哥伦比亚的倒影》,翻了几页就翻到了这个故事,一看到就很心动。故事结尾是书里原有的——那个碗在水里掉了,当时对这个感受很深。

在美国读电影时,毕业作品也想过拍这个片子。但囿于种种原因,在国外没办法拍。想拍的念头就一直留在脑海里。回国以后,经朋友介绍联系到了陈丹青老师,给他看了我写的剧本,得到了授权,就促成了这件事。

失去也是得到,30岁导演拍摄的木心童年


陈丹青


T:陈丹青老师还挺严厉挑剔的,看剧本的时候说了什么?

L:陈老师对剧本的评价是挺老实、挺忠于原著,当然后来剧本又改过很多次。拍之前,他很担心我们这代人拍不出民国的味道;拍完以后,他还是觉得没有那个味道。但是他自己也说,从他那代人开始,就拍不出民国的质地,何况到我们这辈,这是没办法的事。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导演拍片子,有自己的二次创作。帮我做美术指导,做过《色戒》的朋友也有一个心得,电影不是去还原一样东西。现在的历史剧、民国剧,懂的人他会去挑里面的不足,确实有很多地方大家可以做得更好。但每个人,哪怕是现在,我们对一个当下时代的描写也不一样。对我来说,故事里民国是什么样子不是那么重要。这个故事主题是失去,我只是在借用一个不是很遥远的过去来讲一个已经失去的东西。


失去也是得到,30岁导演拍摄的木心童年


随水而去的碗


T:对失去的关注,和你个人的经历有关吗?

L:我9岁的时候,就经历了至亲离世。所以我可能从小对失去、分离这种主题比较敏感。木心1927年出生,2011年去世。他经历过一个复杂的时代,更经历过很多失去,但他没有被命运打倒。这一点是在失去的主题之上,他个人更吸引我的地方。也就是说并不是失去了某些以后,就真的什么都没有了。关于曾经拥有过的回忆,或者从某样东西上得到的力量,这个是会一直在的。


失去也是得到,30岁导演拍摄的木心童年



T:影片里的这个碗,象征着什么呢?

L:这个碗在每个人眼里的重要程度是不一样的。在故事中阿璞眼里,这个碗其实是他对自己未来的某种想象,他在乎的不是这个碗值多少钱。出生在书香门第,阿璞对于长大的理解是,他知道更多事情,以及知道别人不知道的知识。拥有特别的物件,像是预示着自己将来会成为一个更不一般的人。所以在故事里,他特别想求证这个碗的来源。如果这个碗是高人用过,或者来源很不一般,仿佛就证明了他拥有这个碗也是一件不寻常的事。关于自己未来的想象在这个碗上就得到了印证


失去也是得到,30岁导演拍摄的木心童年


明海和小木心

T:原著里没有明海小和尚,为什么会加入这个角色?

L:明海可以看做是这个碗的具象化身。和明海的嬉闹,是枯燥寺院生活中,阿璞唯一的快乐源泉。联系木心本人经历,在复杂动乱的时代,他靠着对艺术的信仰和坚持,才成为了现在大家眼中的木心。虽然故事中的碗丢在了水里,但是关于在碗中的寄托和这种寄托带来的快乐支撑,一直会在。所以人在一个无常的世界里要如何活下去,就是靠一些唯心的信仰。


失去也是得到,30岁导演拍摄的木心童年



T:这个故事发生在寺庙里,你怎么理解这部片子跟佛教之间的关系?

L:宗教离生活有点距离,是更形而上的东西。寺庙里的这种现实生活之外的气息,让我觉得它跟这个故事很契合。在寺庙里,发生的是一些不可能和难以求的事情。譬如明海和阿璞,在日常生活里是不会成为朋友的。寺庙模糊了身份界限,让人直面生死和生命难以明说的诉求,可以说是成人世界对于美好生活的希望吧


失去也是得到,30岁导演拍摄的木心童年


导演卢漉和饰演阿璞的演员芦展翔

T:你怎么看待这种唯心?

L:对于片中的阿璞来讲,他想知道这个碗到底是什么来头,对于碗的想象在驱动他往前走。但最后这个碗掉了,没有人知道这个碗到底是什么来历,也许就是一个很普通的碗。可是如果你最后会担心这个碗,你就会相信他心中的这个碗就是不一般。那么碗丢了,也没关系。这种唯心的寄托,会一直在精神中支撑他我希望自己拍的东西能既有理想主义的表达,又不会离生活太远

●●●

影片中的“唯心”彩蛋

失去也是得到,30岁导演拍摄的木心童年


和尚为什么住在庵里?

现实解释:在汪曾祺先生的小说《受戒》里,约有一个现实版的说明,据规模而言,大的叫庙,小的叫庵。

唯心解释:那个时代太乱了,原先住在庵里的尼姑走了,和尚就慢慢使用了这个空置的庵。即暗指时代混乱。

小男孩的服装?

现实解释:平时就穿西装短裤,只有做法事的时候穿唐装。

唯心解释:在暗示老的东西会逐渐消失,被现实中的新东西代替掉。

碗的来源?

现实解释:黑发和尚的话是真的,这个碗的确是新的,民间做出来的仿品,并不是一个古董。

唯心解释:碗是片中阿璞已经去世的父亲生前送给老和尚,再由老和尚送给阿璞的。几岁的孩子对亲人去世可能是没有太大感觉,反而是对一个到手的碗没了更有感受。这个碗也是讲阿璞对不同失去的体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