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是形容什麼的?

解憂美食


沒經歷過,真的無法體會“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這句話所表達的意境。這句話對農忙時節,北方農村割麥子的時候,農民辛苦程度的一個很形象描述。

我記得以前到了割麥子的時候,農村中小學還專門放幾天假回家幫忙收麥子。

再過一個月左右,北方地區正式開始收割小麥,現在大部分地區都是用的機械化,大型收割機進行收割,我家十畝地,快的話一天就可以全部完成收割工作,拉回家鋪在水泥路上晾曬一兩天,就拉到糧食收購點賣錢,簡單省事。

我小時候收麥子的時候,都是手工收割,大人小孩齊上陣,十畝地不弄個十天半個月是不可能全部完成的。


小麥一般在6月初成熟,天氣十分炎熱。在小麥成熟前幾天,要把收小麥的各種工具從儲藏室拿出來,修理拾掇,壞的要趕緊去買新的。尤其是鐮刀要準備好幾把,還要磨得非常鋒利。

到了收割小麥的時候,要早早起床,家裡人全部出動,戴上草帽,拿好鐮刀,套好牛車,裝好工具,下麥地開始進行收割小麥。

到麥地,一人把一行,左手拿麥稈,右手揮動鐮刀收割,割一天麥子都不知道要揮動多少次鐮刀,時間久了,胳膊痠痛,到晚上拿筷子都是抖得。由於小麥比較矮,割麥子的時候都是彎著腰進行,第一天還感覺沒啥,到了第二天那個腰啊,痠疼痠疼的,割一會就要起來直直腰。割麥子的時候,都是夏天,天氣比較炎熱,麥芒又很扎人,都穿的長褲子長袖,連續三天曬下來,整個人都曬得黑紅黑紅的。


收割完以後,要把小麥裝車,拉到打麥場進行脫粒,有用打麥機脫粒的,還有用石碾來回碾的。我記得小時候,大半夜很多人在打麥場還在忙。整個過程無比繁複,辛苦,勞累。

現在條件好了,都實行機械化生產了,以前一家子人需要十幾天才能完成的收麥工作,現在一個人一天就可以搞定,終於從繁複辛苦的工作中解脫出來。而這句話所描述的可能再也體會不到了。


鄉間一抹陽光


農村老俗話“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是說以前收麥子時候的辛苦勞作的感受和狀態。

筆者記事時起就是八十年代左右吧,那時候機械化程度不高,收麥時候基本就是人力操作。不像現在,大型聯合收割機遍地都是,許多老百姓在麥收季節一點都不緊張,有的甚至在家裡打個小麻將。等收割機到自己地頭了,指西下自己得地塊就可以。在八十年代或者更早時候可不是這樣。那時候為了搶收搶種(主要是怕下雨,一下雨熟透得麥子就會發芽),驕陽似火的天氣收麥最好,人們都是天不亮就下地了,割麥第一天,為了能儘快多割點,手臂的揮動頻率自然就快一些,等晚上回家了吃了飯躺床上就會感覺胳膊痠疼,第二天,依然這麼操作,兩天基本彎著腰操作,可想而知腰的承受能力。由於收麥就是趁天氣好的時候,太陽火辣辣的,人們有不能穿太多,衣服都曬透了,彎腰撅著屁股,幾天下來,屁股曬的火辣辣的疼。


以前收麥大概就是半個月時間,那些天人們吃住基本在地裡(打麥的場地一般也在野外)。這半月基本都處於緊張狀態,怕下雨,怕勞動成果泡湯。不像現在,三五天麥收完畢,之後該幹嘛幹嘛去。

小時後學的顆粒歸倉課文,現在歷歷在目,其實那時候人們都乾的熱火朝天,鄉土氣息蠻濃厚的,雖說現在人們越來越富裕了,可是小時候和夥伴們晚上看麥場,拿張涼蓆隨大人躺野外,看蒼穹遙遠的星星,聽四周夏蟲唧唧,聽大人講稀奇古怪得故事,慢慢就睡著了。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科學再發展,時代在進步。任何時候都要記的一顆一粒食物來之不易,且食且珍惜。


Ps隨緣9370774


農村人在麥收期間的囗頭禪: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似曾忘卻的歲月,又重新打開了記憶的閘門。身臨其境,真正能領會這句話的人,還是我們從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



當炙熱的東南風吹起。布穀鳥開始:布穀,布穀的鳴叫。人們自然首先想到是:麥熟季節到了。收割小麥的第一天晚上,人們把去年收藏的鐮刀拿出來,撣去灰塵,在油燈下磨呀磨呀,磨的飛快。農民磨鐮刀,不去用手試鋒厲。而是借燈光,用眼睛看不到鐮刃了。鐮刀就是磨好了。



凌晨,當啟明星還在東方閃亮的時候,也就是三、四點鐘。人們拿上鐮刀,就匆匆奔向麥田。小麥是農民一年最大的希盼,收穫了麥子,才能吃上白騰騰的白麵饃饃。享受著美味帶來的味覺上的滿足。哈下腰賣力的割起來,當太陽昇起的時候己經撩倒了一大片子,當然身體已收穫了腿痛胳膊疼。第二天繼續重複著第一天的勞作,這時候,吃窩窩頭,喝苞米糊糊的體力,己明顯不支。慢慢的就腰痠背痛,直不起腰了。第三天,再累也不敢休息,爭分奪秒,從老天爺嘴裡奪糧(怕變天下雨,麥子毀在地裡),繼續重複著前兩天的動作。一天熬下來,就連走路,也要用鐮把斜支著屁股和腰。一句實話,在農村麥收時節,最累。有一個不愛勞動的後生說過一句笑話:聽見布穀叫,就覺渾身疼,天天過麥收,要死不要生。所以,在那個時期。農民說的: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是對麥收季節,辛勤勞作的總結寫照。



巍巍太行59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古詩幾乎人人會背,但是農民的辛苦非親身體會真的是無法理解,尤其是農民趕上“兩搶”時期真真應了那句農村老話“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


尤其是南方的農民,南方一般都是兩季稻,在夏季正趕上第一茬稻子收割,馬上要進行第二季稻子播種。第一天搶收水稻,人們往往天不亮就開始收割,揮舞鐮刀一天下來胳膊痠痛,到了晚上胳膊都抬不起來。而第二天往往是搶收和搶種同時進行,收割加插秧,腰痠背痛在所難免。第三天,夏季的大太陽火辣辣的照射,然而播種的工作不能停,面朝黃土背朝天,撅著屁股插一天秧,屁股自然是曬得火辣辣的痛。

當然現在隨著農業技術的發現,很多農活由機器代替人工。極大的減輕了農民的負擔,現代農民棒棒噠!


贈人玫瑰🌹手有餘香~ 歡迎關注轉發,留言討論。


甜糖不苦話三農


許多農村老話都是對農村生活的概括提煉。“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就是對夏收農忙時身體感受的形象表述。


我國幅員遼闊,南北習俗相差很大。北方人以白麵為主食,所以麥子種植很廣。南方人以大米為主食,故而水稻是主打農作物。



每年進入夏收時節,北方人既要收割小麥,還要為秋糧鋤草護理。這段時間又是雨季,隨時可能暴雨如注。而成熟的麥子一經雨水浸泡,就會發芽變質。所以農民們把夏收又說成是虎口奪食。


而這時候秋糧也是到了拔節長杆的關鍵階段,一旦下雨,地裡的草也會瘋長,和莊稼搶奪肥料,因而鋤草的任務也非常緊急。


為了既做好麥子的收割,又不誤秋糧作物的鋤草,農民們只能起早貪黑,和老天比拼速度了。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觀刈麥》中這樣寫: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



為了搶在下雨前把麥子收回家,全家男女老少齊上陣。男丁們一早下地,連吃飯都是在田間地頭。即使暑氣蒸騰太陽暴曬,也不敢停下手中的活;那怕精疲力盡體力透支,也不會去偷懶耍滑。


這麼高強度的勞動,不用說平時農活做得不多的人了,即便成天在地裡勞作的老莊戶人家,也會一天下來胳膊痠疼;兩天過來腰疼背麻,難以伸直上身;熬過三天已是頭髮昏,眼發黑,屁股上也有火燒火燎的疼痛感。


三十多年前,我在上師範時曾趁著星期天幫一位同學家收割過一天麥子,平展展的地,一眼望不到邊,彎腰下去,鐮刀飛舞,半天都沒人往起直腰。等實在支持不住,才慢慢的展起腰,長舒一口氣,感覺大腿都在發抖。一天下來,胳膊連碗都端不住,感覺渾身真的散架了,那跟那都疼。


南方不少地方的稻子一年兩熟,第一季稻子收割時,也正是第二季稻子插秧時,手慢了,就會影響第二季稻子的生長,甚至可能成熟不了。所以也是在掙命的。



其實農活沒有一項是輕鬆的。唐代李紳的《憫農》可說是婦孺皆知: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居易和李紳這些封建時代的士大夫,都能把眼睛從文案中、從舞女身上移開來,移到四野裡,移到勞動人民身上去,關注他們的艱苦生活,體味到他們的辛苦勞碌,進而同情他們,稱頌他們,作為新時代的我們又是怎樣做的呢?


儘管現在我國的農業生產也已經基本實現了機械化,旋耕機、播種機、脫粒機、大型收割機已是隨處可見,“飛入尋常百姓家”,但為數眾多的農民伯伯仍然需要“面朝黃土背朝天,一顆汗珠摔八瓣”,相當辛苦。


當我們對食物挑肥揀瘦,甚至為了排場或臉面把一桌子飯菜隨意糟蹋時,是否會記起曾在烈日下揮汗如雨的祖先呢?畢竟我們中國人上溯三代的話,十之八九都是農民哪。


珍惜糧食,勤勞儉樸,尊重他人的勞動成果,是我們傳統的美德。丟掉了這個傳家寶,恐怕也就丟掉了我們的良知。聰明的讀者,你覺得呢?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農村很多老話流傳至今,除了教給我們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有一些老話是描述了當時的農村生活狀態,雖然看著誇張詼諧,但卻是實實在在的貼切咱農民的生活。今天我們就來說一下農村老話“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是咱們農民用來形容什麼的!

“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在以前的農村,農業生產的機械化程度遠遠達不到現在的程度,人們無論春種還是秋收靠的都是自己的身體和雙手,而農事操作無論是插秧、收稻、割麥、掰玉米都離不了抬手、彎腰這幾個動作。每當到農忙的時候,為了搶收搶種,可能會一忙一整天都不帶休息的,幾天下來自然胳膊、腰都是痠痛難耐的,而我們彎腰幹活的時候,太陽直曬我們的屁股,屁股肯定燒啊!所以我們農村才有“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的說法,就是來形容農民幹農活的勞累!

雖然現在農業機械化相對發達,可以大大減少農民的勞動,但是農民種地還是一個非常辛苦的工作。不過雖然農事勞動很勞累,但在我們品嚐到豐收的喜悅時,所有的辛苦都會被衝散!

駿景——殷


駿景農業


關於農村俗語“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估計有不少朋友經歷過這樣的場景,不過對於現在的一些人來說,經歷過的不多,這句話說的什麼意思?其實說的是幹活時的反應,第一條胳膊很疼,第二天腰疼,第三天屁股像被火燒一樣,為什麼會有這種說法?

既然是農村的老話,就從幹農活說起,以前收小麥,都是用鐮刀割,沒有收割機,大夏天的,大家都在地裡忙碌著,第一天的話,由於鐮刀要不停的割,胳膊會受不了,忙碌了一天,胳膊抬不起來,但是為了糧食,第二天還得去,到了第二天,還是重複一樣的動作,腰就該受不了了,因為時刻要彎著腰,等到了第三天,全身都疼,也不在乎,屁股又像火燒一樣,說明天氣很少,皮膚一是被作物劃傷,一是太陽曬傷,就好比和火燒一樣,非常疼,其實這個一二三天,只是一個數量詞,實際有可能比這多,也有可能比這少,不管怎樣,就是非常辛苦。

而現在來看,雖然機械化程度慢慢普及,比如收小麥有收割機,一畝地很快就收完了,大家也沒有那麼辛苦,但是有些作物還需要人工去慢慢收,比如大蒜、山藥等,不過作為農民朋友,好像對待這樣的事,已經很習慣了,至於胳膊、腰是否疼痛,已不在乎,只要種植的作物能高產,再累一些也無所謂。

另外,針對此情況,也要說一點,農民種地是不怕辛苦的,因為沒有付出就沒有回報,同理,大家在工作中,也要有這樣的特質,不要遇到困難就後退,更不能怕吃苦,現在吃得苦,就是以後享的福,有人說的好,現在吃多少苦,以後就享多少福,這話沒錯,所以,大家要學習這種精神,不管在任何崗位,想要成功,就努力奮鬥吧。

關於“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這句話,小幫手就說這麼多,如果你有同感或者是不同的看法,可以在下面評論中留言,大家一起來討論。


農民的小幫手


農村老話“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是形容什麼的?

不管現在你是何種身份,

何等富裕,

永遠別忘記,

曾經幫助過你的人。


農村,人們無論春種還是秋收靠的都是自己的身體和雙手,而農事操作無論是插秧、收稻、割麥、掰玉米都離不了抬手、彎腰這幾個動作。每當到農忙的時候,為了搶收搶種,可能會一忙一整天都不帶休息的,幾天下來自然胳膊、腰都是痠痛難耐的,而我們彎腰幹活的時候,面朝土,背扛日,太陽直曬我們的屁股,屁股肯定燒啊!所以農村才有“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的說法,就是來形容幹農活的身體勞累!

永遠別忘了真心幫過你的人,

不管你是老闆還是民工,

不管你是富足還是貧窮,

幫過你的人

一定銘記心上。


誠待天地


說實話,一直在家裡幹農活,天天干也不覺得很累,因為身體已經習慣了。怕就怕到鎮上讀幾個月書了,寒暑假回家突然乾重活,那真是“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對於我來說很多這樣的場景至今仍然歷歷在目。

老家讀初中是到鎮上就讀,由於離家特別遠,孩子們都是到鎮上租房子讀書,那時候還允許補課,一般只要進入初中後就是一個月放一個週末回家背柴、米和菜,其餘週末都在補課。以就是說只要進入初中後,農村孩子就會有幾個月不參加幹農活。



可是寒暑假,學校一般都不補課,農村孩子在寒暑假裡仍然逃不過幹農活的命運。

記得我進初中的第一個暑回家,大六月天,母親叫我和她一起去給玉米除二次草,太陽雖然毒辣,但農村孩子對於幹活從來就不會講價錢,於是和母親扛著鋤頭就出發。

來到玉米地裡,雖然玉米已經高過了頭頂,可是一點也起不到陰涼作用,只不過我根本不在意,立即揮舞鋤頭就玉米培土、除草。

然而幾個月沒有幹過農活,農村娃的身體已變得有些嬌氣,那玉米葉子擦在身,渾身瘙癢難受,用手一撈,皮膚上就冒出很大的紅斑點,加上天氣又悶熱,讓人根本就喘不過氣來。



可是母親特別辛苦,又不能偷懶,只能強打精神培土除草。可能沒有半個小時,胳膊就感覺特別痠軟,感覺那鋤頭有千均重似的難以舉起來。母親倒是勸我回家休息,可是誰又忍心呢,只能強迫自己繼續。

可能沒到兩個小時,腰就感覺特別脹,身體站直了,就不想在弓下去挖,弓下去了又不想站起來。那滋味非常難受,以前幹過很多農活都沒有這麼痛苦過。

由於實在太難受了,我於是每挖幾分鐘就站起來,用鋤頭支撐身體休息,並不時抬頭望天空,看看太陽到哪裡去了。因為那時整個村子都沒有幾個人有手錶,幹活都是太陽要落土就回家。



然而越是心急,太陽越是走得慢,每次抬頭看,太陽都好像還在原地一樣,真的不知道要怎樣才能度過那一天。可是越到後面鋤頭越重,腰桿越脹,太陽越是走得慢。

我都不知道那一天要怎麼度過,好不容易聽到母親叫回家的聲音,整個人頓時來了精神,扛著鋤頭,鑽出玉米地就回家了。回到家裡,飯也不吃,躺下就睡。

第二天,我手上沒有被袖子遮住的地方紅通通的、火辣辣的,非常難受,到後來脫了一層皮後,皮膚又才恢復過來。

所以當農民真的不容易,不僅是“頭天胳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這麼辛苦。而是真正的“一顆汗水不得一顆糧食”。


歡農


農村老話“頭天咯膊,二天腰,三天下來屁股燒”是形容什麼的?



在農村種田種地那樣生活不累,一般上了年紀的農村人都深有體會,一想起小時幹農就害怕,烈日當頭照,大熱天的越熱越要到田裡去,為什麼啊?那是雙搶,搶收搶種的季節,慢了就會誤了農時,影響糧食生長。那麼這句話是怎樣寫照出來的呢,下面我就跟大家說一說。

一、頭天咯膊



上了歲數的人都知道,過去農民搶收搶種都是靠一雙手,一雙手,一個好腰一個好身體。像割稻子割麥子全靠一雙手,拚命的割啊割啊,割的手痠了都不能停,從早上除了吃飯就一天干到晚,天不黑下來決不會回家。因為平常不出力一到農忙就感覺特別吃力,吃晚飯時端碗的手都會抖,晚上睡覺手都沒處放,痠痛的要命。但是儘管手痛咯膊酸,第二天還是要堅持去田裡農忙。

二、二天腰



由於勞動強度加大,既要收割水稻又要插秧,整天都彎著腰,那最受累的肯定是腰了。一丘田不停地割到頭插到頭,幾乎每個人的腰都一下子直立不起來,要用手在腰間輕輕的拍打幾下才能站的直,連走路都邁不出步子,腰硬僵僵,晚上翻來覆去的睡不著。

三、三天屁股燒



儘管手痛咯膊酸,腰疼。但是,農忙是要堅持的。到了第三天人的腳都拖不動了,但還是要下田。由於夏天氣溫高天氣熱,人出汗多特別是大腿兩側和屁股深處,常常會磨擦成紅腫發炎,連走路都困難,到晚上屁股深處和大腿內側會火燒火辣的痛。農村人往往都是塗上一點菜耔油,第二天還是要繼續幹下處。



“頭天咯膊,二天腰,三天屁股燒”,這句話跟“做樣生活換樣骨”是一樣的,如果每個人都可以承受住頭三天,到第四天第五天就不會感到腰痠背痛屁股燒了,習慣這種生活慢慢的也就不會太累了。這主意是反映年輕一代幹農活的深該體會,到後來也就習慣成自然了,再繼續幹下去也就不會感覺到咯膊酸、腰胞痛,屁股燒了。

這是我的個人觀點和親身體會,也是我對這句話的含義的理解,歡迎大家一起都有點贊。

[更多三農精采內容,敬請關注:頭條號《老孃舅說事》點贊、評論、轉發、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