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別急著為“艾滋病免疫寶寶”歡呼

先别急着为“艾滋病免疫宝宝”欢呼

26日,深圳科學家賀建奎宣佈,一對名為露露和娜娜的基因編輯嬰兒於11月在中國健康誕生。這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經過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艾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也意味著中國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本報今日A14版)

這則消息猶如一枚重磅炸彈,影響力迅速從學術界、醫療界擴展到普通的人群,很多人的微信朋友圈都被這一消息刷屏。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有人在為中國科學家在基因編輯技術用於疾病預防領域實現歷史性突破,走在世界前列而歡呼雀躍的同時,更多的人則是對這一技術表達了深深的擔憂。因為即便是一些非專業的人士,也能看出這一技術所帶來的巨大的技術與倫理風險。

猛然看到這樣的消息,很多人會第一時間感到高興,因為從長遠來看,這或許將是人類徹底消滅艾滋病病毒的起步。然而,這樣的猜想顯然過於理想化了。按照主持這一項目的首席科學家的介紹,這次基因手術修改的是CCR5基因(HIV病毒入侵機體細胞的主要輔助受體之一),使用的基因編輯技術為“CRISPR/Cas9”技術。那麼問題來了,CCR5這個靶點是不是已經得到世界醫學界公認的會感染HIV?通過人為的技術手段敲除這個靶點以後,有沒有其他潛在威脅?會不會導致其他疾病?如果這些問題不能給出確切且肯定的答案,那麼這一技術就勢必陷入巨大的技術風險和爭議當中。因為即便通過這樣的技術真的能夠得到我們想要的,可以獲得艾滋病免疫的“神奇寶寶”,但是可能因為基因的改變而帶來其他更加嚴重的疾病。

還有一個問題,同樣值得關注。現在項目方選擇這兩個雙胞胎嬰兒獲得了艾滋病免疫能力,可以抵抗艾滋病毒,但是如何證明呢?因為不可能現在就讓嬰兒接觸艾滋病傳染,這是有悖倫理道德的,也是法律所絕對不允許的。如果這對雙胞胎一生都沒有經歷過可能感染艾滋病的環境或行為,又如何證明她們天然抵抗艾滋病?這樣的常識性問題,公眾顯然需要一個答案。

基因編輯技術的倫理問題,是一個繞不過去的話題。從目前報道的消息來看,如此一項具有世界級影響的、重大的醫療技術,提交審查的醫學倫理委員會,系深圳和美婦兒科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而這只是一家民營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那麼這家民營醫院是否具有這樣的資格?如此重大的一項醫療技術,是否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的批准?

我們不反對醫學領域的探索與嘗試,但是一定要在現行法律與普世道德的範疇內進行,而不是逾越法律與道德,進行技術冒險,因為這涉及到的不僅僅是當事嬰兒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隨著她們長大成人,結婚生子,影響到的還有下一代,下下一代。

苑廣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