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以前學的歷史本講得一些事件、人物現在反轉了毀三觀?

天河之水225214262


這些年關於歷史課本的討論非常多,因為絕大多數人在中學之後不會再接觸歷史,所以歷史課本起著普及一般歷史知識的意義。而不管什麼歷史著作,只要是人編的就有立場,而歷史課本代表的就是官方立場。

但是我們接觸多了一些歷史資料,就會發現歷史並不是那麼簡單,很多東西根本就沒有定論,不過只是一家之言而已。比如說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的社會形態五段論,就是照搬蘇聯理論學說,近些年學界反對的聲音越來越多,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很可能不適合我國曆史情況的;再比如,夏朝是否存在,雖然官方認為存在,但目前還沒有考古印證,存疑是比較謹慎的說法;還比如,民族英雄鄭成功,雖然收復了臺灣,但更多是為自己而不是大明,私心是很重的。但是官方為了表現對臺灣的態度,只會歌頌鄭成功好的一面;還比如,衛溫、諸葛直到達夷洲,在哪裡其實也沒定論,但是為了同樣的理由,就說他們到達臺灣了。

當然,還有所謂的“反轉”其實是自媒體在搞大新聞,並不是那麼準確。網上的資料浩如煙海,還是必須要有文獻出處才可信。不能偏聽偏信。


林屋公子


歷史和真實的世界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有的人完全別神化,有的人則被歷史唾棄。

我們都知道魏忠賢是一個禍國殃民的死太監,是遭人唾棄的卑鄙小人,他把好好的朝政攪和的烏煙瘴氣,他迫害忠良,欺壓百姓,無惡不作。但現實真是這樣嗎?

從階級的角度講,太監的權利來源於皇權,如果沒有皇權的支持,太監就是一個空架子,從初出茅廬的崇禎帝就能拿下經營了幾十年的魏忠賢就可看出。太監只不過是皇帝為了制約文官集團,而特意培養的另一股勢力。某些方面上,可以說太監是代表皇權在與文官集團爭奪話語權。因此,太監維護自身利益也是間接對皇權的維護。皇權與文官所代表的封建士大夫階級本來就是一對相互對立的階級,歷朝歷代講的外戚、宦官誤國,殊不知,文官誤國的程度更甚,只不話語權落在文官集團手中!

從政治角度講,魏忠賢發起於明朝中後期,當時的皇權完全被以內閣為代表的文官集團所制約,實際治理國家的權利基本落在文官集團中,皇帝並不滿當時現狀。以魏忠賢為首閹黨誕生了,文官集團的勢力被大大制約,出現了皇帝、閹黨、文官的三權制衡,朝政趨於穩定。而崇禎將閹黨覆滅了以後,朝政上失去了制約文官集團的勢力,此後崇禎被以東林黨為代表的文官集團脅迫,在朝政上處處受制於人,東林黨也拼命打壓異己,這也是導致明朝滅亡的重要原因。權利平衡被打破就需要有新的平衡,如果沒有建立,這將是最大的不穩定因素。

從經濟角度講,魏忠賢代表的是皇權,維護的是皇權的統治。因此,閹黨在經濟上主要採取的是打壓官僚、地主及士紳階級,而農民階級的稅賦並不重,這樣做帶來三個結果。一是,官僚、地主及士紳階級被打壓,皇權得到維護,朝政更加平穩。二是,通過對工商稅、礦稅、海稅等的徵收,國家財政緊張情況得到極大緩解,遼東兵餉、糧餉得以解決,終魏忠賢一生遼東局勢並未嚴重惡化。三是,農民稅賦並不重,即使饑荒之年,也未發生嚴重民變,終魏忠賢一生,只有蘇州一地民變,還是小規模的,反觀魏忠賢被除後,工商稅、礦稅、海稅等均被免除,而這些負擔均被轉嫁到農民身上,農民的負擔大大增加,農民起義此起彼伏愈演愈烈,最終,明朝也是覆滅於農民起義之中。

從人才角度講,閹黨因其階級侷限性,其當權時用人方式是“實用主義”,人只要好用並不考慮出身地位等,熊廷弼、趙南星、孫承宗、袁崇煥等一批能臣就是在魏忠賢掌權時得到重用。因此,閹黨確實起用了大批有才華、有軍事能力的人,在維護明朝內政外交上起到不可磨滅的作用(在後世的不斷抹黑下,這些人的歷史形象被嚴重貶低)。以東林黨為代表的文官集團誇誇其談尚可,真正有治國理政之才的人乏善可陳,在後來的黨爭中大批有才能的人才因與閹黨有關被殺害,導致國無可用之才。像史可法這樣的人物雖氣節有餘,但指揮才能確實不可恭維。

所以,可以這樣說魏忠賢不死,明朝不亡。但是歷史是文人寫的,這樣歷史被完全顛倒了,真正做過貢獻的遺臭萬年,而真正禍國殃民的缺彪炳史冊,唉,只能,一聲嘆息!


獨孤滔滔


以前學的歷史課本,編寫不客觀,有隱瞞、顛倒、不實之嫌,尤其是近現代史。如1979年以前的中學歷史課本,隻字不提南京大屠殺;義和團和太平天國本是邪教組織,殺害那麼多百姓,卻被說成是愛國組織;民國時期袁世凱本是日本軍國主義死敵,21條只籤11條,偏要說成是日本的漢奸,賣國賊。等等事例很多。歷史課本無細節,缺乏真實性。應該重編,恢復歷史真相。


沒問題36


因為現在很多文人為了吸引眼球,不負責任的胡說亂寫。特別是一些有知名度的所謂公知,懷揣著不可告人的目的,拿著五元錢,就敢昧著良心的詆譭那些書本上的知識,來表達自己很了得!譬如說那個愛迪生說的經典名言,99%的汗水加1%的靈感。有人就跳出來說,愛迪生說過最重要的還是那百分之一的靈感。甚至還被人民日報的編輯採用過,然而負責任的人重新查閱了資料以後,回看了愛迪生原話,可以百分之百的肯定愛迪生並沒有說過這樣的話。這樣一來,可謂是一個笑話。

當然,其中也可能存在一些由於當時候知識落後,信息傳播不通暢的情況。還有一些是國外的報紙雜誌誤報道,隨著知識面的逐漸增多,人們視野的廣闊,得到的信息也就更接近於真實,教材當中出現錯誤也會有,這也是存在的。比如說以前說的西點軍校掛著雷鋒的照片,後來證明是誤傳,但是總體來說這樣的誤會還是比較少的。

總體來說吧,現在知識比較氾濫。為了證明自己的權威性,很多人就會套用名人名言。然後把自己的話說上去,說某某名人曾經這樣說過。流傳的廣了,說的人多了。大家也就會誤認為是真的說過這麼一句話。


比如說網絡上動不動就是李白的詩,預言了多少千年以後什麼什麼樣的結果!

總的來說,自己要明辨是非吧。太多的快餐文化讓我們目不暇接,甚至辨不清真假。總的來說就是魯迅說——要想一想,他真的會說這樣的話嗎?

魯迅說——這話我說過。🐭🐭🐭


山寨總裁馬老闆


歷史課本篇幅

其實你都說了是歷史課本啦,歷史課本就是給價值觀還沒有完善的學生學習的,歷史課本更多不是讓我們學習歷史事件,而是向我們傳遞正能量的價值觀,而這種價值觀必定需要一定的論據來論證,於是就斷章取義的把一些歷史人物寫到了書上,


歷史課本不可能把每一個歷史人物的一生,寫的那麼詳細(因為歷史課本畢竟不是人物傳記),所以只能選取歷史人物的一段經歷或者是一生的簡述,這樣就會使歷史人物呈現在你面前的時候,很可能成為一個符號,代表好的或者壞的,英雄或者漢奸,可是我們要知道那是一個活生生存在的人,怎麼可能就只用一個符號或者詞語來形容呢?

當我們接觸到更全面,更多的知識的時候,就會發現,原來所謂的英雄很可能不在是英雄,而漢奸也不在是漢奸


比如,歷史教材不會告訴你,汪精衛年輕時因為革命,去刺殺袁世凱(很有曹操刺殺董卓的味道),後來被捕入獄差點被斬首,還寫下了千古流傳的名詩

慷慨歌燕市,

從容做楚囚。

引刀成一快,

不負少年頭。

比起夏明翰那個簡直了(我只是從文學方面說啊)

慷慨激昂,豪氣沖天,至於為什麼後來和日本合作,我這裡不在贅述,有興趣可以去看看,

國家不同

出於某些政治方面的需要,可能會“因地制宜”的敘述某些歷史事件,也可能省略(ying man)某些歷史事件

比如中國和日本關於同一個歷史事件在歷史教材上的敘述,很可能不一樣,畢竟兩個國家的文化和價值觀有所差別,

我們的三觀在變

我們每個人的三觀其實是在不斷變化,完善的,所以但我們在很年輕,價值觀不完善的時候看的歷史人物,可能等我們到了中年回過頭來再看,就會感覺顛覆三觀,人到了四十歲基本上價值觀就會穩定下來,很難再有大的改變,正所謂四十不惑,對於世界上很多東西也都有了自己的看法。

說了這麼多怎麼辦才能夠更全面客觀的去看待歷史人物,不至於出現忽然某天三觀顛覆的事呢?

我一直相信這樣一句話:如果一個人給你灌輸他的價值觀,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那不會讓你變得更聰明 而只會讓你變的更蠢,就好像我現在做的這樣。

所以我絕大多數時候是不會輕易接受別人的價值觀的

首先我們要通過多渠道,全面的獲得信息,而不是僅僅依靠所謂的歷史課本,

其次我們要學會自己去獨立思考,而不是直接拿別人的思想,那怕別人的思想有多麼的好,所以我能可以更多看一些史料,比如(史記,後漢書),而不是別人寫的評論文章,

我這是第二次審核了,第一次不知道因為什麼原因沒過,大家有什麼想了解的可以關注我後,一起討論


我們是鈉梨子


這個事情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客觀方面。歷史書上對人物的介紹一般是人物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方面。不可能全面介紹。而人都是有缺點的,所以歷史課本上介紹的人物都是主要方面。比如霍去病這個人物。歷史課本上只會說他是抗擊匈奴的民族英雄,講他“匈奴未滅,何以家為”的英雄主義。這本身也是沒錯的。但霍去病也有缺點,比如他是私生子,他曾為了個人恩怨射殺名將李敢等。學習歷史的時候,因為不瞭解這些,對他產生了一個完美的印象。以後慢慢的瞭解了更多情況之後,心中完美的形象被打破,便產生了三觀被毀的印象。這種情況的出現是與教育中體現出的以升學率和高考為中心的功利主義分不開的。假如在學了霍去病的相關內容之外,去讀讀史記的《衛將軍驃騎列傳》和《后妃傳衛子夫》就可以對霍去病產生更全面的印象,而這些印象多課本中的內容一般不會衝突。在功利性的教育理念之下,大多數人不會去做這無用功。

除此之外,現在還有些人專門搜積歷史文化名人的負面財料,以揭秘的名義曝料。以彰顯自己的個性和學識,這些所曝之料有的是事實,也有無中生有的捏造和以訛傳訛。這些材料會對人原有的價值判斷產生強烈的衝擊。比如前兩年《炎黃春秋》,侮辱狼牙山五壯士的事件。如果不是一些有正義有良心的人出面抗爭,五壯士的形象真的會被抹黑掉。

以上所說是客觀方面。其實這種情況的出現還有主觀方面的原因。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而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隨著人的成長,價值觀也會成長和調整,這樣就會產生對一些人和事物價值到斷的改變與調整。

我們以父子關係的情感變化為例,可以說明這一問題。我們小的時候,一般都會覺得父親很偉大,是無所不能的神一樣的存在。等到上學之後,特別是青春期之後,就會發現原來父親沒有那麼偉大。當有一天你發現父親在社會上也會遇到為難的事,也會無能為力時,你就會覺得原來父親是個平凡的有些窩囊的人,等到你自己也有了孩子之後,你才會真正的理的父親,你才會明白那個厲害的、神聖的、平凡的、窩囊的父親本身就是一個人。

你的父親,就是你歷史書上的人物,上面雖然寫的是一個英雄。但每個英雄都是凡人,不能因為有了凡人的一面,英雄就不是英雄了。

孔子說:四十不惑,人到四十歲的時候,三觀基本上就比較穩定,不會輕易出現大的改變了。對事物的評價也就不會輕易出現反轉了。


七月流火140400643


其實並不叫反轉,也不是全然都毀三觀。小編一直以來在從事歷史教育科研,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或者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社會逐漸開放,人們的思想也不斷在開明,尤其以這個社會是多元化的,看待歷史就更加要多元化去看待。

建國後,我國史書編寫和評價多以革命史觀去看待,多以階級鬥爭和強調戰爭,各個歷史人物在推動歷史進程中的作用,評價方式也過於單一。往往會讓人一棍子就打死,比如說歷史上著名的很多人物,尤其是以近代史中的很多人。

而現在的歷史教學和歷史評價中,更多的是採用多種史觀評價,例如採用近代史觀,看待推動近代社會轉型中的作用,或者採用文明史觀看待各個國家和民族橫向和縱向中的作用。抑或是採用整體史觀,從全球和整體的視覺上來看待文明之間在整個世界中的作用,這樣就使得評價方式會產生細微的不同。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評價鴉片戰爭和李鴻章的時候,如果採用階級史觀和革命史觀,肯定大多數採取否定的態度,因為鴉片戰爭是侵略戰爭,造成中國近百年來的屈辱和落後捱打的先河,李鴻章則是地主階級,手上沾滿了人民的鮮血。但是從近代史觀上來看,鴉片戰爭和李鴻章領導的洋務運動則是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政治也向著民主化和法治化發展,但是要分清主次。

這種例子還有很多,比如對洪秀全的評價,近代史觀則是否定居多,還有義和團運動等。

如果要研究這方面的知識,建議可以讀一讀幾大國學史學大師的作品,比如呂思勉、陳寅恪、錢穆、陳垣的作品。或者西方的斯塔夫裡阿諾斯《全球通史》。


嘿兜風麼


曾國藩有兩句詩:左列鍾銘右謗書,人生處處有乘除。

對於一些歷史事件,一些歷史人物,很難有一個絕對客觀的看法,只要有觀點,就會有立場,就可能有偏見。

同一個人,同一件事,記錄者或講述者的看法可能完全相反。

就拿漢高祖劉邦來說吧,在司馬遷筆下和在班固的筆下就有很大的區別,雖然兩位史學大家都能嚴格遵守史家“不需美、不隱惡”的實錄原則。

司馬遷在劉邦未稱帝時,是直接稱呼“劉季”的,而班固則以沛公、高祖稱呼劉邦。司馬遷記錄了劉邦一些帶有流氓習氣的荒唐事,班固則“為尊者諱”,刻意捨棄了。

再比如熙寧改制(也稱王安石變法),過去的史論裡多把其視作靖康之恥的根源。但今天卻在歷史教科書中大放異彩。

再比如明末農民起義,李自成和張獻忠被史書稱作賊,如今也翻轉了。

另外還有一些重要人物的個人需求甚至喜好,也能改變歷史記錄的面貌。

過去還有個很好的傳統,皇帝不能看當朝史,這樣史官記錄相對客觀。但唐太宗在位期間一再違例要求親看國史和起居注,併為自己辯白道:“今欲自看國史者,蓋有善事,固不須論,若有不善,亦欲以為鑑誡,使得自修改耳。”事實上,唐太宗並沒有像他聲稱的那樣對照文字改正錯誤,而是修改了文字。在他的授意下,史官們把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動因寫成“安社稷,利萬民”的大義行為。

孟子也曾在明代經歷了評價風波。朱元璋曾咬牙切齒,恨不能殺“此老兒”,還曾一度刪去很多孟子言論,推行“潔本”《孟子》。

梁啟超說,官修史書,精於記事,長於矯文,詞文華麗以媚上,行文嚴苛以用典,見微知著,實為帝王治家之家譜,汪洋恣肆,全是粉飾太平之勳章。

所以,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反轉,不足為奇,不足為怪。


文娛百曉生


任何一個寫歷史的人都會帶有自己的主觀是非判斷,寫出的東西都有片面性,如果有多人站在不同角度同時去記錄,讀者把這些不同角度的東西都看一遍,基本上可以有一個較貼近真實的結論!但事實上,任何一個專制時代,專制統治者是不會允許民眾聰明起來的,愚民洗腦是他們的第一要務,出於這個原因,他們就會指使寫歷史的人編造、歪曲歷史,以達到固化專制統治的目的,當一個人瞭解了歷史真相時,自然會感覺曾經所讀歷史毀人三觀!


zchfds96843


試著回答下。歷史課本帶有一定的道德導向作用,學生還在處於一個價值觀,世界觀,道德觀的形成時期,歷史教材除了教予學生一定的史實之外,還會引導學生養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比如講李自成等農民起義,更多的是宣楊一種反抗精神;講康有為,是讓學生看到他敢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如果非要深究,就會發現農民起義弊遠大於利,李自成之流也是草菅人命的人渣,面對外族入侵卻如土雞瓦狗。康有為更是騙吃騙喝,風流成性,至於是換睪丸而死還是被毒死便不得而知了。但農民起義是歷朝歷代不可避免的,學生當看到其必然性。康有為維新變法亦要看到進步性。若將他們的反面甚至每一個歷史人物都過於全方位的展示出來,看到霍去病的裙帶關係,看到胡適的風流成性,看到抗日戰爭中的國共對峙,看到歷史人物的另一面,對學生的成長是不利的,可能會扭曲他們的價值觀。只有當人們對歷史也好,現實也好,有了一定的認識以後,在去深入的瞭解這些歷史,固然感嘆人無完人,但也不易於輕易動搖自己的認知,從而對整個歷史感到迷茫,失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