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重磅欄目連續3天聚焦一個話題:用人

人民日报重磅栏目连续3天聚焦一个话题:用人

點擊上方“人民網冀時”可以訂閱哦!

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這是我們在選人用人上堅持的導向。何為能者、何為庸者,又該淘汰哪些劣者?這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複雜。

近日的《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欄目的連續3篇文章聚焦這一問題。文章中將這一問題比作文物鑑定,把假物看真或許難以避免,但若把真物看假就不可原諒了。因為在這背後,除了眼力不濟外,往往還隱藏著主觀故意甚或利益輸送。

文章強調,用好一個幹部,會激勵一群人;選錯一個幹部,則打擊一大片。營造風清氣正的用人環境,方有見賢思齊、群賢畢至。

今天小編就推薦這三篇文章《得人之道,惟存公心》《“該用誰”與“誰該用”》和《公正用人,公在風氣》,供大家學習。

人民日报重磅栏目连续3天聚焦一个话题:用人

得人之道,惟存公心

作者/馬祖雲

人民日报重磅栏目连续3天聚焦一个话题:用人

公正用人,公在公心,公心歸根到底是對黨、對人民、對幹部的責任心,堅持原則、實事求是、敢於負責、公正無私,公平對待和使用幹部。”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提出的這一重要論斷,發人思考。歷史表明:為政之要,惟在得人;得人之道,惟存公心。能否正確識人、用人、待人,關鍵就看是否有“公心”。

識人要以公心聽公論。“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個幹部的德才和政績“刻度”,取決於人民群眾的認可度;是不是好乾部,群眾心中最有數。“我們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為黨和人民做事用的”。對幹部的做事之心、行事之風、成事之效,老百姓自有公論。故而,考察和識別幹部必須走黨的群眾路線,堅持把組織的“慧眼”和群眾的“亮眼”結合起來,用事實說話、靠實績評價,注重群言群議。惟其如此,才能存知人公心、去門戶之見,察群眾公論、得識人共識。

用人當以公心求公平。對黨和人民的事業擔當、對幹部的成長進步負責,關鍵在公平取人、公正用人。堅持標準是公平之基,“信念堅定、為民服務、勤政務實、敢於擔當、清正廉潔”就是用人標準。以一個標準立杆,拿一把尺子衡量,對人端平一碗水,才能守正糾偏、贏得公信。突出作為是公平之重。改革發展貴在勇於擔當、難在開拓作為,只有把“有為有位、無為讓位、假為退位”作為用人的重要導向,才能激發幹部敢扛事、願做事、能成事的正能量。秉持黨性是公平之要。“大明無偏照,至公無私親”,不徇私情、不謀私利、不結私黨,公平選任幹部,更有助於營造海晏河清的政治生態。

待人須以公心講公道。重視人才、愛護人才,至關重要的是如何對待人才。各級幹部在幹事創業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挑戰。攻堅克難中,必然有成功與失敗、正確與失誤、經驗與教訓。公道對待幹部,必須堅持原則、實事求是、區別情況、因人論處。對於敢於擔當而善作為的,應當獎賞重用;屬於違規違紀而亂作為的,應當嚴肅問責;因為研判有失而誤作為的,應當容人改過;由於能力不足而無所作為的,應當調整崗位。一些世界500強企業在招聘人才時,不是唯常勝論英雄,對於曾經“失蹄”的“千里馬”也很重視,因為他們往往會比順風順水者更有發展後勁。健全完善關於用人的配套制度和機制,就能激活鼓勵幹事、支持擔當、獎優罰劣、愛護幹部的“一池春水”。

近年來,一大批“拓荒型”“獅子型”“攻堅型”幹部脫穎而出,推動改革航船破浪前行。展望未來,我們以公心“育才造士”,必將為築夢圓夢注入強大力量。

“該用誰”與“誰該用”

作者/劉根生

人民日报重磅栏目连续3天聚焦一个话题:用人

有位地方幹部感慨:“該用誰”與“誰該用”,雖都有個“該”字,但因出發點、落腳點不同,導向與結果也存在差異。“該用誰”是因事用人,幹事之人受青睞;“誰該用”往往因人謀事,能不能幹事常被忽略。古往今來,用幹事人才能成大事,是為至理。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公正用人,公在事業,要從黨和人民事業出發選幹部、用幹部,堅持事業為上、依事擇人、人崗相適。

”這一明確要求,指明瞭用人以公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這就是事業。事業至上、排除私心雜念,選人用人就會從“該用誰”的角度出發。

文物鑑定中容易出現兩種錯誤,一種是把真物看假,一種是把假物看真。隨著作偽手法不斷翻新、越來越有科技含量,把假物看真或許難以避免,但若把真物看假就不可原諒了。因為在這背後,除了眼力不濟外,往往還隱藏著主觀故意甚或利益輸送。選人用人亦是如此,把假當真是錯誤,見真不用也是錯誤。幹部選任,考驗識人的眼力,更考驗對事業的忠誠。“公則無不明”。心中裝著事業,始終忠誠於事業,才不會輕易與能幹事之人“擦肩而過”。

因事用人、用幹事之人,不僅意味著“事業留人”,更意味著善於為人才創造好的條件。一位地方領導幹部說,人才政策要多些“量身定製”。頂尖人才“擇木而棲”不是去求誰重用,而是要去成就事業。如果只畫了一個餅,把人才引進來不管不問,不去為人才創造適宜生存發展的環境條件,人才即使進得來也留不住,遑論幹得好?在相當意義上說,人才有了適合自身發展的土壤,才會更好為事業貢獻智慧和才華。

因事用人、用幹事之人,不僅意味著用好“共識性”人才,還意味著用好個性化人才。曾經,梁漱溟報考北京大學落榜,卻被蔡元培聘任為北大教授,因為一篇《究元決疑論》盡顯其理論功底;數學家華羅庚本是店員,因論文被數學泰斗熊慶來看中進了清華。由於不符合各類常規標準,“華羅庚們”往往難以進入選拔視野。善於發現使用“非共識性”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才能真正踐行“事業為上、依事擇人、人崗相適”。

因事用人、用幹事之人,不僅意味著“因崗擇人”,還意味著養人育人。一位企業家談人才戰略時說:不僅要擁抱成功人才,也要擁抱“失敗人才”。其實,“失敗人才”並非敗事者,而是懷揣抱負和才華的尚未成功者。“用人如器”,器當打磨,人也須在事上磨。心繫事業,擁抱“失敗人才”,讓他們在事上練,英雄終將有用武之地。

“國家存亡之本,治亂之機,在於明選而已矣”。始終站穩為公的立場,一切從事業發展著眼,那麼就不難明辨“該用誰”與“誰該用”,讓“因事用人”蔚然成風。

公正用人,公在風氣

作者/黃福特

人民日报重磅栏目连续3天聚焦一个话题:用人

用好一個幹部,會激勵一群人;選錯一個幹部,則打擊一大片。營造風清氣正的用人環境,方有見賢思齊、群賢畢至。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公正用人,公在風氣,要採取有效措施,遏制住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做到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把政治生態搞清明。

”這一重要論斷啟示我們,“用人以公”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在於風氣,選賢任能的一個重要方面也體現於風氣。堅持公正用人,滌盪任人唯親、排斥異己、封官許願、說情干預、跑官要官等不良風氣,讓用人之風清朗起來,是做好乾部選任工作的必然要求。

用人風氣,關乎幹部士氣。一名基層幹部曾發問,“為官不為”的癥結在哪裡?在他看來,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個別地方和部門選人用人存在著不正之風,“有為”不一定“有位”。當幹部群眾看到,個別只有唱功沒有做功的幹部升得快,那些踏實肯幹、實績突出的幹部則靠邊站,不免讓想幹事、能幹事、敢幹事的人消減了動力與熱情。從某種意義上講,淨化選人用人風氣,比優化具體的工作環境更重要。風氣不正,則人心不穩;風氣清正,則人心舒暢。如此,那股子幹事創業的勁頭也會像活水一樣流動起來,慢慢匯成一潭清泉。

選任幹部,歷來能反映政治生態。幹部問題是全局性問題,也是政治生態的源頭性問題。公正用人,選好乾部,有利於正風肅紀,助推政治生態不斷淨化。觀察中央紀委國家監委通報的一些貪腐案件,近年來,“一髒髒一窩”的現象並不鮮見。在有的典型案例中,往往一人得勢,便打起同鄉牌、同學牌,最終帶歪了一批人。這些反面教材警示我們,公正用人、把好乾部選任的關口,才能讓更多好乾部脫穎而出、站穩崗位,給政治生態裝上“新風系統”。

好乾部是選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好風氣是帶出來的,也是抓出來的。營建良好用人風氣,防止並克服不正之風,根本靠制度,關鍵在監督。從根本上說,完善制度體系、增強制度剛性,才能使幹部成長更為穩健、公正風氣更加長久。選人用人既應賞罰分明,也當嚴管厚愛。黨的十八大以來,一些被處理的領導幹部反思時,都由衷地感謝黨在關鍵時間挽救了自己,把自己攔在了懸崖邊上。建立健全乾部能上能下的機制,改革創新幹部管理的制度,“善則賞之、過則匡之、患則救之、失則革之”,把苦幹實幹的幹部選出來、把懶政怠政的幹部換下去,就能強化正向激勵,鞏固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良好局面。

“清則心境高雅,清則正氣充盈,清則百毒不侵,清則萬眾歸心”。擦亮識才的眼光、壘築用才的基石、夯實愛才的制度,掃除選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風,讓政治生態更清明,我們定能增添“功以才成,業由才廣”的新註腳,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