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的貨幣——金銀


天生的貨幣——金銀



黃金是我國最早用來充當貨幣的金屬,遠在4000多年前我們的先人就已經會採集和利用黃金了。“金”這個字,是典型的象形文字,表示一個礦井的結構:“人”字表示井蓋,“王”字表示地面下的豎井和井中兩個中段坑道,兩點則表示黃金。“金”字是古代由地面向地下開採礦石的真實寫照。

到商代,先人們已經能用金來加工精巧的製品了,考古發掘的商代早期的理形金飾和商代中期的錯金青銅器、金貝、包金貝等充分反映了這一點。大約在西周中期,我們祖先便已熟練掌握了黃金的冶煉技術。

天生的貨幣——金銀

金貝 (長30.2毫米 寬21.4毫米 厚2.4毫米重1.9克) 天眷堂 4223元成交

春秋時期,黃金開始成為流通的貨幣,成為財富的象徵。春秋晚期越國大臣范蠡棄官下海經商,十九年之中曾經“三致千金”;戰國時期齊國的貴族孟嘗君向楚王獻象床,“象床之值千金”。史籍上的這些記載反映黃金在當時已經成為計量財富的單位。

楚國在當時盛產黃金。據《戰國策》記載,一次縱橫家張儀將離開楚國去晉國,臨行前張儀問楚王,“王無求於晉國乎”?楚王回答:“黃金、珠璣、犀象等都出於楚國,我沒什麼需要向晉國求助的。”得意之情溢於言表。

我國最早的黃金貨幣就出現在楚國。楚國的黃金貨幣有金板和金餅兩種,形狀有龜背形、長方形、圓餅形,上面一般鈴有“郢爰”、“陳爰”等,其中郢、陳是地名,爰則是計量單位。

天生的貨幣——金銀

戰國·楚國“郢爰”金版,重11.4克 嘉德拍賣28000元成交 2007年

當時的人們將一定數量的黃金置於熔爐煉成金液,然後加以規範成形,再以銅戳冷鏨成文,一板爰金便鑄成了。由於黃金量小而價值大,不易損蝕,並能任意分割和合並,還便於攜帶和儲藏,這些都是其他金屬無可比擬的,因此以黃金製成的貨幣一度流通十分廣泛。

戰國是爰金的鼎盛時期。戰國末年,商鞅在秦國變法,為了取信於民,他在城門懸賞徒木,結果一個勇敢的應募者將三丈之木從南門搬至北門,因此得到了“五十金”賞錢,這反映了黃金作為貨幣在當時已經被普遍使用。楚國的爰金自東晉以來多有出土,範圍遍及楚國故地。

秦始皇統一幣制的時候規定黃金為上幣,主要用於大額支付和賞賜。黃金在漢代也是一種流通的貨幣,而且使用的數量比任何朝代都多。

例如漢高祖任用大儒叔孫通為太常,賜金500斤;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漢軍征討匈奴告捷,賞賜有功將士金20萬斤。有關專家曾對《漢書》中皇帝賞賜黃金於臣下的記載作過統計,總數竟達80餘萬斤。也有朋友之間贈送黃金的,如陳平為了彌合與周勃的矛盾,便用金500斤作為賀禮為周勃祝壽。

西漢末年,王莽垮臺的時候,府庫中的黃金多達60餘萬斤。東漢末年,董卓專權,所聚斂的黃金也有3萬斤以上。近代以來,全國在幾十個地點出土了漢代的黃金,印證了上述記載的真實性。

天生的貨幣——金銀

天生的貨幣——金銀

西漢海昏侯墓出土的金餅和馬蹄金

但漢代之後,黃金雖然始終作為特殊的一般等價物,但再也未見漢代那樣大量使用黃金的情況。黃金逐漸從流通領域裡退出,更多作為一種儲藏手段和價值尺度。據有關專家研究,此與黃金數量的銳減有關。


在我國的貨幣史上,白銀的發現和使用都遲於黃金。這是由於銀礦常與銅、鉛等混合,冶煉分解的難度比較大。我們的祖先在春秋中晚期,開始使用銀鑄幣。最早開始鑄行銀幣仍是楚國。

1974年在河南扶溝古城村發現18枚長方形的鏟狀銀幣(銀布幣)。據有關專家研究,這些銀布幣分別鑄於春秋的中晚期和戰國的早期,這是我國迄今最早的銀幣實物。

天生的貨幣——金銀

銀空首布 春秋時期 (長10.5釐米,寬6釐米,重134.1克,1974年河南省扶溝縣出土)

河南扶溝古城村戰國時位於郢陳(今淮陽)與鄢陵之間。楚頃襄王21年(公元前278年)曾遷都於陳。當時楚國凡遷都所至,都被稱為“郢”。扶溝古城村距郢陳很近,當時屬楚國。因此,這批銀布幣可以確定為是楚國的貨幣。不過當時銀幣的流通情況尚不清楚。

秦始皇統一幣制時,曾規定白銀為器飾寶藏,不作為貨幣。在西漢末年王莽的幣制中,黃金論斤,白銀稱流,兩者的價值分別為“黃金重一斤,值萬錢。朱提銀重八兩為一流,值一千五百八十。它銀一流值千”。東漢以後的文獻中與白銀有關的記載越來越多。如《後漢書·董卓傳》記載,董卓被殺以後,查抄其家產,大約有金三萬斤,銀九萬斤。儘管在漢武帝和王莽時期白銀兩度成為法定的貨幣,但實際上白銀當時主要用於宮廷的賞賜,並未用於社會流通,它只是商品價值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已。漢代的白銀貨幣很少見於出土,便反映了這一點。這可能與漢武帝推行的用官營工商業取代私營工商業的政策有關。社會商業活動受到打擊,大宗交易減少,對金銀的需求也隨之減少。到東漢,金銀作為貨幣減少的同時,用金銀製作首飾的情況卻明顯增加了。

到了唐代,白銀在流通領域漸露頭角。皇帝用白銀賞賜臣下的記載多了起來,民間用它作為贈禮和賄賂的現象也屢見不鮮。官府還用它來轉移財富,民間則將它作為遠行的盤纏。唐末五代,幣制混亂,更增強了白銀取代銅錢的趨勢。

宋代延續了唐代的情形,大宗交易時往往使用白銀,官府徵收賦稅以及向中央政府上交賦稅均使用白銀,甚至官方的賞賜和發給官員士兵的薪餉也使用白銀。

天生的貨幣——金銀

天生的貨幣——金銀

唐代無文五十兩銀鋌,重2096克,此錠型錠面微向上翹,兩翼保存完好,原始包漿 成交價: 109250元

金章宗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鑄造“承安寶貨”銀錠,從一兩(當銅錢兩千)到十兩,共分五等,作為大額錢幣使用,目的是應付交鈔的泛濫和銅錢的嚴重匱乏。值得注意的是,這是漢武帝以來,第一次由官府鑄造的法定記數銀幣。此前,白銀一直是稱量貨幣,使用碎銀十分麻煩。而金代的承安銀錠標明瞭幣值,體現了它的價值尺度。這一變化,開創了白銀記值貨幣的先河,在貨幣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

天生的貨幣——金銀

金代成安寶貨銀錠

白銀在元代成為名副其實的通貨。百姓之間的借貸、日常交易甚至勞務報酬的支付等都用銀計價。元雜劇中有很多這類例子:

比如《金線池》中,石府尹吩咐下人道:“金線池是一個勝景去處,我與你兩錠銀子,將去下酒作個宴席”。

《魔合羅》中主人施捨外人說:“老相公夫人染病,這是五兩銀子,權當藥資,休嫌少。”

值得注意的是元代出現了銀元寶。元初,蒙古大軍滅南宋以後,回到揚州,將部隊劫掠來的撒花銀子集中銷鑄制錠。經辦此事的官員依照金代銀鋌的成例,製成五十兩的銀錠,取名“揚州元寶”,呈獻給忽必烈。那種馬鞍形、兩端圓弧,中間束腰的元寶由此成為定式,成為金錢的象徵。

天生的貨幣——金銀

元·至正十二年集慶路十兩銀錠 通長:80.4mm 重:386.1g 成交價:51750元

明代嘉靖、萬曆年間,由於“鈔壅不行”,以及銅錢因濫鑄貶值,政府開始實施“以銀為主,銀錢兼行”的貨幣政策,銀錠成為官方和民間普遍行用的硬通貨。由此,銀錠終於在流通領域獲得穩定的地位。

天生的貨幣——金銀

明代四川五十兩銀錠

天生的貨幣——金銀

清代咸豐五十兩銀錠 天眷堂111240元成交

在古代貨幣發展史上,貴金屬取代賤金屬成為主要通貨是一種規律,其在我國雖幾經曲折,但到明代這一規律也終於得到了驗證。這之後,日益繁榮的海外貿易又夾著大量的海外白銀流入。鴉片戰爭後,形形色色的外國銀幣進入中國市場,銅錢越賤,銀價越貴,進一步推動價值尺度的嬗變,白銀終於走上了古代貨幣舞臺的中央。

咸豐年間林則徐等在江蘇鑄造銀餅,結束了清代政府不鑄造統一銀幣的歷史。除此之外,清政府還鑄造了各種銀錠,如最常見的五十兩銀錠。公元1889年,廣東從英國引進造幣機器,開始鑄造機制銀幣。

天生的貨幣——金銀

清代銀元

我國近代發行比較成功的銀元是北洋政府時期的袁大頭,北洋政府規定袁大頭每枚面值一元,幣面鑄有袁世凱的側面像和鑄造年份,重七錢二分,銀九銅一,輔幣(五角、二角、一角)則是銀七銅三。由於袁大頭造型新穎,製作精良,因此面世以後商民稱便,前後流行了十多年。公元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下令停止鑄造袁大頭,改為鑄行孫中山頭像的銀元,袁大頭這才逐漸退出流通領域。

天生的貨幣——金銀

三年大頭(ACG MS62) 天眷堂限時拍1400元成交

在近兩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我國基本實行的是銀兩制度。近代我國與外國侵略者幾次屈辱性的條約都是以銀兩來計算賠款數量的。公元1933年3月民國政府頒佈《廢兩改元令》,銀兩制度正式宣告結束。但沒隔多久(公元1933年或公元1935年),國民政府即宣佈以紙幣為法幣,我國清代末年開始鑄行的銀元最終僅是曇花一現,匆匆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我國的貨幣舞臺開始成為紙幣的一統天下。

本文文字源於 汪錫鵬《錢的故事》 ,天眷堂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