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205 《滄州趣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沈周 紙本設色 縱29.7釐米 橫88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沈周屬於小寫意,撇開院體纖濃一格,以筆墨粗簡見長,較之他的山水畫,更具有概括性。其用筆率意,落筆肯定,生動自然。 沈周的花鳥畫,其筆法與墨法,兼工帶寫,在欲放未放之間,以後經過陳淳的繼承和發展,遂開啟了徐渭的潑墨寫意,而又經過八大山人,“揚州八怪”的推波助瀾,在發展中國寫意花鳥畫上,沈周的作用和影響是不可忽視的。

《滄州趣圖》是沈周晚期的作品,他將元四家的筆法集中於一幅山水長卷中。不同的筆法銜接得那樣天衣無縫,可見他對元四家筆法運用的精熟。

206 《落花詩意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沈周 紙本設色 縱35.9釐米 橫60.1釐米 南京省博物館藏

此畫筆墨厚重,風神淡冶,花瓣平舒,作將殘之狀。此畫用淡墨寫出枝幹,枝幹穿插自然得體。樹葉用墨渾厚,沉重響亮。整幅作品,花、枝、葉之間結構嚴密而舒展。行筆凝重簡練,實按虛起,雖為將殘之花,但卻風韻獨存。古來文人多慕牡丹高潔華貴,形諸筆墨,貴能“狀物”與“得意”相兼,沈周此圖足以為之。

207 《京江送遠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沈周 紙本設色 縱28釐米 橫159.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署款“沈周”。引首清·王時敏隸書“名跡貽徽”四字。後紙有明·文林“送吳敘州之任序”,祝允明“送敘州府太守吳公詩序”。

此圖畫法反映了沈周晚年成熟的“粗沈”面貌。畫面作平遠式佈局,近景柳堤河岸,眾人揖手送別;中景遼闊江面,扁舟一葉,主人公船上拜揖告別;遠景叢山相疊,連亙無際。一般的送別圖,作為中心情節的送別場面描繪均較細緻,環境也少地域特徵,而具更多象徵含意,如柳堤屬於典型的送行場合,重山闊水寓意路途遙遠和任重道遠,其構思、境界均呈鮮明的文人畫特色。

208 《兩江名勝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沈周 絹本設色 縱42.2釐米 橫23.8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沈周的山水畫,有些描寫的是高山大川,表現傳統山水畫的三遠之景,在畫法上,早年承受家學,兼師杜瓊。後來博採眾長,出入於宋元各家,主要繼承董源、巨然以及元四家黃公望、王蒙、吳鎮的水墨淺絳體系,又參以南宋李、劉、馬、夏勁健的筆墨,融會貫通,剛柔並用,形成粗筆水墨的新風格,自成一家。

《兩江名勝圖》表現的是江南水鄉那種溼潤清麗,明媚幽雅的風光。集中體現了沈周山水畫風格。

209 《雪際停舟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沈周 絹本設色 縱249.2釐米 橫94.2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藝術創作不能遠離現實生活,對自然靜物的描寫更離不開對自然的仔細觀察。沈周善於運用傳統的筆墨技巧來描繪現實中的生活景物,故能隨意揮灑,筆墨生動,意趣盎然。

《雪際停舟圖》是沈周山水畫中賦色比較重的一幅,還用了青綠山水畫的表現技法,是他水墨淺絳畫的典範。

210 《魏園雅集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沈周 紙本設色 縱145.5釐米 橫47.5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沈周在此畫中營造了一種山水亭榭,林泉雅集的氛圍。遠處峰巒陡起,輕披薄霧;近處山頂與中部山腰,露出多處緩緩向上的臺地,泉水從山澗飛流直下,匯成棕棕小溪。溪水旁有一小橋,茅亭內四人席地而坐,書童側立一旁正聽候主人吩咐,一老者拽杖而來。山上山下,草木蔥蘢,葉紅似火的楓葉點綴其間,更添幾分勝地雅集美景。

畫家皴染兼施,構築的畫面氣魄雄渾沉靜,畫心連畫家共六人題詠,實為詩書畫熔為一爐的山水佳作。

211 《青園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沈周 紙本設色 縱19.1釐米 橫188.7釐米 旅順博物館藏

沈周一生未仕,悠遊林下,以詩書畫自娛。他學識淵博,詩文書畫均富盛名,家富收藏,曾藏有黃公望的《天池石壁圖》、《富春山居圖》等名跡。他交遊甚廣,威望頗高,文徵明、唐寅均從學門下。

此圖中,沈周運用各種筆墨精心描繪了青園的各種景色,畫法工整,用筆圓厚,設色濃麗,山坡用甚密的披麻皴法以淡墨渲染;用線圓勁,墨色儂潤,富有生活氣息。整個青園圖,畫得優美自然,從詩情、畫意乃至哲理都耐人尋味。

212 《秋江漁隱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姚綬 紙本淡設色 縱128.4釐米 橫58.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姚綬(1423—1495),字公綬,號丹丘生,又號谷庵子,雲東逸史。擅長畫山水及其竹石小景。

《秋山漁隱圖》畫面所描繪的是秋林遠岫,湖中釣舟。

整幅作品意境蕭然而靜穆,給人以沉靜的美感。在表現技法和意趣上,畫家繼承了元吳鎮的筆墨傳統,風格粗放老辣,富於率達朴茂的情韻。在這幅作品中,畫面蒼涼蕭疏,充滿荒寒意境,雖有漁舟在天地間,但卻帶有一種悲苦、嚴峻和感傷的情調。畫法多變,層次森然有序,顯示了蒼勁紛披的意態,遠山近石,皴染結合,筆力沉穩,墨彩滋潤。

213 《雪溪放舟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鍾欽禮 絹本墨筆 縱170.8釐米 橫103.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鍾欽禮,生卒年不詳,號會嵇山人,浙江上虞人。畫山水縱筆粗豪,橫刮外強,學戴進而有所變化。成化、弘治年間入直仁治殿,為內廷畫師中頂尖高手。

《雪溪放舟圖》是鍾欽禮的代表作,畫中表現的是漁人雪後在寒溪上放舟的情景。畫面蕭寒清幽,遠處山峰積雪皚皚,山的輪廓用重墨線勾勒,樹枝勁虯彎曲,層次分明,深得雪骨水韻之妙。

214 《瑞雪凝冬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王諤 絹本設色 縱139.6釐米 橫91.5釐米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諤,字廷直,奉化(今浙江奉化)人。生卒年不詳。活動時期為成化、弘治年間。初畫山水從師同鄉蕭風,後研習唐宋諸家。凡奇山怪石、孤木驚湍,盡摩其妙,孝宗喜馬遠之畫,稱王諤為“今之馬遠也”。一生主要學習馬遠的畫法,就其畫法當屬浙派。

《瑞雪凝冬圖》墨筆畫雪山行旅之景,所畫松石瘦硬,氣象寒冷。高山巨石以及山下的庭院和山上的寺廟都由硬筆畫出,冷峭逼人。山下遠水高闊,船帆點點,落墨不多襯托了整幅繪畫的冷寒的意境。

215 《江閣遠眺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王諤 絹本淡設色 縱143.2釐米 橫229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描繪的隔江遠望的平遠景象。松林石壁前臨大江,江邊有水榭樓閣,遠處隔江對面,雲霧瀰漫之中,峰巒起伏,山城環抱,樓船停泊江岸。中間一片江波浩渺,水天空闊,橫無涯際。近景的樓榭和遠景的山城遙遙相對,畫面氣勢開闊,意境幽美。湖中水波細密,前重後淡形成高遠空闊,水天相接之勢。對岸遠山,暈染清淡,和近景中的濃墨重染形成對比,

整幅作品用筆細勁,是學宋朝馬遠一派。

216 《松林策騫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陶成 紙本設色 縱103.5釐米 橫36.8釐米 常熟博物館藏

陶成,字孟學,號雲湖仙人,寶應(今江蘇寶應)人。其生卒年不詳,約在成化、弘治年間。憲宗成化七年舉人,多才多藝,工詩文 ,擅長篆隸,尤其擅長人物、山水、花鳥。山水常用青綠,陶成為人不拘小節,有米元章、郭忠恕之風而浩蕩技巧,為米、郭所不及,曾經仿製銀器,超過原物。在他晚年的時候,曾經追求一位麗妓,陶成自織錦裙,金環以贈之,精類鬼工。

《松林策騫圖》是陶成山水畫的代表作。

217 《古賢詩意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杜堇 卷 紙本墨色 縱28釐米 橫1079.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無款印。共九段,每段有金琮書詩,卷未金琮跋雲:“□□索僕書古詩十二首,將往要杜檉居為圖其事,檉居無訝僕書敢佔其左,以漬痕在耳,他玉圖成必有謂珠玉在側,覺我形穢者,僕奚辭焉。弘治庚申六月廿八日,金琮記事。”金琮,字元玉,號赤松山農,工書,善畫梅花。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杜堇細心體會詩意,作出巧妙構思,人物突出,情景交融。人物用白描法,線條流暢,稍有輕重提按,含蓄秀雅。山石樹木安排簡潔而自然,山石用側鋒斧劈皴,近與遠、夏圭,但用筆卻縝密透逸,具元人韻致。此圖為其白描巨構佳作。

218 《山水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張復陽 紙本墨筆 縱33.2釐米 橫136.4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復陽(約1403—1490),字復陽,以字行,號南山,浙江平湖人,道士,山水仿吳鎮,墨氣蒼勁淋漓,其所畫草樹人物各臻其妙。

畫家描繪江南水鄉,透過大批密林雜樹 ,隱現村落茅舍,田野農事以及農居生活,富有生活氣息,遠景雲氣瀰漫,有很強的空間感。

此畫墨筆蒼茫渾厚,破筆縱橫揮灑,焦墨、淡墨層層積染,淋漓盡致,遠近層次畢現。

整幅作品開合、疏密、動靜、虛實,皆得自然之妙,富有耐人尋味之意趣。

219 《煙江遠眺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朱端 絹本設色 縱169釐米 橫107.3釐米

此畫描繪了高嶺煙靄,遠浦水村。左半邊作高遠景色,山峰巍峨高聳,氣勢雄奇。隔山坡地翠樹蔥蔥,松柏蒼勁,山勢和樹姿均具雄偉之姿。板橋、村落,遠景是舟帆和水鄉,精緻開闊,幽美而疏秀。

在畫法上多學郭熙,那勁峭的山石,奇異的峰頭,盤虯的樹幹,蟹爪的枝杈等等都來自郭熙筆意。畫家將北宋郭熙山水的雄奇、繁複、精密等特點與南宋院體山水的簡潔、空曠、疏朗等格局有機地結合起來,創造了有別於宋代院體的明代院體畫風。

220 《松院閒吟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朱端 絹本設色 縱230.2釐米 橫124.3釐米 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

朱端,字克正,號一樵,海鹽人。生卒年不詳。明代正德年間的宮廷畫家,正德中直仁智殿,授指揮。他的山水畫,一方面受當時流行宮內的南宋院體畫風影響,近馬遠;另一方面,也有專學北宋郭熙的一路。

《松院閒吟圖》就是這類山水的代表作。 整幅作品雄中透秀,工細之中見隨意,反映了明代的時代風貌。朱端的山水作品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方面有一定的建樹,他使宋代院體繪畫的風貌得以發揚光大,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他對後世的積極影響。

221 《雁蕩山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葉澄 綾本設色 縱35釐米 橫290.3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自識:“雁蕩山圖。嘉靖丙戌燕山葉澄作。”後紙清·梁清標題記。葉澄,字原靜,號常山,原藉吳人,世居燕京(今北京),嘉靖年間(1522—1566年)畫家。善畫山水,師法戴進,徐沁《明畫錄》評“其神似處,幾莫能辨”。

作品所繪景觀,自石門潭起,計有章毅樓、石佛巖、石樑洞、靈風洞、羅漢洞、淨明寺、蓼花峰、響巖等。這些景色描繪真實,各具奇姿,很典型地展現出東南第一山的奇秀特色和壯闊氣勢。

作品畫法與戴進有相似之處,但筆墨更見繁細,並呈現出對景寫生、隨景而運之跡,很像一幅實地寫生稿,這在“浙派”後學中是比較少見的。

222 《灞橋風雪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吳偉 絹本淡設色 縱183.6釐米 橫110.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吳偉(1459—1508),字世英,又字次翁,號魯夫,又號小仙。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吳偉是戴進之後的浙派名將,是“江夏派”的創導者。早年畫法比較工細,中年後變為蒼勁豪放、潑墨淋漓一格。

灞橋在陝西長安縣東,亦稱霸橋,唐人送別者多於此折柳相贈,有“灞橋折柳”典故。又有“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之說,故畫家亦常以“灞橋風雪”為畫題。

這幅作品,描繪一老者騎驢在風雪中過橋,低首沉思。為烘托主題,景作山野懸巖,樹木凋零,風雪瀰漫,河流封凍,寒氣逼人。在藝術表現上,用側鋒臥筆,線條粗簡,水墨淋漓,一次皴染,頗得氣勢。

223 《長江萬里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吳偉 絹本水墨 縱27.8釐米 橫976.2釐米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吳偉的不少山水畫,其實是以山水為襯景的人物山水畫,在這幅作品中,畫中人物與山水相結合,在具體表現上簡勁放縱,昂然瀟灑,不流於粗俗,作品在構圖上宗馬遠、夏圭之法,取山景一角,但遠山相連,坡石用筆粗放,其斧劈皴更加豪放,水墨淋漓,冬樹蒼古,畫法堅勁有力,古意森然。冰山用墨泛染,寒氣逼人,背景全用暈染,濃淡得體。

《長江萬里圖》墨筆畫險峻山嶺,近景為蒼古之樹生屹立於巨石之間,整幅繪畫筆法縱橫灑脫、老辣,是畫家晚年時的精品。

224 《江山漁樂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吳偉 紙本設色 縱270釐米 橫173.5釐米

畫家少時生活孤苦,由常熟錢昕收養,後流落於南京,因而對民間漁民的生活抱有極強的同情心,作品的生活氣息很濃厚,在表現技法上較清新和自由。

此畫在空間處理上,前實而濃重,遠景虛淡,更接近真實的自然風景,整幅作品畫法比較粗縱,當屬畫家中年以後的作品。

《江山漁樂圖》表現的是江南的秀色和漁民生活。江邊高樹坡石,其上遠山層疊,江中漁舟有停泊,一幅秀潤美麗的江山漁樂圖卷。

225 《雜畫冊》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徐端本 紙本水墨或淡設色 每開縱29.4釐米 橫39.7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徐端本(1438—1519),又明史忠,字廷直,金陵人。17歲才能講話,外呆內慧,人以痴呼之,自號痴翁,又稱痴仙,亦稱痴痴道人。

《雜畫冊》共有12幅圖:1.漁翁垂釣圖;2.山橋吟行圖;3.荷蓮萱草圖;4.秋溪沙鷗圖;5.野航圖;6.澄江飛帆圖;7.江天晚照圖;8.攜琴晚歸圖;9.臨流獨釣圖;10.水亭靜居圖;11.攜琴訪友圖;12.樹下閒眺圖;《雜畫冊》大多描寫山野逸士的生活情狀,或溪邊獨釣,或小橋策行,或山村訪友,或閒眺江天,表達出遠離塵囂,忘情泉石的志趣。

畫家在這些畫幅中著意渲染野逸的意蘊,從而襯托出他放達率真的性格和超脫塵世的理念。

226 《山雨欲來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張路 絹本水墨 縱147釐米 橫105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山雨欲來圖》墨筆畫風雨欲來,一漁人收網而歸。近景的山巒草樹以及淙淙溪水,刻畫得生動有致,遠山迷濛,在陰暗的天空下或陰或現,很有山雨欲來前的氣勢。

在具體表現技法上,畫家運用的是粗筆溼墨,氣韻很是生動。畫家著意營造一種山雨欲來前的氣氛,用筆粗放,風格雄健,但又透出畫家用筆的瀟灑和靈巧,顯然是受到宋元粗筆水墨一派以及呂紀、林良等人水墨寫意畫風的影響。在背景的渲染方面,也明暗適度,儘量表現出風雨欲來前的自然界的豐富二微妙的變化。

227 《溪山放艇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張路 絹本設色 縱165.8釐米 橫97.5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張路(1464—1538),字天馳,號平山,僅以字行於世,祥符(今河南開封)人,少年聰慧,見吳道子、戴進所畫人物,臨摹肖其神,以畫成名,是明代追隨戴進、吳偉的重要浙派畫家,在人物上師法吳偉,但秀逸不足,狂放過之,山水上有戴進的風致。張路的繪畫藝術很受世人讚譽,明朝詹景風就盛讚他“足當名家”。在當時,縉紳們鹹加推重,得其真跡,如若拱壁。

228 《柴門送客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周臣 紙本淡設色

此圖以封建文人的隱居生活為表現題材,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閒雅情趣,畫面描繪的是主客二人分別時依依不捨的感人情景。從船工坐在船頭,伏膝熟睡,等待主人會友歸返的細節,可以看出畫家創作藝術構思的精妙。在表現這類隱逸生活題材時,畫家不同於元明文人畫那般追求荒率空寂的意境,而是賦予雄偉恢弘的氣勢,有著自己的藝術特色。《柴門送客圖》可以體現這種風格。

周臣的山水畫脫胎於李唐和馬夏,但他並不囿於宋代院體畫的程式,而山雨攝取文人畫家某些佈景和筆墨的長處,形成結構嚴謹而氣脈流動、造型真實生動、筆力剛勁峭厲、墨韻充足的風格。

229 《雪村訪友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周臣 絹本設色 縱224.3釐米 橫96.9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構圖十分奇峭險峻,中間巨石之上的幾棵挺拔秀逸的蒼松是全畫的視覺中心。畫面左上角山石峻秀聳立,直插雲霄,氣勢雄壯。

圖中採用高遠佈局法,系取法北宋中原山水畫派景物的描寫,近景和遠景造型堅實明晰,中景桃源處虛化朦朧,則又吸收了元文人畫的構景的長處。

筆墨技法主要出自李唐,近景用墨濃重,皴染結合,石用拖泥帶水法描繪,併兼用小斧劈皴和鐵皴鉤斫,表達出嶙峋堅實的石骨。古松虯曲和倒掛的形態,頗接近馬遠的松樹法。

整幅作品用筆尖勁,氣勢雄渾,是周臣繪畫的代表作。

230 《春山遊騎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周臣 絹本淡設色 縱185釐米 橫64釐米

此圖所描繪的是風和日麗的春天中,遊騎行旅的景緻。春山疊翠,小橋流水,主僕一行三人正在過橋,近景山溪岸邊,春花幾樹,山溪湍流有聲,山崖巨石用小斧劈加渲染,多用於陰面,山石呈一定的亮度,使山川雄中寓秀。山上蒼松濃郁,遒勁多姿。舍後綠樹成蔭,一派春機昂然的景象。

整幅作品,構圖清曠周密,自然得體。畫家在全景式的構圖中突出前景,著意表現春山、遊騎、桃花、虯松,以用來點明題意。其他襯景則比較簡略。

231 《春泉小隱圖》(部分)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周臣 紙本設色 縱26.5釐米 橫85.8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畫是周臣為裴春泉繪其隱居小憩的情景。繪松石下蔭茅堂,一人在堂中伏几假寐,又有一童子灑掃堂外。門前一彎小橋,流水與湖水相接,即寓春泉之名。河對岸山巒層層。 小橋對岸其山石也用重墨,兩棵探向泉水的婆娑之樹,和茅屋邊的垂柳、蒼松遙相呼應,情態各具。遠山用淡墨暈染,和前景的重墨形成對比,富有變化和秩序感。

周臣在描繪物象時,善於根據不同形象的質感,施以剛柔、粗細、輕重不同的筆法,狀物準確嚴謹。

232 《山齋客至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周臣 絹本設色 縱136.4釐米 橫72.2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此畫以封建文人的隱居生活為表現題材,反映了士大夫寄情山水、志耽林泉的閒雅情趣。畫面融山水、人物為一體,採用抬高視點的取景方法,由近及遠,幽邃清曠,給觀者提供了“遊目騁懷”的深遠空間。近景是一個倚巖傍水的山間別墅,大石蹲臥,青松倚仰,雜木蔥鬱,隱映著深靜別緻的院落。環境相當典雅清新。屋裡屋外,人物活動清晰可辨;堂上主人悠然的坐在屏前,正展卷而讀,似乎在等候客人的到來,意態輕漫瀟灑;一名僮僕侍立在旁,神態謙恭;院外來客已經曳杖門前,點出了“山齋客至”的主題。

233 《滸溪草堂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文徵明 紙本設色 縱26.7釐米 橫142.5釐米 遼寧省博物館藏

文徵明(1470—1559),原名壁,字徵明,後以字行,更字徵仲,號衡山居士。長洲(今江蘇)人,與沈周是同鄉,並師事沈周。

此畫畫法秀潤,意境清幽。畫面上描繪的是高木濃蔭,掩映草堂,群山環抱,清波蜒曲,帆檣林立,榭閣屋宇錯落。近處草堂敞軒,二高士案前對坐,正在高談闊論;在藝術表現手法上,用筆細膩嚴謹,山石僅用渴筆微抹,以點苔顯出明暗,經營位置,得寫生之助化出清幽境界。

234 《蘭亭修禊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文徵明 金箋紙本 青綠設色

此畫描繪的是晉朝王羲之等人在蘭亭溪上修禊,作曲水流觴之會的故事。修禊是古代的風俗。蘭亭修禊是東晉穆帝永和九年(353年),王羲之與謝安等41人,在浙江蘭亭修禊的故事。王羲之等人臨曲水而洗滌,每人都作了詩文,王羲之作了序,記述蘭亭周圍山水之美和聚會時歡樂的心情。

在這幅作品之中,畫家以兼工帶寫的方法勾畫了曲水灣灣,蘭亭環抱其中。樹木和竹子畫得非常工細,但不刻板。山巒皴擦簡練,臨流水而坐的文人的衣紋概括,富於一種裝飾趣味。

235 《仿米氏雲山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文徵明 紙本墨筆 縱24.8釐米 橫60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就是文徵明的粗筆作品,筆法粗簡,墨氣淋漓,氣象蕭森,筆力遒勁,在粗放中抒寫了寧靜典雅的氣質。在寂靜蕭索的大自然之中,一人策杖過橋,似在略停深思,其沉靜思索的姿態映襯了自然的蕭森與靜穆。畫面蒼潤,題字蒼老,題詩韻致,表現了畫家詩、書、畫兼長並擅的文人墨氣,畫家憑藉此抒寫了沉靜的文人名士生活的情懷。

此畫是畫家晚年的作品,風格粗放,用筆老辣,很能體現畫家藝術功力。

236 《幽谷清泉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文徵明 紙本設色 縱107.8釐米 橫37.3釐米 江蘇常熟博物館藏

文徵明早年的山水作品,畫法多學元人兼師趙孟頫和高克恭的水墨雲山,瀟灑淡逸。中年之作精品頗多,面貌也有不同的變化,畫風工細,以工筆青綠為主,筆鋒尖勁,皴法細密,富於變化,界畫十分工整。

《幽谷清泉圖》在藝術表現上,山石的勾勒與皴法,均極細潤綿密,設色柔和,使意境更臻嫻雅幽淡。

237 《古木寒泉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文徵明 絹本設色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文徵明繪畫創作以山水畫為主,無論是淡雅的青綠,還是沉雄文秀的水墨,大多是描寫江南風光或文人園林,畫法除學元人以外,也追蹤五代和北宋,但很少受南宋院體的影響。他的畫,工細之中寓質樸,於沉著之中見靈動。筆墨則於乾枯中見秀潤,在熟練中見生澀,有很強的抒情意味。

這是一幅秀美的青綠山水畫,設色濃麗中風致淡雅,美麗而不流於媚俗。樹木的畫法用空勾填色,古香古色。山巒的設色是大面積的平塗,用筆不多,但秀潤獨存。

238 《綠陰清話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文徵明 軸 紙本墨筆 縱131.8釐米 橫32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有題:“碧樹鳴風潤草香,綠陰滿地話偏長。長安車馬塵吹面,誰識空山五月涼。徵明。”經何崑玉、吳湖帆鑑藏。

本圖繪高山聳立,樹木蔥鬱,山下二人臨溪對坐。自然景色秀麗清幽,人物情態恬靜優雅,表現的是隱逸環境和高士情操,也是畫家本人思想、愛好的流露。作品佈景繁密,樹枝精細,多王慕遺意。然構圖密中有疏,山石勾勒少皴,多幹筆而不見渲染,形成規整而略具裝飾性,用筆尖細中帶工拙,墨色乾溼相間而總體清淡。

239 《春深高樹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明 文徵明 絹本設色 縱170.1釐米 橫65.7釐米 上海博物館藏

文徵明師沈周而不為所囿 博取眾長 自成一體 山水、花鳥、人物都極為精妙 為明代最為傑出的畫家之一 文徵明的畫 大體可分兩種:一為細筆 秀麗柔密 一為粗筆 蒼勁朴茂 都為人們所稱賞 他的及門弟子很多 畫風影響於後代很大.

此圖描繪深山高樹,筆墨蒼潤勁健、朴茂多姿 同時又端莊工麗,是文徵明的經意之作 。

240 《泉石高閒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文徵明 紙本墨筆 縱68釐米 橫25.5釐米 瀋陽博物館藏

此圖畫溪岸一段,古木三章,一老者臨流而坐,靜閒聽泉。畫面用筆簡略而凝練。

左上側自題“庚戊八年二四日徵明寫泉石高閒 時年八十又一”,下鈐“徵明”、“停雲”二印。右下鈐“煜峰鑑賞”、“虛齋秘芨之印”、“治晉齋印”等鑑藏章。

文徵明是山水畫的巨匠,但他的花卉也成就不亞於山水畫。其花鳥蘭竹取法元人,近師沈周,風骨秀逸。

241 《古木蒼煙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文徵明 紙本墨筆 縱26.2釐米 橫跨7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文徵明的畫多寫江南湖山庭院和文人生活,佈局平穩,筆墨蒼。早年畫風細謹,中年粗放,晚年醇正,粗細兼備,而以粗筆為貴,人稱“粗文”。與沈周統稱“沈文”,為“明四家”之一。

此畫中筆法秀雅,描寫細美,墨色清淡而變化豐富,使畫面意境清雅開闊,寧靜安詳,畫家的心境情懷,不語而自明。

242 《雨晴紀事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文徵明 紙本墨筆 縱130釐米 橫跨60.8釐米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入春連月雨淋漓,一日雨晴春亦深。碧沼平添三尺水,綠榆新漲一池蔭。”這件山水小景是畫家在陰雨初晴之時所作,以紀事且記情。

畫中描繪了一霧氣瀰漫的平沼近岸,碎石散置,綠苔滿布,細草叢生。數棵雜樹相簇,綠葉枯枝,相互扶助。

此作筆法寬厚,墨色渾潤,濃淡變化,層次豐富。雖為小景,但亦顯得境界開闊,氣勢厚重,有翠溼欲滴之意。

243 《騎驢歸思圖》

中國經典繪畫:傳世山水畫全集(七):明代 (二)

唐寅 絹本淡設色 縱77.7釐米 橫37.5釐米

唐寅(1470-1523),初字伯虎,更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均為他題畫的別號,吳縣(今蘇州)人。賦性疏朗,任逸不羈。曾經刻其章為“江南第一風流才子。”

《騎驢歸思圖》描繪的是奇峰雜木,山塢人家;溪水湍流,穿行山澗;綠樹迎風,舞姿婆娑;在藝術表現上,山石用帶水長皴,非常溼潤。秋樹青黃,多做空鉤夾葉,在畫風上接近李唐、馬遠等院體,但具“文人畫”風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