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開鑿的龍窩井 文

明代開鑿的龍窩井 文/周媛

隨著自來水的普及,過去大多數的水井被填埋而無蹤無影了,特別是明清、民國時期留存下來的老井更是鳳毛麟角。在西安市鄠邑區澇店鎮龍窩村龍窩酒坊院內,有一口明代開鑿的老井,距今已有五百年的歷史,不久前我去鄠邑區時見到了這口井。

此龍窩酒坊是陝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位於龍窩村南邊縣道的西側。這口井靜置於院內的一角,不甚起眼,井口直徑五六十釐米,深十五米左右。井臺呈圓形,離地三十多釐米,用石頭砌成,結實堅固,透著古樸的氣息。井後立有一塊大石頭,上面鐫刻著“龍窩古井”四字。最有意思的是石頭的背面,刻有四句話,像詩,更像順口溜:“老龍臥古井,□□□□仙。但知酒中趣,勿與他人傳。”旁邊註明“平凹”題,一看就是出自著名作家賈平凹之手,其寓意有趣,讓人琢磨。探頭望井下,涼氣撲面,發現井裡還有水,水面反射出亮光。井旁有一塊大石盤,須兩人合力方能搬起,這是平時用來蓋井口的,以防雨水或髒東西落入井中。

距井口兩米遠,臥有一龍頭。據介紹,早先古井前確實臥有一龍頭,後來被毀,現在這個龍頭是按原樣仿製的,造型生動。

酒坊大門外立有一石碑,上面註明“古井為明代所鑿”,具體是哪一年,沒人說得清楚。

古井旁有一棵粗大的柳樹,柳枝低垂,綠意婆娑,使這裡顯得十分幽靜。據說此地原來還有幾棵楊樹,七八丈高,後來被砍伐了。柳樹旁有座龍王廟,距今也有些年頭。小廟的木門上掛著老式門鎖,鑰匙放在門楣的縫隙中。打開廟門,裡面供奉有龍王坐像。每年二月二“龍抬頭”,村民們都要到這裡祭祀井神和龍王。

這口古井是誰開鑿的?當地歷史文化研究者趙玉讓介紹說,明朝末年,一批河南人逃難到陝西,他們逐水而居,在這裡安家。這些河南老鄉大多姓費,因此當地人稱他們“費家戶”,這口井就是費家戶人修的。趙玉讓說,據考證,當時打井用的是老辦法:劃好位置,便安排人向地下開挖,井口上有人接應,提筐下筐倒土。待挖到井下見水,井筒子便挖好了,下來就開始箍井了。箍井時井下設一圓形木檔,人站在木檔與井壁之間,在井壁上壘石頭、在石頭間填土,把井壁箍得很瓷實。一層箍完,檔子往上升一層,再接著壘石頭、填土,箍井壁,直到箍到井沿,井就箍好了。打井是個苦力活,打一口井,要經歷數月,動用許多勞力財力。用石頭箍的井,結實耐用還不滲水。

據說費家戶是釀酒的高手,他們之所以要在這裡打井,是發現了這裡的水質好,適合釀酒。趙玉讓介紹說,此地離澇峪口十公里左右,西邊一華里是老甘河,東邊一公里是澇河,北邊又臨渭河。南依秦嶺,三面環水,加上龍窩村這一帶地勢低窪,地下水位高,因此這一帶水量十分充沛,“龍窩”之名由此而來。明嘉靖年間有一年發大水,龍窩村的農田還被淹。龍窩村北邊的楊家灘、曹家灘之名,也跟此地水多有關。

據專家考證,費家戶人在明朝便用此井水釀酒,當時是小作坊生產,產量較低。清光緒年間,龍窩酒坊建立,此酒味道醇厚,名揚遠近,擁有百多年曆史的龍窩酒作坊後被列入陝西省第六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年二月二“龍抬頭”的日子,這裡都要舉行大規模的民俗活動。鄉親們敲鑼打鼓,抬著五穀與祭祀供品,到龍窩井取水,拌酒麴、蒸酒糟、敬酒神,這種風俗一直持續到現在。

龍窩井目前由專人保護、照看。這口老井,記錄著社會的變遷,人世的滄桑,至今水質沒有受到任何汙染,甘醇清冽,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