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十年,南宋用十二道金字牌召岳飛班師,金字牌到底是什麼?這件事是否真實?

老張6791739104286


首先,宋三百一十九年曆史,從來不會用一個小卒拿個塗了金漆的破木牌,來傳達此重要的命令,宋都是下詔書,既能清楚表達命令的意思,又能追查責任,只有文字不發達的少數民族才用金,銀,銅牌來發布命令。那些腦殘兒童說的,除了破木牌還有詔書?穿著衣服洗澡?脫了褲子放屁?詔書就是聖旨,聖旨更不可能讓個騎馬的小卒來傳達,一天十二道聖旨,如此驚天地泣鬼神的壯舉。南宋所有史料居然沒有記載?這麼一個萬年才出一次的壯舉,史官就是背也必定能倒背如流。

再說,如果岳飛是個服從命令的“忠臣”,又何必興師動眾一天下十二道一模一樣的聖旨。只能說岳飛一慣是陽奉陰違,把聖旨當放屁的逆臣,才逼的皇帝不得不一天時間內下十二道一模一樣的聖旨。

不過從所有南宋史料來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興小紀》《高宗本紀》《南渡十將傳》等記載來看,岳飛都是無法面對金主力,匆匆忙忙逃跑“軍皆潰”“金人追之不及”。

再從時間上來看,7月18日,岳家軍才在劉錡幫助下取得“臨穎大捷”,7月20日,岳飛就逃跑了,無論是“朱仙鎮大捷”“十二道金牌”都只有7月19日,一天時間來完成,可能嗎?高宗皇帝遠在京師,相隔長江不說,還有上千裡陸路。光知道岳飛“朱仙鎮大捷”都需要七八天時間,再發“十二道金牌”到朱仙鎮,起碼都八月份了。岳飛7月27日早就逃到順昌了。

我們再來看看高宗皇帝的手諭。

七月十八日 岳家軍在臨潁擊敗金軍。

高宗手諭……已令張俊自淮西,韓世忠自京東,擇利並進。若虜勢窮蹙,便當乘機殄滅,如奸謀詭計尚有包藏,諒卿亦能料敵,有以應之…… 高宗進一步調集兵力,旨在乘機殄滅金軍。

七月二十日 岳飛撤軍南歸。

高宗手諭……卿且少駐近便得地利處,報楊沂中劉錡共同相度,如有機會可乘,約期並進。如且休止,以觀敵釁,亦須聲援相及。楊沂中已於今月二十五日起發,卿可照知……

高宗收到岳飛“措置班師”奏章,堅決反對,要他留下與諸將協同作戰。岳飛未待皇上覆詔,於七月二十日自行撤軍。

七月二十七日 岳飛回到順昌。

高宗手諭……今韓世忠在淮陽城下,楊沂中已往徐州,卿當且留京西,伺敵意向,為牽制之勢。俟諸處同為進止,大計無慮,然後相見未晚也……

高宗未知岳飛撤軍,要他留在京西牽制金軍,不要急於覲見皇上。

從7月27日,高宗發給岳飛的手諭,可以看的清清楚楚,高宗根本就不知道岳飛逃跑了,還在調集兵馬準備和金國決一死戰,連中央御軍楊沂中都調出去了。何來“十二道金牌”一說?那個李夢溪口諭,更是意淫出來的東西,高宗皇帝怎麼可能,手諭讓你就地防守,口諭,讓你撤軍?而且,高宗皇帝比誰都清楚河南的重要性,很明顯編造謊言就是想掩蓋岳飛私自撤軍,丟失河南的罪行。

岳飛後人第五,六代都為元朝效力,《宋史》修編於元朝末期,漢族反抗激烈,蒙古人修編宋史,極力醜化漢族統治,居然放著南宋史官記錄的史料不用,照搬岳飛孫子岳珂編造的《鄂王行實編年》顛倒黑白篡改歷史。才會出現“朱仙鎮大捷”“撼山易撼岳家軍難”“十二道金牌”“必殺飛”“莫須有”等荒唐的謊言。

再說岳飛既然敢抗旨不支援順昌,為何不敢抗旨“直搗黃龍”?朱仙鎮離開封45裡,高宗離朱仙鎮上千裡,岳飛就是爬著去,高宗也沒時間阻止的。何況,1140年宋金會戰的關鍵點是在順昌,順昌一破,南宋無險可守,金兵就能長驅直入南宋腹地,這麼重要的戰役岳飛都敢抗旨不去,“直搗黃龍”這麼點小事,好事,岳飛反而不敢抗旨了?

嶽吹們的證據無非有三,岳飛孫子岳珂編造的《鄂王行實編年》和照搬《鄂王行實編年》的《宋史》,還有就是最混亂的《三朝北盟會編》,不過真希望大家看看《三朝》一書,保證讓你認識一個嶄新的岳飛形象。

看了看吹粉們的辯解,真是無知到可笑,中央國家主席的紅頭文件,居然是靠快遞送達?再無知也麻煩多學習一下歷史好嗎?皇帝只要還能在朝堂發佈聖旨,就沒有你們嘴裡那麼寒酸的,如此重要的命令,更不可能由一個無足輕重的人來發布。如果,真有“十二道金牌”內容是什麼?一個謊言接著一個謊言,無非就是想掩蓋最早的謊言“朱仙鎮大捷”。問題是謊言一多破綻就百出。


曉風2016


在之前文章中,國史君(國史通論)曾經給大家介紹過宋朝的“快遞”業務。且不論宋高宗趙構是否真的頒了十二道金字牌召回岳飛,咱就看看這個“金牌”到底是什麼。

首先,“金牌”是的確存在的,它是宋神宗時期設置的,專門傳遞皇帝旨令的“加急件”,它的前身可以追溯到漢朝的“羽檄”。但是“金字牌”當然不是用金子做的,而是用木頭做的,上面是朱漆金字,於是便被成為“金字牌”了。

再來看一下宋朝的“快遞”業務,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全才沈括在《夢溪筆談》中記錄了宋朝驛站中的驛送文件分為三個等級,分別是:步遞、馬遞、急腳遞。對應的“業務員”相當於郵差、快遞員、神行太保。在宋朝的時候急腳遞幾乎只運用在軍事上,可以日行五百里。

所以,趙構用金字牌召回岳飛之事是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的,但是此事可不可信估計得問問岳飛的孫子岳珂了。


國史通論


首先解釋一下“金字牌”,金字牌是宋朝的一種通信的憑證,全稱是“金字牌急腳遞”,它最早出現在北宋神宗年間,沈括在《夢溪筆談》裡記載:“驛傳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則用之”,所以根據這段記載,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南宋肯定有金字牌的傳遞方式,而且也主要用在軍用,拋開別的不談,趙構用金牌召回岳飛是有可能的。


可是,趙構連下十二道金牌召回在前線接連取勝的岳飛是真的嗎?很多人對此持懷疑態度,當然了,拋開岳飛乃真民族英雄不說,“皇帝連下十二道金牌”這件事如今看來很沒有必要,我們都知道,皇帝的命令就是聖旨,任何人都會無條件遵從,除非是亂臣賊子,而岳飛本就是忠義之人,皇帝讓他班師,一道金牌就夠了,何需十二道?而且在岳飛收到十二道金牌之前,已經收到了趙構給他的班師詔!既然已經有了班師詔,為何又要再下十二道金牌?是趙構認為岳飛會抗旨不尊,還是另有隱情?我們接著來看:

紹興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五日左右,岳飛上疏朝廷,表明此時正是北上的好時機,但七月十八日,岳飛便收到了趙構的班師詔,要求岳飛班師回朝,但此時岳飛根據戰場形勢,堅持認為此時仍是殲滅金軍,收復東京的大好時機,於是他又向趙構上了一道請求進軍的奏疏,而且當時臨安到郾城來回要十五天左右,由此看來,岳飛前後兩次的上奏並收到趙構班師詔在時間上來說是可以實現的,所以當岳飛第二次給趙構上書並等待趙構進一步指示的時候,這十五天左右應該是風平浪靜的,即便岳飛不敢繼續向北用兵,那也應該是就地駐紮,

可是就在岳飛收到趙構的班師詔後第三天,即七月二十一日,岳飛便收到了趙構措辭嚴厲的班師命令,也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十二道金牌”!

那麼問題就來了,七月十八日岳飛根據趙構的班師詔,據理力爭向朝廷上疏,但僅過了三日便收到了更為嚴厲的班師命令,那麼很顯然岳飛十八日的奏疏趙構並沒有看見!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如果十二道金牌是真的,那趙構的班師詔和這十二道金牌的應該是前後下達的,假如真的有十二道金牌,那麼在趙構下達班師詔後又因何不等岳飛的回信,甚至可能連岳飛是否已經班師都沒有獲知,便如此著急的下了十二道金牌?思前想後原因只有一個,趙構已經得知岳飛抗旨了,可是很顯然岳飛是一個忠義之人,不可能抗旨,所以一定是有人從中作梗,讓趙構認定岳飛抗旨了,因為趙構沒有看到岳飛的奏疏,因而他也認為岳飛抗旨了,所以才有了十二道金牌。

但我們現在知道了,岳飛也沒有等到他於十八日給趙構的回奏後便於二十一日下達班師命令了,而這個命令對於岳飛來說是很痛苦的,但是他為何也不等趙構的回信便班師了呢?很顯然趙構第二次的班師詔即十二道金牌確實很嚴厲,根本不容他辯駁!但是關於十二道金牌的內容至今史書也是沒有任何記載!

所以綜上所述,我認為十二道金牌有可能是真也有可能是假的,但不管是否有這十二道金牌,趙構令岳飛班師回朝的命令確實是真的,而且班師詔令前後確實有兩次,第一次是針對七月五日左右岳飛的上疏所下的,態度比較緩和,而第二次則是在奸臣的蠱惑下還沒有見到岳飛於十八日針對戰場形勢所上的第二道奏疏便認定岳飛抗旨而下的,態度很堅決很嚴厲!可惜岳飛沒等到趙構繼續北伐的命令,等來的是不容置疑的班師詔令,十年之功,毀於一旦,是國家之不幸,民族之悲哀啊!


鹹魚閒聊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設立“十里一亭”,擔負維持地方治安和傳遞公文的職能

中國郵遞史的發展應該可以追溯更早





兩宋是怎樣傳遞消息,發佈詔令呢



先看一則小故事~《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九》

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五月,混跡京城的紈絝子弟李飛雄不為家裡所容,便想去鳳翔到他老丈人家避避風頭,等老爺子消氣

這傢伙膽大妄為,謊稱御使,用買來的馬纓冒充信物騎乘鋪遞官馬,還裹挾了幾名驛卒作跟班,一路耀武揚威,欺榨地方官員,後來被人識破,上報朝廷


~《續資治通鑑長編.卷十九》

太宗聞訊大驚,誅李飛雄三族,下令,今後騎乘驛馬以銀牌為信物

這件事很明確地告訴我們,以銀牌為信物是舊制,宋初以樞密院文書為憑,但樞密院的文書不輕易示人,驛卒一般只認官馬馬纓,自太平興國三年六月後,便恢復舊制,以銀牌為騎乘官馬的信物



仁宗康定元年(1040年)西夏造反生事,為了保證消息及時暢通,視機密程度和等級,專為調兵之事發展出

銅符、木契、傳信牌

~《宋史.卷一百九十六.兵十.屯戍之制》



神宗熙寧年間,宋夏再次發生大規模交戰,舊有的驛傳制度又發生了改變
~《夢溪筆談.卷十一.官政一》

金字牌正式登場

從沈括的描述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瞭解到

1.用金字牌傳遞消息,要求日行五百里,代表軍情最高等級和皇帝本人的意志

2.金字牌木質,紅漆金字,上書八字“御前文字,不得入鋪”

3.結合李飛雄的故事,金字牌前有人開道,提前通知前方驛站準備好換乘馬匹。(此處有異意,一說馬掛響鈴,以聲音通知前方鋪遞,警示路人迴避,待考)



北宋未年~建炎南渡時期比較混亂,紹興四年五月,高宗趙構恢復了金字牌傳令制度,並親自點將,令岳飛收復襄陽
~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七十六》紹興四年五月己卯

趙構這個人其實一向是戰和不定,是戰是和還是跪,他的態度基本上取決於宰執是誰,或者說宰執的態度體現了趙構的態度

紹興四年,趙構身邊的宰執是朱勝非、趙鼎,這個組合說不上積極主戰,但能戰方能止戰的道理還是明白的






關於紹興十年岳飛奉十二道金字牌班師的記載很多,現在我們來大體看一看不同版本的說法


~《宋史.卷二十九.本紀.高宗六》

高宗本紀明確記載“飛以累奉詔班師”,很明顯,岳飛班師的原因在於他接到很多班師詔書

那麼,這些班師詔是怎樣發出的呢?是一天一詔還是發一詔出去不見迴音再發一詔呢?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七》

又很明確,岳飛奉“一日詔書十三道,令班師赴闕奏事

孤證不立,其它相關記載是怎樣的呢?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七》

同樣很明確,“一日詔書十二道,令班師赴闕奏事,令諸路軍馬並回師,侯承宣詔

岳飛一天接到班師詔書十二道,朝廷怕岳飛自己一個人回來,卻指使手下繼續向金軍下狠手,便刻意提到要求岳飛一定要率部下“諸路軍馬並回師”


從一日詔書十幾道便可瞭解令岳飛班師的緊急程度,這十幾道詔書按兩宋傳遞軍情的最高等級發出當然是情理之中的事

所以,岳珂說
~《經進鄂王行實編年》

岳飛“一日而奉金書字牌十有二”,無奈班師


從以上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岳珂採用了《三朝北盟會編》“一日詔書十二道”的說法,而這十二道詔書是以

金字牌急腳遞的方式傳到岳飛手中

冠以“經進”二字表明,岳珂的說法通過了南宋史館審核,與官方記錄基本吻合

岳珂的說法也得到後世史家認可
~《宋史.卷三百六十五.岳飛》





是不是隻有岳飛接到過以金字牌急腳遞的形式下發的詔書呢?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六》

紹興十一年九月,四川制置使胡世將屬將秦鳳路經略安撫使節制陝西諸路軍馬吳璘與姚仲大敗金軍於劉家圈,金軍退保臘家城

宋軍乘勢圍城,攻擊不止,眼看就要全殲金軍,忽然一天,吳璘接到以金字牌形式下達的緊急班師詔書,這夥金軍與臘家城得以保全

胡世將得知吳璘奉詔撤圍的消息不由扼腕長嘆:“何不降金字牌且來世將處耶”?

再看《宋史》怎麼說

~《宋史.卷三百六十六.吳璘》

臘家城將破之際,“朝廷以驛書詔璘班師”,吳璘功敗垂成,胡世將仰天長嘆


從臘家城之戰吳璘奉詔班師這件事我們可以看到,宋代在以金字牌急腳遞的形式下達詔書時,稱“”與“金字牌”沒有明顯區分,稱“詔”正式一些,稱“金字牌”比較偏向口語,一般以“金字牌”代指所接“詔”的緊急、重要程度







題外

估計否認“金字牌”存在的各位歷史專家教授個個博學多才,精力充沛,業務繁忙。可以想像,他們晚上飽覽《蒼井一空史》、《武滕燕蘭傳》等宏篇歷史著作之餘,白天還要抽時間隆重出席各種研討會、高端講座,現在的專家們真可以稱得上“絞盡腦汁,毀人不倦”啊




為國釣魚


讀的感覺好的人,請大家點個贊,這個回答不能被嶽黑回答淹沒。趙構十二道金牌詔岳飛回師是真的,這在史書中並不是孤證。金牌是給驛站看的,加急令,讓驛站馬歇人不歇傳遞詔書。岳飛十二道詔書附帶十二道金牌。

嶽黑質疑十二道金牌的謠言有四個:

①這是岳珂在《金陀粹編》偽造的。

"忽一日,詔書十二道,令班師,赴闕奏事"

-徐夢萃《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七》

乃先詔韓世忠、張俊、楊沂中、劉錡各以本軍歸,而後言於上,以先臣孤軍不可留,乞姑令班師,一日而奉金書字牌者十有二。

-岳珂《鄂王行實編年》

此外《建炎系要》為十三道詔書。金牌是用來給驛站看的,實際上給岳飛的是詔書。

李心傳,徐夢萃早於岳珂,他們的書籍不可能未卜先知知道《金陀粹編》內容。

②岳飛十二道金牌才回師,是為不忠。

你媽二十分鐘給你發十二條信息讓你回家吃飯,你回的來嗎?

③宋高宗害怕岳飛謀反才連發十二道金牌,說明岳飛有謀反跡象。

實際上岳飛和十二名下屬分別收到宋高宗班師詔書,一共十三道詔書。這才是十二道金牌真相。

④宋朝班師用詔書,不用金牌。岳飛十二道金牌是偽造。

金牌是傳遞詔書時給驛站看的,實際上岳飛收的詔書。後來流傳為了形象,改十二道詔書為十二道金牌。


手持赫魯曉夫的玉米


答題要趁早啊。我昨晚上看到這道題,今晚再來已經沒什麼新的東西可補充了……

一、金字牌是什麼?

沈約《夢溪筆談》:

驛傳舊有三等,日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餘時。有軍前機速處分,則自御前發下,三省、樞密院莫得與也。

金字牌從熙寧年間開始設立,和古代“羽檄”是一個意思。金字牌並非金牌,而是木牌紅漆金字,日行五百里。

需要注意的是,金字牌可以傳遞皇帝直接下發的御旨,“三省、樞密院莫得與”,政府部門無法插手其間。

二、十二金牌是否屬實?

屬不屬實我說了不算,要看史料能否互相印證。

岳珂《金佗粹編》載《鄂王行實編年》:

檜聞之益懼,知先臣之【闕】,乃先詔韓世忠、張俊、楊沂中、劉錡各以本軍歸,而後言於上,以先臣孤軍不可留,乞姑令班師,一日而奉金書字牌者十有二。先臣嗟惋,至泣東向再拜曰:臣十年之力,廢於一旦!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七:

會詔書不許深入,其下請還,飛亦以為不可留。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七引《嶽侯傳》:

忽一日詔書十三道,令班師赴闕奏事。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七引《嶽侯傳》:

忽一日詔書十二道,令班師赴闕奏事。

和《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內容相同,文字稍有差異,可能是傳抄錯誤。

《三朝北盟會編》卷二百二十引《中興姓氏錄》:

(秦)檜欲慰敵心,乃命諸大帥岳飛韓世忠張俊劉皆追還,不使深入。

《宋史全文》:

飛既得京西諸郡,會詔書不許深入,始傳令回軍。


為防有人又說《岳飛傳》不可信,在這就不放本傳記載了。爭論太累。

好,現在下結論。

1.記載岳飛奉詔的史料佔絕對多數,應當認為可信。我們至少有一個最低限度的結論:岳飛接到了不許深入的詔書。

2.《鄂王行實編年》和《嶽侯傳》的說法可以互相印證。因為金字牌只是一個給郵差的標誌,本質還是送詔書。所以十二金牌和十二詔書是一回事。

3.“十二道詔書”的說法和“不許深入”並不矛盾,那麼這兩種記載,說的應該是一件事。所以十二道詔書是可信的。

有一條基本原則:在找到有力反證之前,應該默認史料記載是可信的。

三、為什麼要用金字牌?宋三百一十九年曆史,從來不會用一個小卒拿個塗了金漆的破木牌,來傳達此重要的命令。

《宋史·輿服志》:

又有檄牌,其制有金字牌、青字牌、紅字牌。金字牌者,日行四百里,郵置之最速遞也;凡赦書及軍機要切則用之,由內侍省發遣焉。

青紅字牌是後來設立的,且不管它。這裡明確說了金字牌的作用——傳遞赦書和軍機要務,以及作用——郵遞最快。

用再淺顯的語言說:但凡是帶著金字牌的,都要以最快速度送達——這就意味著在郵遞系統中最高的優先級。

希望不要有人再告訴我,《輿服志》也是岳家後人偽造的。請問岳家後人在元朝究竟當了什麼大官?不至於五百萬字的宋史處處都能插手吧?

至於宋代其他用金牌傳書的實例,請看@為國釣魚 朋友的答案。

四、7月20日,岳飛就逃跑了,無論是“朱仙鎮大捷”“十二道金牌”都只有7月19日,一天時間來完成,可能嗎?

這句話蠢到無需再駁。因為從來沒人說過趙構的詔書是朱仙鎮大捷之後下的。

事實上,趙構在七月二十二日又發了一道詔書,表示收到岳飛七月八日大捷報告之後,朕心甚慰,已經讓楊沂中去支援你,“進退緩急之間,可隨機審處”——你看看情況再說啊,別急著回來。

可惜這時候岳飛已經班師了。

五、如果岳飛不是有逆反之心,趙構何至於要連下十二道聖旨?

這才是本問題的核心。

過去一般簡單認為,這行為代表趙構已經急躁到了相當的程度。(就以趙構那個貨色,他幹出什麼神經錯亂的事情來也不奇怪。)不過近些年有新的看法。

首先先說一件事,岳飛這個級別的將領,在外統軍作戰時是有自主裁決權的,也就是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抗命”。這是宋代的正常情況。——注意這四個字,別說什麼岳飛抗命就是不忠,在宋朝這是他的正當權力,而且也不止他一個人這麼做過。

但這種自主裁決權,只有岳飛擁有,他的部下是沒有的。當時岳飛部下共有十二軍,發現數字的巧合了嗎?

沒錯,這十二道詔書是不經過岳飛,直接發到岳家軍十二個中級軍官手中的。他們沒有抗命權,收到詔書必須班師。十二軍都撤離了,你岳飛一個人還能留在這?

這麼說可有憑證?有。

《宋史·吳璘傳》:

城垂破,朝廷以驛書詔璘班師,(胡)世將浩嘆而已。

當時宋金西線戰場的指揮是川陝宣撫副使胡世將,吳璘是他的部下。但詔書直接送到了吳璘的手裡,胡世將也只有長嘆。

胡世將嘆息的是什麼?《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有更詳細的記載:

初,金統軍罕札在城中,璘急攻之,城且破,朝廷以驛書命璘,遂歸。宣撫副使胡世將聞之,嘆曰:何不降金字牌且來世將處耶!

“為什麼金字牌不送到我胡世將這裡呢!”

這說明兩件事:

1.按正常程序,班師命令應該發到胡世將手裡,發到吳璘處是不正常的;

2.如果真的發到胡世將處,胡有權抗命不遵,這樣才能解釋他為何發出這樣的嘆息。

因此,這個例子從旁說明兩件事:

1.十二詔書直接發到岳家軍中層軍官手中,這情況確實是可能存在的;

2.如果發到主帥手中,主帥也確實是有權抗命的。

何況岳飛在之前已經事實上抗命過一回了:

初,命司農少卿李若虛往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軍前計議。至是,若虛見岳飛於德安府,以面得上旨,兵不可輕動,宜且班師。飛不聽。若虛曰:事既爾,勢不可還,矯詔之罪,若虛當任之。飛許諾,遂進兵。

————分割線之一————

@曉風2016 最近學問頗有長進。我原以為此公不過是一永動復讀機,結果他先是知道《宋刑統》裡不可能載岳飛罪狀,現在又知道《三朝北盟會編》是混亂之書了。可謂學問日進,真是可喜可賀,可喜可賀。

今天我就教你一點常識。 看見題目裡的“會編”兩字了麼?

徐夢莘寫書時,是把他能收集到的各類資料統統編排起來,不論真偽,不考慮是否矛盾,只是按條排列,因而稱之為“會編”。他這種做法,對於後世研究者非常有利,因為完全保存了史料的原貌。但同時也意味著,作者不對書中的說法做任何真實性上的負責。

因而你之前拿著會編當寶是錯的,現在見著會編就批還是錯的,這本書的真偽性壓根就不統一。正確的做法還是那句話:用不同史料多方印證,才能判別真偽。

————分割線之二————

某人云:

不過從所有南宋史料來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興小紀》《高宗本紀》《南渡十將傳》等記載來看,岳飛都是無法面對金主力,匆匆忙忙逃跑“軍皆潰”“金人追之不及”。

嗯,既然這麼說了,就代表閣下認為這四本書可靠,對吧。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會詔書不許深入,其下請還,飛亦以為不可留。

岳飛奉詔班師。

《中興小紀》:

湖北宣撫兼招討使岳飛時屢獲防,至是詔書不許深入,飛遂班師。而所取州縣旋復失之。

岳飛奉詔班師。

《宋史·高宗本紀》:

壬戌,飛以累奉詔班師,遂自郾城還,軍皆潰,金人追之不及。

岳飛奉詔班師。

《宋朝南渡十將傳》:

乃先韶韓世忠醴俊楊沂中劉鎬各以本軍歸,而後言於上,以飛孤軍不可留,乞姑令班師。一日而奉金字牌者十有一,飛薩惋至泣,幽徇再拜曰:臣十年之力,廢於一旦!(網上資源質量太差)

岳飛奉詔班師。

請問這證明岳飛是私自逃跑呢,還是奉召班師呢?

順便說一句,那個規範的表達方式應該是《宋史·高宗本紀》,高宗本紀是章節名,前面要把書名帶上。

誒不對,你不是不信宋史嗎?


北門猿


關於金子牌的描述,北宋官員沈括在《夢溪筆談·官政》中寫道:“驛傳有三等:曰步遞、馬遞、急腳遞。急腳遞最遽,日行四百里,唯軍興則用之。熙寧中,又有金字牌急腳遞,如古之羽檄也,以木牌朱漆黃金字,光明眩目,過如飛電,望之者無不避路,日行五百餘里。”宋高宗用的應該就是這種金子牌


歷史的小學生


莫須有!最早出現在南宋史學家熊克的書裡,指的是岳雲轉給張憲的書信,被張憲燒燬,沒有找到。

根據《刑部大理寺狀》《宋刑統》記錄:

岳飛案是經過大理寺兩個半月審理,岳家軍牛皋,王貴,王俊,姚政,董先,傅選,徐慶,李道,龐榮,李興等十多名將領揭發作證,曾經看見張憲出示岳飛私自調兵書信,同案孫革,於鵬等六人招供。刑部合議定罪,高宗親詔賜死。也就是說,做為主要證據岳雲轉達岳飛寫給張憲的書信私自舉兵襄陽,造成金兵進攻南宋態勢,書信已被燒燬,難道犯罪事實“莫須有”?證人、證詞和私自調動軍隊封鎖長江戰略要地的謀反事實形成完整證據鏈,書信找到找不到,都不影響定罪。類似於現代的“零口供”定罪。只要證據確鑿,證據鏈完整,犯罪事實充分,是不需要主犯自己的招供的。

元朝修編《宋史》時,對大理寺審理,刑部合議,岳家軍將領揭發作證,故意不記載。反而,用專指書信的“莫須有”,來做整個岳飛案的結論,就是為了混淆視聽,以便於篡改歷史真相。

所謂,韓世忠“斥責”秦檜,完完全全就是編造的謊言,1141年韓世忠和岳飛是同樣的罪行,抗旨畏敵,岳飛是離前線450裡“逗留不前”,韓世忠是按兵不動,雖然韓世忠比岳飛好點,最後也參加了戰鬥,(岳飛是唯一沒參加戰鬥的大將)。但是,韓世忠自己的“抗旨”罪名都還沒有洗脫,怎麼可能為岳飛證據確鑿的謀反罪,去“斥責”秦檜。韓世忠“斥責”秦檜的故事,是某些故意混淆視聽的人,惡意編造的。《秦檜傳》《韓世忠傳》里根本就沒有記載。如此,重要的對話,如果真有,做為藵嶽貶秦的《宋史》可能不記載嗎?

韓世忠是勇敢,可絕對不是腦殘。就和那句腦殘兒童的“憾山易,憾岳家軍難”一樣,都是杜撰出來的故事。目的就是顛倒黑白,篡改歷史。

把完全照搬岳飛孫子岳珂私史《鄂王行實編年》的《宋史》用來做結論,是嚴重和史實不符的,可以說是顛倒黑白的。

根據南宋歷史《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中興小紀》《宋史全文》《高宗本紀》《宋刑統》《刑部大理寺狀》

歷史事實證明,殺了亂臣賊子岳飛,南宋延續了一百五十三年,南宋國富民強從宋孝宗開始幾次北伐慘敗,說明金國滅掉遼國和北宋並不是偶然,而是軍事和騎兵強大的必然,同樣是草原遊牧民族,金國在蒙古鐵騎下和南宋聯合進攻使其滅亡,證明所謂的神話民族英雄嶽武穆就是渣渣。而所謂不堪一擊的南宋,假如如此如不堪何能獨自抵擋蒙元鐵騎四十多年,難道歐亞大陸所有國家都比南宋弱?歷史事實擺在那裡,不管如何抹黑趙構和秦檜,但是他們君臣二人都是開創南宋中興一百五十三年功臣!

岳飛為什麼能年紀輕輕快速升官,是宋高宗趙構為了制約張俊、韓世忠等抗金將領。而岳飛不思報效國家,多次抗命畏敵不前,是為不忠,私自調動軍隊是為亂臣賊子!

南明的失敗證明,武將沒有制約,亂臣賊子橫行(如吳三桂等),置國家民族於水深火熱之中,每個武將都挾天子以令諸侯,沒有秦檜組建有效的內閣政府,各自為戰,不管再多的岳飛式的武將擁立的所謂皇帝都是一盤散沙,最後註定以慘敗告終!秦檜盡力忠君報國“精忠全德”,領導內閣政府十九年,直到死後,南宋開國帝王趙構親筆御賜“決策元功”,中興之主趙構秦檜君臣二人開創南宋漢人江山一百五十三年!趙構秦檜的歷史事實和歷史地位無可改變,鐵板釘釘任何人都改變不了的歷史事實!秦檜狀元之才,南宋開國元勳“決策元功”,慮國忘家而為忠,文學有成而為獻。諡號忠獻。忠獻聖人封號封申王!可比漢之張良,三國之諸葛亮,明朝開國劉伯溫!趙構秦檜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無愧死後諡號“忠獻”封申王美譽,對於當時亂臣賊子殺無赦!而後的一百三十八年中,南宋國家富強,歷經八個帝王,無一個北伐成功,世界大勢如此,無一回天,但是給中華文明留下了燦爛的文明,給華夏文明留下了火種!

有人把岳飛說成是文韜武略甚至百戰百勝的軍事家,為什麼現代軍事教學中沒岳飛的戰例?

18-03-19 湖光山色... + 關注獻花(0) 收藏

  岳飛的戰績大多是岳珂杜撰出來的,經不起推敲的。別說軍事家,就腦袋正常一點的人,都不會去相信什麼“八百破十萬”“十二道金牌”“憾山易,憾岳家軍難”等等鬼話。

《宋史》中的《岳飛傳》,是根據岳飛的孫子岳珂在岳飛死後幾十年為他撰寫的私傳《鄂王行實編年》所改編,根本沒有什麼可信度。 該傳記中記載的很多“史實”都已經被考證出是杜撰偽造的,如:紹興十年(1140)七月十四日宋金穎昌大戰,岳飛部將王貴在《王貴穎昌捷奏》中說殺敵“五百餘人”,而岳珂杜撰為“殺敵五千”,而這實際上就是岳家軍對金軍所取得的最大一次勝利;而這次戰鬥中“殺其統軍、上將軍夏金吾”裡這個“夏金吾”也是岳珂自己杜撰出來的,根本不見於其他史料記載。

真實的岳飛就根本沒和金主力打過。1122-1132年岳飛換個七八個老闆,跟劉浩,默默無聞,跟黃潛善,被開除。跟王彥,逃跑。復投王彥王彥不要。跟張所,跟宗澤一事無成都是六七品的,打醬油角色。投杜充稍微好點,混個統制,結果,1129年防守馬家渡又逃跑,(金兵剛剛過河兩千,岳飛就逃跑了)害主將 陳淬戰死。岳飛自己逃宜興當上土皇帝。金兀朮長驅直入,追高宗追了幾個月,高宗逃入東海幾個月,金兀朮沒有大船,南宋才沒有滅亡。期間岳飛根本不顧高宗死活,國家安危,從未發一兵一卒去救高宗。1129-1130年1129年十一月,岳飛逃跑金兀朮搜山尋海。一開始是和張俊在明州打,最後是和韓世忠在黃天蕩打。然後就回國了,宋金兩史對照無誤。岳珂所杜撰出來的“四戰四勝”“六戰六捷”真不知道岳飛是和那個鬼打的。還把金兵尊稱老英雄宗澤為“宗爺爺”的事蹟恬不知恥的搬岳飛身上,居然說金兵叫二十多歲的岳飛“爺爺”。

咱們再來看看所謂的岳飛“朱仙鎮大捷”“破鐵浮屠柺子馬”“八百破十萬”“憾山易,憾岳家軍難”“十二道金牌”又是怎麼一回事,難道是軍事學家都不讀史料?還是都是所謂“秦檜家後人”?顯然都不是,不但中國軍事學家沒有把他當做案例,外國軍事學家同樣不屑一顧。難道他們都沒讀過史,難道這樣200:1的神蹟,不是人類最偉大的勝利?如果是真的當然能排進前十。問題是到底真不真實?首先南宋和金國1140年發生大戰這點毋容置疑。1140年完顏宗弼殺了主和派,出兵攻打南宋兩史都有記載 ,準確無誤,金兀朮先集中力量把四川吳璘打殘,又突然向東線韓世忠進攻,然後留部分軍隊牽制韓世忠,接著向順昌進發。張俊,楊存中和王德,劉錡等人與金兵陷入苦戰。擁兵十萬,又有南宋唯一三萬騎兵的岳飛,接到高宗命令,支援順昌劉錡,去和金主力決戰。高宗心腹岳飛無疑成了高宗克敵制勝的法寶。結果岳飛與金主力背道而馳,跑中原地區“收復失地”成功避開金主力。在金兀朮的主力猛攻順昌的時候,岳飛的軍隊在中原出盡風頭,連克潁昌、蔡州、陳州、鄭州等地,還好劉錡神勇,苦戰兩個多月於潤6月12日,擊敗金主力破鐵浮屠於順昌,逼金主力撤軍回國。這個時候岳飛才於潤6月20日,“趕”到堰城,穎昌“收復失地”,和最弱的一支金兵打了一戰。規模非常的小,而且只打了一天,金兵看到劉錡來了,就跑了。《王貴穎昌奏捷》記錄殺了五百金兵,岳飛上奏“獲戰馬兩百餘騎”。

宋金兩史都明確記載1140年潤6月12日,劉錡在順昌擊敗金主力,金國撤軍。岳飛是1140年潤6月20日才有前鋒,抵達堰城。7月才到的穎昌,所以岳飛成功的避開金主力,根本沒有和金主力對抗過。朱仙鎮大捷更是無中生有。宋金兩國所有史料,都沒有記載過岳家軍有一兵一卒到過朱仙鎮。也沒有任何史料記載朱仙鎮有大量金兵。只岳飛孫子岳珂自話自說。搞出來個“朱仙鎮大捷”而且,還讓金兀朮“感慨”“憾山易,憾岳家軍難”。別說金兀朮是金國著名的英雄,就是普通金人,也絕對不敢自己找死,說這種沒事找抽的傻逼話語。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三朝北盟會編》、《中興小紀》、《宋史全文》等宋代資料都記載岳飛是擅自撤軍的,並沒有朝廷下十二道金牌讓其撤退,內容大同小異。如: “紹興十年秋七月…金人謀知飛孤軍無援,於是並兵以御飛,飛不能支。…壬午(1140年9月24日),湖北京西宣撫使岳飛自郾城班師。飛旣得京西諸郡,會詔書不許深入,其下請還,飛亦以為不可留,然恐金人邀其後,乃宣言進兵深入,逮敵已遠,始傳令回軍。軍士應時皆南鄉,旗靡轍亂,飛望之,口呿而不能合,良久曰:‘豈非天乎!’《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三十七》。

《宋史 高宗本紀六》中關於岳飛的記錄: 5月:劉光世為三京招撫處置使;劉琦第一次擊敗圍攻順昌府的金軍。 6月:岳飛被封河南、北諸路招討使;宗弼率軍攻打順昌府;順昌之戰後,完顏宗弼返回汴梁;岳飛部下牛皋在京西和金軍作戰;劉光世進軍和州;岳飛在率軍支援劉錡路上收復蔡州; 閏6月:王德攻破宿州;岳飛部下張憲擊敗韓常,收復穎昌、淮寧;岳飛部下郝晸收復鄭州;李興收復汝州、伊陽等;張俊收復亳州,幾日後張俊放棄毫州,回壽春。 7月:岳飛部下張應、韓清收復西京;李興收復永安軍;岳飛和完顏宗弼的郾城之戰;岳飛部下楊再興、王蘭戰死小商橋;岳飛部下王貴、姚政聯合擊敗進攻穎昌的金兵;岳飛班師軍潰,穎昌、蔡州、鄭州等均被金軍佔有。

1140年岳飛不但抗旨畏敵,不支援劉錡,而且還三個月不到,就丟失了,劉錡,張俊等人血戰兩個多月,才保護住的河南。那可憐的戰功,根本不能抵消岳飛的罪行。所以才又有了“十二道金牌”。杜撰“十二道金牌”的目的,就是掩蓋岳飛不戰而逃,丟失河南的罪行。

宋三百一十九年,從來不用金牌調動軍隊,都是用詔書,詔書可以清楚的表達命令的意思,而且還方便追查責任。正是有了詔書記錄的歷史,才讓我們能夠真相大白。只有文字不發達的少數民族國家,才用金牌調動軍隊。如果岳飛真接到金牌命令撤軍,那麼只可能接到金國的命令。當然我也相信這是不可能的。

那些說秦檜和秦檜後人改史料的,簡直就是侮辱中國人的智商。宋史官的地位,連宋太祖都怕,你們可以查,太祖貪玩讓言官直言頂撞,太祖一生氣,打斷言官牙齒。言官才說要告訴史官,嚇的太祖賠禮道歉,這樣的史官,是秦檜能控制的了的?顯然不是,因為史料上秦檜根本就沒有岳飛高大上。一個人改史改成這樣,也太讓人難以置信了吧?岳飛處死後,經過八個皇帝138年,從來沒有人提出過“岳飛冤死”的說法,當然岳飛孫子岳珂不這麼認為。但是我請大家仔細查看一下岳珂的為人。說是個人渣一點都不過分。而且,他自己寫的書都自相矛盾。一會說孝宗為岳飛平反了,他父親嶽霖感激萬分,一會又說他父親嶽霖臨死時,哭訴讓他無論如何要為爺爺岳飛伸冤,一邊寫孝宗為岳飛徹底平反了,“沉冤得雪”,一邊不停為岳飛“伸冤”。到底平反沒有,難道他自己都不知道?岳珂寫自己的父親,親眼所見都謊話連篇,寫他根本沒有見過的爺爺會如何?大家自行腦補。岳珂書中寫岳飛處死,金國舉國歡慶,真的嗎?金國滅了遼國,滅了北宋都沒有舉國歡慶。處死了個早沒有了兵權,從來沒有和金主力打過的岳飛,至於這麼高興嗎?常識告訴我,根本不可能。岳飛死不死,對金國沒有任何影響,反而是金國的損失。如果,沒有岳飛1140年的河南就不可能兵不血刃就能佔領。沒有岳飛1141年淮西戰役,金主力就可能讓宋軍最少打成大殘。

而且,秦檜一死,秦家就失勢了。秦鉅滿門戰死以後,秦家基本就退出歷史舞臺了,反而是岳家都做了高官,到了滿清時期更是風光無限,嶽鎮邦嶽鍾琪川陝總督,屠殺漢人千萬,五代都是清廷鷹犬。各種《說岳傳》《說岳全傳》各種戲劇,評書,滿大街傳唱,秦家後人中個狀元都不得不小心翼翼的去嶽王廟,請“罪”。誰有能力篡改史料,大家一目瞭然。


泰山情侶


為什麼總要拿岳飛來說亊呢?小編真是無聊之極,其背後,是臺獨?是精日?是韓流?是推特? 其居心叵測,敬請廣大革命群眾擦亮眼睛,不要討論岳飛的事情,因為岳飛是中國人民口口相傳的民族英雄,整個宋朝難得的將才,容不得你們這些小人的詆譭,岳飛回答宗澤,先陣後戰,兵家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真是個軍事天才,岳母刺字,精忠報國,幾百年一直是受到人民祭祀,這就是最好的回答。


用戶6453693932156


只要有這種問題,曉風跟泰山情侶就跟聞著味的蒼蠅一樣立馬就上來了!岳飛這麼菜,無能懦弱?人家金國皇帝勸降宋將的時候卻說,飛之名,暴於南北!這就於理不通啊,難道同時代的人還沒你這幾百年後的瞭解岳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