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媽把自己孩子放在農村老家好嗎?

A0花之舞花藝677


我的孩子是自己帶的,但我有個同事她就是兩孩子放在農村老家,一年回去一兩次。每次,春節假期回家她總會抱著我哭一場,被捨不得孩子,想回老家去陪娃,去年哭得特傷心,她說孩子大了,回家都不叫她媽媽了,也不和她一起睡,反正就像對陌生人一樣,也不和她說話。她說娃不理解她,特別的難受心酸,想要辭職回家去。

其實我每次看到類似的題目及碰到類似的情況,甚至看到關於留守兒童報道,都是很心酸,一方面為了生計,一方面是母子(母女)分離。除了給家裡寄錢,給不了什麼。

我是很不贊成將孩子放在老家給父母帶,不是因為父母帶著不好,只是討厭自己和孩子太遠,生病了沒能在身邊,教育上沒能及時溝通,糾正孩子的不對,哪怕孩子想要一個擁抱都沒法馬上滿足……

建議,孩子還是自己帶。選擇放在老家的,要經常定期回家看孩子,不要隔太久,每天都和孩子電話視頻之類,及時瞭解孩子的情況。


燕媽小窩


肯定有的,現在留守兒童現象特別嚴重,看新聞每逢暑假,都會有“小候鳥”進城和父母團聚。不過我沒這樣做,孩子還是帶在身邊的好。

大寶自從我上班添加奶粉開始經常生病。婆婆一直想帶回老家養。我和老公工作才一年多,要錢沒錢,要房沒房。經濟的壓力也不允許我辭職帶娃兒。我當時非常猶豫。娃兒在身邊,睡不好覺,上班沒精神。娃兒不在身邊,會十分想念,更重要的,留守兒童會有很多問題。

1. 無法體會父愛母愛,情感淡漠或偏執

試想,從幼年開始孩子在日常中就無法享受到媽媽的慈愛,爸爸的威嚴,愛的教育就缺失了。爺爺奶奶雖然愛孩子,但大多是沒有原則的溺愛,孩子犯了錯不捨得懲罰,有時也不會很好地引導。父母在外地也鞭長莫及。如果打電話訓斥,孩子心裡只會排斥,時間長了,性格未免偏激。一方面渴望父母的愛,一方面又恨父母不在身邊。稍大一點爺爺奶奶約束不了,如果又有不良少年的影響,小孩子很容易變壞。

2. 很難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我也是農村人,不是貶低農村人,而是一些壞的生活習慣很容易養成且很難改掉。比如說髒話,隨地吐痰,隨地大小便。三,四歲了還穿開襠褲。年輕的父母會注意引導孩子。可是我們父母那代人,大多數都是這樣過來的,也不認為有什麼問題。習慣一旦養成,改掉是相當困難的。

現實中,為了養家餬口,人們總有這樣那樣的無奈。但凡有辦法,相信為人父母都是不想讓孩子做留守兒童,缺失孩子的成長。最根本的是國家更重視這一塊兒,出臺更多的地方就業政策,讓老百姓能本地安居樂業。我們自己也得努力,家是自己的,孩子是自己的。出了問題沒有人會替你負責。

在此尤其反感那些因為累或者想和老公過二人世界就把孩子推給老人帶的人。希望能自省,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陪伴。


大桐小安


1、老人們受年齡精力限制,一般只能提供孩子吃飯穿衣,孩子的家庭教育會有很大缺失,產生厭學情緒,成績不理想,態度不能及時更正。

2、心理影響。父母常期不在身邊,孩子缺乏愛護,心靈受創,性格培養受限,往往變的內向孤僻,對人有戒備,對愛有懷疑,甚至有抑鬱現象,將來走入社會,不易融入團隊,不易成功。

3、安全隱患。如果孩子尚小,只有老人帶著,安全是個大問題。他們的應急處理能力弱,一旦發生危險,他們的自救能力尚且受限,何況孩子。

所以,寶媽是否考慮和孩子在一起。

我們呼籲少一些留守兒童和空巢老人!讓家庭關愛不殘缺,國家是不是從戶籍制度、教育制度等多方面考慮這一普遍的社會現象!


宅小飄


我的老家在農村,這邊的人一般都是生完小孩後把孩子給家裡的老人一扔,然後就出去打工,這也不怪他們,農村就業機會少,光靠家裡的幾畝地吃飯,不餓死才怪。

我的寶寶也是這樣,兩歲那年,我和老公出去打工不得不把寶寶放在老家,寶寶在家裡待了大半年。春節的時候我回家,寶寶已經長高了,可是又黑又瘦,見到我沒有想象中的欣喜,而是一個勁的往她奶奶身後躲,巴掌大的小臉上還有一小道深深的疤,她奶奶說是她自己摔的。要知道兩歲之前我帶她的時候從來沒有讓她磕著碰著,十分的小心。吃飯的時候,我發現寶寶嘴裡一口的小黑牙,隔天我就帶著寶寶去看了醫生,醫生說是經常吃了甜食不刷牙的結果。後來我也沒有再出去,而是在家裡找了份工作陪伴我的寶貝,薪水雖低,但寶寶在身邊我才放心。

曾看過一個節目,記者採訪一個村落裡面的留守兒童,問他們有沒有什麼心願之類的,幾乎所有的留守兒童不約而同的說出一句話:“想要爸爸媽媽在身邊!”稚嫩的聲音,聽著為之動容,有許多人甚至都流下了淚水。

所以,我個人不是很推薦把寶寶放在老家讓婆婆帶,尤其是農村,條件什麼的不好,再加上多數老人的生活習慣也確實不衛生,更別提能弄乾淨你的寶寶了,而且孩子與父母長時間的隔膜會導致與父母的感情淡漠,更有甚者引發心理問題,所以為了寶寶的身心健康,孩子還是自己在身邊帶比較好。


清風化情


把孩子放在農村老家養,重點不是農村老家的這個大環境,而是帶孩子的爺爺奶奶給孩子製造的家庭環境。

  • 我是在農村老家帶孩子的,農村的經濟條件都有改善和提高,很多基礎公共設施農村的小縣城都有,玩的遊樂場,吃的麥當勞肯德基,逛的大超市等。
  • 農村的空氣質量好很多,尤其是吃的蔬菜等,都比較豐富,物質生活上估計沒有區別。


最主要是孩子思想教育和個性培養的問題。

  • 爺爺奶奶帶孩子的育兒理念是否能與家長的一致,不一致的地上該如何改變。
  • 孩子跟家長分開的時候,是否會產生分離焦慮症,這種情緒如何減輕個撫平,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
  • 家長該如何彌補自己不在孩子身邊的這個缺失的教育問題。

如果爺爺奶奶的個性教育理念和家庭環境很好,可能會比較放心。如果爺爺奶奶存在某些很明顯的問題,就要慎用考慮了。畢竟,孩子的個性和培養是個很重要問題。


idan的青蛙媽媽


肯定不好,自己的孩子要自己養,在孩子最需要你陪伴的時候你不在身邊,那麼你將會用一生去彌補這種遺憾!我的一個同事,她們夫妻倆都在施工單位,常年不在家,工作地方也不固定。從孩子出生六個月起就一直留在爺爺奶奶身邊,一直到七歲。期間夫妻兩遇假期也回去看望孩子,但孩子就是和奶奶親,七歲上幼兒園了,我朋友接孩子到大城市上學,自己也通過各種關係把工作調到市裡,穩定下來了。原以自己終於可以親自帶孩子了,但是無奈孩子就是和她不親,必須要奶奶陪著才行。有一次她很鬱悶找我,說孩子上學都讓她奶奶送,她一氣之下打了孩子,之後又後悔,我安慰了幾句。後來我想了很多,當初自己堅決要求親自帶娃,真的是做的最對的選擇!自己陪伴參與了孩子的成長,是對孩子最大的愛!所謂陪伴才是最長情的愛!


村官阿麗


我不會把我的孩子放在老家,沒生我家包子前,我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後來我家包子出生後,連我爸媽都是勸說我把他放在老家,說我有婆婆帶為什麼不給她帶,但是我一直不同意,因為我自個就是從小被我奶奶帶大的,我爸媽就是逢年過節才回來一趟,就是買新衣服買糖果給我的陌生人,但是我對我爸媽不會很恨,因為從小我奶奶就是不斷的在我耳邊說:你爸媽在外面賺錢供你讀書不是不帶你,要不然哪裡有錢讓你讀書。這樣子我爸媽在我心目中的形象都還算可以。所以我自己有了小孩後,我就是跟我老公說,我們小孩子哪怕那麼苦都是要跟著我們,我不可能讓他給你爸媽帶的。我也是謝謝我老公的支持和理解。小孩子如果沒有自己帶在身邊確實會跟自己不親的,我從自身的例子就是知道,我媽媽也是知道,我奶奶在我心中的分量多過她,但是她也是很無奈的接受了。


雪之亭


現在的農村,留守兒童,空巢老人,已是很常見的現象。隨著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的故事的爆光,越來越多的家庭選擇將孩子帶在身邊,避免自己的孩子成為留守兒童。但也有很多家庭,迫於生活壓力,不得不將孩子放在老家,讓爺奶幫著帶,而自己在外面打工掙錢,一直回去那麼一次兩次,想想也是滿滿的心酸和無奈。

我一個朋友的侄兒就是典型的留守兒童,據說他弟和弟媳在孩子三四個月的時候就外出打工了,留下侄兒給他爸媽照看。孩子父母一年也就過年回去一次,雖然經常給孩子買吃的買玩的,也經常打電話回來,但孩子明顯不怎麼領情,每次都不願意跟父母講電話,父母回來也不願意和他們親近。

關鍵我朋友的父母也覺得孩子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可憐,所以很嬌慣他。比如吃飯追著喂,比如侄兒哭鬧時會各種哄甚至讓孩子打他爸,比如孩子想要什麼爺奶都儘量滿足,所以,他很看不習慣,覺得好好的一個孩子被嬌寵成了小霸王。所以他一直勸我以後千萬不要把孩子放老家,一定要自己帶。我也見過他的這個小侄兒,很聰明的孩子,很會說,就是有蠻多不好的生活習慣。

所以,那時我就下定決心,不管以後怎樣,一定要把孩子帶在身邊。看了很多留守兒童的故事後,我更堅定自己的想法。在我的堅持下,婆婆沒有再提議將孩子帶回老家,幫我帶了兩年多,過完年孩子就送去託班,下半年讀幼兒園了,如果到時她不願意帶了,我想我們應該也可以就會得過來了,畢竟孩子讀書了。雖然我們並不富有,但我和孩子爸一直努力將孩子留在身邊,雖然很累,但能每天看到孩子的成長,也是心滿意足。

所以,我覺得,如果可以,請努力將孩子留在身邊;如果實在不行,將孩子留在農村爺奶身邊時,請多關心孩子,多回來看看孩子,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不要缺席太久,不然親子關係很難修復。


Seven寶貝向前衝


留守兒童的問題很多,在網上可以隨意查到。我只說一個我身邊的例子。 鄰居女孩十六七歲了,談了好幾個男朋友,甚至和人同居,最後到醫院作流產手術,她爸媽知道後差點被活活氣死。這個女孩子就是典型的留守兒童。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外出打工,把她交由爺爺奶奶照看。爺爺奶奶沒有什麼文化,只知道讓孩子吃飽穿暖,好好學習,其他的就顧不得了。孩子在學校學習很差,初中沒有畢業就離開了學校,終日和一些社會上的孩子們廝混,於是就發生了開頭的事情。



自然,這女孩只是個例。並不是所有的留守兒童都會出現如此嚴重的問題。但由此也可以證明,父母不在身邊,確實對孩子影響確實很大的。



網上流傳一篇“一歲前請自己帶孩子,六歲前要對孩子說不,12歲前重視心理撫養”的帖子,裡面明確指出,十二歲之前是孩子對家長的依戀期。這段時期家長一定要處理好,要不然依戀期結束孩子就會產生種種問題。



父母對孩子的心理影響力,與父母掙錢多少無關,與父母自身是否優秀無關,而是與父母是否和孩子相伴,在他12歲之前的依戀期為他付出多少時間有關。所以自己的孩子能自己帶還是自己帶吧,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不會給我們重新再來的機會。 希望我們每位家長都能正確對待,不要讓自己留下遺憾!

土豆裡的花生


我就是剛剛讓孩孑結束留守生活的寶媽,個人意見:請媽媽們儘量不要錯過孩子的童年!在兒子兩歲半的時候,由於經濟原因把孩子留給了農村的奶奶。我還是屬於那種離家不算遠可以隔三差五回去看看的,但是漸漸的我發現孩子性格變了,在外邊內向膽小回到家裡就成了小皇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稍不順心就大發脾氣漸漸的所有隔代育兒的弊端都慢慢顯露出來了,所以奉勸寶媽們童年畢竟只有一次也是一個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媽媽的陪伴是任何物質獎勵都替代不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