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醫生一罷工,全國死亡率下降50%”這一說法?

用戶84590497535


對於這個問題,我們先不必討論這個問題是不是存在造遙?是不是在訛人?只從問題實質看,是否每個醫院都在救死扶傷?都在兢兢業業為病人服務,盡職盡責去減輕病人的痛苦?

為此,我想給大家分享兩個自己親歷的故事,一個是在2017年上半年,我鄰居老太太摔了一跤,渾身疼痛難忍,她兒女都在外地工作,以為沒什麼大礙,老太太就沒有通知,她老伴個頭矮,背不動老太太,我就幫忙把老太太送進了一家縣級醫院,那家醫院還承認是專業的骨科醫院呢,老太太就住進了醫院進行了治療。

老太太進院一星期的時候,我去看她,問她好些了沒有,她說摔傷的部位仍然痛,一點兒也沒有好轉,我去找醫生,醫生說沒什麼大問題,扭傷了而已,沒有骨折,再住一星期就能出院了。這樣,老太太又住滿一星期,在此期間,醫生除了每天給老太太打針吃藥,就是堅持每天按摩,說對病人恢復有好處,可老太太病情仍不見好轉,相反比以前更嚴重了。

老太太開始懷疑了,就辦了出院手續,從醫院出來直接租車奔鄉鎮醫院,在鄉醫院放射科去照了一個片,等結果出來,老太太原來尾椎骨骨折,需馬上手術,這樣,老太太折騰來折騰去已耗費半個月時間,在那家醫院已花費六千餘元,不但病沒治癒,還足足耽誤了半個月的時間,你們說這合不合理,可不可笑?後來老太太轉入縣第一人民醫院,接受了手術治療,又花去了四萬多元,不過這次病治癒了,老太太能拄著柺杖走路了。

還有一件事,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2017年八月份,我騎摩托車摔了一跤,也去那家醫院做檢查,照完片之後,醫生說沒傷著骨頭,吃點藥休息幾天就會好。我回家休息了近十天,也不見好轉,後來就去另一家醫院照片,結果是左側第六根肋骨骨折,幸虧不需要手術,由醫生開了一些藥帶回家靜養,現在已經康復了。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醫院,並不是每個醫院都一個樣,每個醫生都一個樣,有些醫院的確只認錢不認人,只在乎醫院的利益,而根本就不管病人的痛苦與死活?一家醫院,連個骨折也檢查不出來,還掛著縣級醫院的招牌,實在是太過分了。


沱江人社會領域創作者


先說個人經歷過得醫療事故,我一個朋友,因為工作原因導致手臂嚴重骨折,快達到粉碎性骨折級別了!去醫院治療打鋼釘!等痊癒後,去取出鋼釘,應該是全部取完,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漏取了一顆,有一次在做檢查時才發現,這就是醫療事故吧!


做手術都是有風險的,包括濫用藥物都是有一定風險性,為什麼現在都不提倡輸液治療?激素治療?是藥三分毒,我想就是這個原因吧!



1976年,哥倫比亞的堡高塔市的醫生罷工52天,當地死亡率下降35%。這被稱為“不尋常的副作用”

1973年以色列全國醫生罷工,為期一個月,根據耶路撒冷埋葬協會的統計指出該月的全國死亡人數下降了50%。1983年,以色列醫生再度罷工,為期長達85天,按照斯萊特等人在英國的《柳葉刀醫療刊》中的統計指出:在醫生罷工期間,以色列全國的死亡人數下降了50%。這是國外一些機構統計的數據!


為什麼醫生罷工會降低死亡率呢?這是個黑色幽默!世界衛生組織曾經就指出,全球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不是死於疾病,而是死於不合理用藥!由於藥源性疾病引發的死亡!

總結!醫療改革勢在必行!解決患者和醫生的關係是重點!不要讓群眾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等問題困擾我們!更要讓醫生的職業道德有所提高!

我是濤子看世界!關注我看更多精彩內容!點贊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魯南濤子



我給大家說下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吧,我幾年前後背長了一個火癤子。疼的我晚上睡覺都睡不著。我天一亮就去了我們當地的人民醫院。掛完號去看醫生。醫生看完了解後告訴我交5000元押金,說要動個小手術,不然壓迫神經腰痛一輩子。把我嚇的啊。我那天身上錢不夠就沒交錢。想回家取點住院用的東西順便取錢在去。剛好趕上家裡來外地的朋友就沒去上。本想等朋友走了就去。沒想到奇蹟發生了。晚上睡覺不知道什麼時候背上的膿包破了。朋友幫忙消毒包上好了。這是我個人的真實案例。建議大家能吃藥就別打點滴,能挺就別吃藥。是藥三分毒對身體都是有副作用的。尤其是西藥。


崔海永1572622


我不評判這句話的對錯,我用事實說話!我有兩個女兒,大的二十九歲,小的二十二歲,大女兒出生的時候農村還有赤腳醫生也有接生婆,當時我找的赤腳醫生,她到家忙活到大半夜,過了幾天我去算醫藥費,她只要了17元錢,大家看好了是十七元錢。過了六年我的二女兒出生也是同樣的辦法,花了七十元錢。

七年前我的大女兒生第一胎順產,在縣醫院生的,還拖了院長的關係,花了兩千多,就是最近幾天前大女兒生第二胎,也是順產,我們去醫院的時侯同床位的兩個產婦偷著告訴我大女兒說:醫生接產要五百元的小費,我們沒有給,等孩子生下來醫生告訴我們半小時喂水一個小時餵奶,我們照著做了,結果孩子咳嗽發憋,把醫生叫來說去兒科診室,剛開始醫生說是先天性肺炎吧?一會兒又說是肺氣腫吧?……最後醫生讓我們和我們說:醫院聯繫市醫院的大夫和120救護車,我們說可以,等市醫院的大夫來了經過診斷說孩子沒多大事兒,可能是喂的不當造成的,要我們願意去市醫院看還是就在縣醫院看,我們當時考慮孩子沒多大病就在縣醫院看吧,當時就付給了市醫院的醫生和救護車八百元的醫藥費,可是,孩子在縣醫院養了十天了還不能出院,今天看去說這不好,明天看去說那兒不好,一天1000多的醫藥費,交了兩萬了,昨天去看醫生說你們湊到兩萬五就差不多了,現在孩子還在醫院呢!為了孩子怎麼辦呢?我們回家問起周圍的鄰居也有類似的情況,這個社會是怎麼了?怎麼國家越是改革老百姓的負擔越重呢?前後二十九年,生個孩子差了兩萬倍!


用戶78261778634


這是英國一家媒體統計過去幾十年裡以色列、美國、英國、加拿大區域性醫生罷工期間該地區死亡率得出結論:有些醫生罷工死亡率沒有變化,而有些則下降,尤其是以色列罷工那次下降比較多。根據這一統計結論,就有很多人說是醫生過度醫療、誤診、事故等因素反而治死人,似乎醫生不是救死扶傷的白衣天使,反而成人殺人惡魔。

但是,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首先,這些罷工並不是醫生全面罷工,急診和重症病房還是正常運行的,停的是那些可以拖的醫療服務,以及可做可不做的手術或治療。

其次,躲過了手術或治療風險,代價往往就是長期較差的生活質量。這點我舉幾個例子:

我外公和奶奶都有心臟病,醫生建議要麼裝心臟起搏器,但手術有風險,尤其是年紀大或身體弱的人風險更大,要不就這麼抗著。外公裝了,奶奶身體差些也年長些就沒裝。此後兩人生活質量完全不同:外公不用再擔心突然昏倒,萬一沒人發現或太晚發現而搶救不過來,不需要子女無時無刻監護,生活要自由豐富的多;奶奶時常受頭昏眼花的困擾,也不敢單獨出門太遠,這兩年更是經常因為頭昏而臥床不起。所以,外公承擔了可能手術失敗的風險,但換來了此後更好的生活質量。

土耳其有一對連體姐妹,在共同生活了20年後決定冒著生命危險,一定要做分體手術,因為她們渴望過獨立、自由的生活,很不幸地是手術失敗了。她們都連體共同平平安安生活20年了,為什麼不顧巨大的手術風險非要分開呢?因為不是所有人都願意選擇“好死不如賴活”。

還有一個人頭部長腫瘤,隨著時間推移一直在慢慢變大,她就這麼一直忍受著這種肉體與精神上的折磨,直到接近忍受極限時終於下決心做割除手術。幸運地是她的手術很成功。她一定很高興自己承受住了手術風險,終於可以甩掉長年的負累,終於不用面對他人異樣眼光。

那些年輕時就遭受運動創傷的人,不考慮醫療費用的情況下,是選擇冒手術失敗,或麻醉不良反應、或術後感染、排異等風險,去換取今後幾十年的更有質量生活,還是選擇長年忍受病痛折磨,讓自己肉體和精神都備受煎熬的低質生活呢?

所以,“醫生罷工,死亡率下降”根本就是個謬論,降低的可拖延或不治療病人的死亡率,因為以現在的醫療水平,風險還是難以避免的,但犧牲的卻是這些病人的生活質量。

就醫不僅僅是因為有生命之憂,需要醫生來救命,更多的時候是我們疼痛、不舒服,讓我們很難受,不願意忍受這種痛楚而求醫。那個疼痛難耐而跳樓的孕婦,是多麼希望醫生能給她破腹,而不是她忍受劇痛自己生下來。


風雪夜歸人-在路上


這個提問,應該是指下面這幾段話吧。摘出來讓大家看看。

據有關資料記載:“1976年,哥倫比亞的堡高塔市的醫生罷工52天,當地死亡率下降了35%,被稱為‘不尋常的副作用’”。同年在美國洛杉磯,當醫生對醫療事故保險漲價不滿而罷工示威時,全市病人死亡率下降了18%。加州大學的醫政科教授米爾?爾羅密默醫生調查市內17家醫院後所作的報告顯示:在罷工期間,每一家醫院平均減少了60%的手術。
同樣的情形發生在以色列,1973年以色列全國醫生罷工,為期長達一個月,根據耶路撒冷埋葬協會的統計指出該月的全國死亡人數下降了50%。1983年,以色列醫生再度罷工,為期長達85天,按照斯萊特等人在英國的《柳葉刀醫療刊》中的統計指出:在醫生罷工期間,以色列全國的死亡人數下降了50%。
同樣的死亡率下降發生在30年前,原因也是由於醫生罷工所致。按波美拉特博士對80年代醫生罷工與死亡率下降的調查指出:死亡率下降與醫生罷工日期的長短成正比。例如在加拿大曼尼巴濤巴省的醫生罷工兩週,死亡率下降為20%,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醫生罷工3周,死亡率下降為30%,在以色列醫生罷工85天的死亡率下降則為50%。

其實,問題的關鍵是,“過度醫療”造成了死亡率的上升。

如何理解呢,舉個例子。一個人七天不吃喝,生命就可能結束。試想一下,一個病人,哪怕是很多的重病人,恐怕只要讓他正常飲食休息,哪怕沒有治療,絕大部分也是不會七天就死亡的!

說明什麼?說明了身體其實更需要養分和能量的補充。這種人對於吃飯和休息的需要,其實是超過了人對治療的需要!

在這個意義上,有幾個醫生認真想過這個問題嗎?恐怕沒有!

醫生本能的覺得(職業訓練的結果吧),治病比吃飯重要。而上面的例子實際上在說,吃飯休息比治療更接近身體的本質。

從這個角度而言,醫生罷工和死亡率下降之間,確實存在一定的關係。

讓我們好好重新思考人體吧!


踏雪無痕5141815


如何看待“醫生一罷工,全國死亡率下降50%”之我見

黃石祥哥



討論“醫生一罷工,全國死亡率下降50%

”之前,我們首先看看這一說法的資料來源:

•1973年,以色列全國醫生大罷工,為期一個月,根據耶路撒冷埋葬協會的統計,該月的全國死亡人數下降了35%。1983年,以色列再度發生醫生大罷工,時間長達85天。當時英國的《柳葉刀醫療刊》上發表了此次罷工期間的病人死亡下降了35%。

•1976年,哥倫比亞的堡高塔市的醫生罷工52天,當地死亡率下降了35%

.•也是1976年,在美國洛杉磯,由於對醫療事故保險漲價不滿,醫生舉行大罷工。大罷工期間,全市病人的死亡率下降了18%。

•同樣的死亡率下降也發生在以下兩次醫生罷工期間。一次是加拿大曼尼巴濤省醫生罷工期間,另一次是在不列顛哥倫比亞醫生罷工期間。

•有一位名叫波美拉特醫學博士在對80年代醫生罷工與死亡率下降的調查報告中指出:死亡率下降與醫生罷工日期的長短成正比。


上述資料看,這一說法有其合理性,醫生的某些不作為,慢作為有時候會延長病人的生存時間。這裡,我沒有反對醫生積極作為的意思,更不會反對醫生的專業作為,畢竟現代社會離不開醫生,離不開醫院。可醫生的積極作為,過度的作為(醫療)有時候會適得其反。下面發生在我身邊的真實事例也許是最好的回答(當然我的表述可能是表象)。

事例一:我有一同事,也是我師兄,平時身體看上去很健康,生活方式也很健康,但在一次體檢中被發現其肺部有東西佔位,後確診為肺癌。一發現後,先手術,後化療,積極治療,請專家,求教授,嘗試各種治療方法。但是,每一次治療帶來的不是病情的好轉,而是病情的加重。從發現到積極治療,不足一年的時間裡,他最終還是離開了我們。我在此想問:如果不積極治療後果會怎樣?

事例二:我二嫂得癌症已有八個年頭了,開始也進行了化療,由於化療後,大把大把掉頭髮,身體極度虛弱,不得不停止化療。我二嫂是個性格開朗的人,當醫生宣佈她可能活不過三個月時,她果斷拒絕治療,無論家人如何勸說。三個月過去了,三年過去了,到現在八年也過去了,癌還在,人也在。在此祝願我二嫂,也祝願天下所有人健康長壽。



我的結論是:毫無疑問,患病了,尤其是重病必須去醫院看醫生,任何人都會贊同這一觀點。但是,在當下醫療條件下,不是所有的病都是醫生能治好的,不是所有的治療都是有效果的,也許是負效果的。我認為,帶病生存未嘗不是一種選擇。(文/張文祥)



黃石祥哥


乍一看,感覺這個說法本身就是矛盾的。經深入瞭解,才知道,原意是指:有統計數據表明,全球三分之一的死亡是由於不合理用藥,三分之一的死亡是醫療事故,只有三分之一是正常死亡。假如沒有醫生的不合理用藥、醫療事等醫源性死亡,那死亡率肯定會大幅下降。

這明顯是一種誤導。

我們先假設這個說法成立,那麼事情的發展應該會是這樣子的:

首先在24小時內會出現一個死亡的峰值,那些需要醫療維持生命的人,都會死亡。

而後在接下來幾周時間內,死亡率會明顯降低,醫源性死亡會顯著減少。致命疾病的發展需要時間,很多情況下沒有醫療救助並不會直接死亡。

但是,度過這個瓶頸期,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死亡率會明顯上升,致命疾病的患者因為缺少醫療而陸續死亡。

最終,死亡率絕對會保持在一個比原死亡率高的水平。

有了今天的醫學,全國人均壽命明顯增長,許多疾病得到了預防,很多的絕症患者都燃起了希望,雖然其中存在的不合理用藥、醫療事故等情況,也有部分醫院,個別醫院不遵守職業道德,但我們不能一葉障目,因噎廢食,全盤否定一切。

我們一直在嘲笑印度的巫醫盛行,非洲的偏方獨特,如果沒有了醫生,我們與他們又能有什麼區別?


靜以修身hui


根據材料中的信息和微信的解釋,我認為上面的單詞翻譯是這樣的:如果沒有醫生,沒有過度治療,不會有誤診,將極大地改善病人生存(雙標真的很害怕。如果你遵循這個邏輯,那麼,如果人們不吃不喝,他們就不會吃任何有害健康的東西,也不用擔心因為食品安全而縮短他們的壽命;如果你不出門,你就不會發生交通事故,意外死亡的概率會大大降低。如果你不去上學,你就不會接觸到錯誤的知識,犯一些愚蠢的錯誤。如果你看不到那那些傻逼公眾紅啊的內容,你可能就不會問這個問題。

這種邏輯顯然是錯誤的。想象一下,當身體的所有不適都只能忍耐,疾病依賴於病人的百度和推測,當交通事故、火災、地震災害現場沒有那群穿白色衣服的人群時,生活會是怎樣的?對醫生來說,懷疑和懷疑可能是導致死亡率上升的一個問題。非典,豬流感,還有一張照片,我認為他們應該得到最起碼的尊重和信任:

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結論是我們需要反思醫療體系的構建和病人的護理。我認為它實際上在門診中進行了化療,比如美國現在很多人都可以得到治療有一些共同點,這是西方社會不斷總結和完善的醫療系統的過程。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這是值得學習的,請不要單方面傳播這個詞。如果你繼續傳播這個問題,請注意上下文。

希望能理智看待問題。

如果你有情感困惑,遇到麻煩,或者情商低,不會追女孩,或者有其它情感問題,微信搜索(PJX366),專業情 感諮詢指導、情商思維、經營感情、兩性解惑,解決你的情感困惑,做高情商的人,不再為情所困。


用戶84590497535


不知道這個有誘導傾向數據是怎麼產生的,是經過調查還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如果沒有醫院醫生這個機構和職業,社會將會是什麼樣子?可以看到的是急救車沒人開;心肺復甦沒人做;感冒也只能自愈,或者感染更嚴重的併發症又得不到控制。說一個親身經歷的故事。

因為手術要住院,在辦理住院手術的時候看到護士妹妹的衣服背後全是溼的,並且不是一人兩人 ,開始也沒注意是怎麼回事,後來聽到樓下有急救車到的聲音,這時其中一個護士的麥呼叫了,參與急救,這個妹妹正在給準住院病人量血壓,她說了句讓後面的病人到下一個護士那裡量,一下自就跑沒影了,速度一定比讀書時候的衝剌跑還快,這時我才注意到,就算是在做例行檢查的護士拿東西也都基本是跑的狀態,也才明白她們的護士服為什麼背後都是溼的了,等到後來看醫生的時候,那個醫生連著診斷五個病人,然後安排下午手術,五臺手術,按我們正常上班時間算四個小時,完全正常地一臺手術一個小時不到,可以想象一下有多忙,到後來,我的手術只接用掉了四個小時,從下午三點左右直到晚上差不多八點,就是說這個醫生從下午開始上班到晚上八點,都一直彎腰在手術檯前。不知道這天這些護士和醫生不上班,這些病人會成什麼樣子?

社會要做的是將事實呈現而不是挖一個坑,讓不明真相的人用垃圾亂將坑填起來,不能完全肯定每一件事都符合每個當事人的利益,但是要看到每個行業中絕大多數人的付出和努力對社會的價值。當時出院的時候在離開的時候對給我辦理出院手術的醫生和護士鞠了個躬,所有在場的醫生和護士都拍手相送說:不要說再見 !每個病人都像你這樣我們每天都會這麼開心。

致每天辛勤工作在各個崗位的每一個陌生人 ,因為有你,社會才如此的和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