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豹: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實踐與思考

編者按:作者李小豹,現任江西省萍鄉市委書記,自2013年起開始在江西萍鄉市委擔任工作,一直致力於解決萍鄉市的城市轉型發展問題。在12月12日—13日即將召開的全國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發展暨採煤淪陷區綜合治理經驗交流現場會前夕,李小豹撰寫的《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實踐與思考 》於本網發佈。李小豹認為,要擺脫“資源詛咒”的陰影,就是要立足原有優勢,開發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充分利用金融、財政、產業等政策資金的支持,綜合發展經濟、文化、社會事業,才能真正實現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轉型升級。

李小豹: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實踐與思考

資源型城市隨著資源的枯竭,日益走向衰落,這是工業化進程中的普遍現象,資源型城市如何從衰落中重新振興,或者避免走向衰落,是一個世界性難題,在我國由高速增長轉變為高質量增長的動能轉換期,一些長期以來依靠資源開採為支柱產業的城市,正遭遇最嚴峻的衰退週期。世界上許多國家包括我國都有諸多實踐,但是迄今為止,資源型城市真正從衰落重新振興的屈指可數,資源型城市轉型成功的更是少之又少。

世界各國資源型城市轉型與升級的模式各不相同,其效果也不同。在國外,轉型與升級較為成功的有以高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的法國洛林模式、以大項目引進帶動產業調整的英國威爾士模式、以人力資源開發促進資源型產業轉型的德國魯爾模式、以自身優勢發展高新產業區的日本九州模式、以產業鏈延伸和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實現城市綜合發展的美國休斯敦模式。依靠這些成功的轉型模式,上述這些地區的經濟得到了持續性的發展。當然,國外也有像日本夕張、前蘇聯的巴庫等失敗的轉型案例。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今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資源枯竭型城市撫順時再次強調“資源枯竭型城市如何發展轉型是一個大課題,要認真研究”。充分體現了習近平總書記和黨中央對資源型城市的關懷,我國資源型城市如何轉型升級,擺脫“資源詛咒”的陰影,就是要立足原有優勢,開發培育新經濟增長點,充分利用金融、財政、產業等政策資金的支持,綜合發展經濟、文化、社會事業,才能真正實現適應新時代發展的轉型升級。

一、我國資源型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及現狀

資源型城市的興起與當地充裕的礦產資源與森林資源密不可分,並且其產業主要是資源開採與加工。我國的資源型城市佔全國城市總量的20%。在城市發展早期,這些資源型城市發展迅速,然而,隨著資源開採殆盡,這些城市也隨之衰落。在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資源型城市必須轉型升級,改變原有單一產業格局和粗放式增長方式,才能走上生態文明發展之路。

(一)資源型城市發展的歷史進程

城市形成和發展的過程,其實質是對該地區生產要素資源的集聚、整合、優化、調整及運用。資源型開採及加工工業的興起與發展是資源型城市出現並興起的基礎。所以,資源型城市是由資源開發基地進一步發展而來的。根據資源在城市發展沿革中的影響,我們將資源城市劃分為有依託資源和無依託資源型城市。這兩種分類方法也就是自然和人為兩種過程。

(二)資源型城市發展的現狀

根據產業生長週期理論,資源型城市在經歷了形成期、擴展期、開發期、成熟期後,一般就會陷入衰退。我國262資源型城市中,目前已經有67個列為衰退型城市,集中表現為資源瀕臨枯竭、主導產業衰退、第三產業發展滯後、城市服務功能落後。

我國資源型城市大都是因為礦產資源的開採而興起的,是依靠礦區相關建設發展起來的。主導經濟就是礦產資源開採加工。由於資源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和耗竭性,從資源型城市的特徵可以得出,若單純依靠資源支撐不發展,不僅不是可持續的,而且會加劇城市的衰落,因此,資源型城市必須在轉型升級中尋找新的出路。

二、我國資源型城市存在的共性問題

(一)過度依賴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是資源型城市興起並發展的自然物質基礎,所以,資源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往往存在過度依賴自然資源的問題,再加上資源的不可再生性和漸趨枯竭的無法逆轉性,導致資源型城市發展面臨嚴峻的“資源瓶頸”。如萍鄉這座“江南煤城”到2007年時,煤炭剩餘可採儲量僅為1.12億噸。佔累計探明可採儲量的14%,所以,資源型城市對資源的過度依賴在整個城市發展中後期將嚴重製約城市的發展。

(二)產業結構不合理

從眾多資源型城市的發展過程可以發現,我國的資源型資源型城市結構失衡主要是因為過度依賴單一的資源開採工業、片面發展主導資源類產業、使資源經濟佔據整個城市經濟發展的絕大部分比例。一、二、三次產業結構極不合理,同時存在明顯的二元城鄉結構問題,城鄉發展不平衡,之間的矛盾差距過大,還導致了相應的社會問題;另外所有制結構方面也有不合理之處,由於資源的依賴性和單一型導致了國家的壟斷經營,使國有經濟力過強。所以,不合理、不平衡的產業結構導致整體發展層次水平低,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對經濟的後續支撐能力極低,可持續發展困難重重。

(三)制度、體制方面的制約

首先是條塊分割的計劃管理體制。以煤炭開採工業為例,長久以來國家重點煤礦均是中央、省直屬管理,其發展都是由國家的工業規劃部來規定,地方無權參與決策。其次,相對集中的“統一”發展策略導致了“市場疲軟”。由於我國行政機構的集中化管理,對於城市的發展佈局採取類似的發展策略,比如資源型城市,就是著重發展其資源依賴型採掘加工工業,所以導致雷同的發展策略。再次,產權劃分的不合理,使國有企業發展缺乏活力。

(四)社會保障以及就業、失業問題顯著

由於資源型城市的產業結構主要以第二產業為主,而第二產業的就業人員需要相應的技術工藝,然而很多人無法達到崗位要求,同時由於當地第三產業發展滯後,無法解決相應規模的就業問題,所以導致資源型城市失業問題嚴峻。再加上城鄉二元結構明顯,人力資源得不到有效的填充和更新,國家對資源型城市的教育支持、投入的資金支持力度也比較小,所以整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科、教、文、衛業欠發展。加之目前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這更加劇了人們的心理壓力,內需嚴重匱乏,反之壓制了需求對於經濟的拉動力,是城市發展後勁缺乏,一系列城市問題顯著。

(五)資源開發利用與城市建設的不協調

由於資源型城市開發資源的過程通常呈現明顯的階段性。一般而言,在資源開發的前期,各方面條件不允許,所以城市建設主要為生產產業服務,相應的城市形態也比較模糊;資源開發的中期可以說是資源型城市發展最為快速的時期,也為城市建設提供發展機遇,所以在此階段,城市功能逐漸完善,但是初期形成的分散式城市佈局的一些問題也自此開始顯露。在資源開發末期,資源的開採與城市建設之間的矛盾愈演愈烈,導致由於資源的短缺而帶來經濟衰退,再加上城市建設的資金支持缺乏,城市相關產業發展滯後,整個城市發展缺乏活力,同時資源的開採還會導致許多生態環境問題,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資源開發利用以及城市建設的矛盾。再者,由於資源型城市的資源分佈的不均衡、不集中性,容易使城市佈局形成“點、線、面分離擴散”的態勢,使城市的生產功能和管理、服務功能嚴重分離,城市建設資金流分離極為嚴重。

(六)生態環境的破壞問題

資源型城市在大力發展主導資源產業的同時,也造成了許多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問題。由於大規模開採礦產資源,導致了地表塌陷、地下水位抬升、海水入侵、城市陷落等問題。煤炭等礦產資源的開發還導致了對土地資源和城市生態環境的破壞,同時汙染問題也給人類的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再加上地表層破壞導致林地、草地沙化、鹼化,使植被收到很大損失,更加劇了環境破壞和汙染。生態環境的破壞問題是制約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也與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背道而馳。

三、萍鄉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經驗模式

針對大多數資源型城市的特點以及問題的共性,下面就以萍鄉市為例,從產業經濟學、人口環境經濟學等角度總結出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的模式,一般來說,這三種模式都是兼容的,可以綜合採用,從而為資源型城市的轉型提供新的發展契機。

(一)產業延伸與更新的“產業複合”模式

萍鄉在轉型升級過程中充分運用產業延伸與產業更新相結合的複合模式,大力發展接替型產業,即連接性和替代型產業,連接型產業也就是在原來的產業格局下,在原有產業發展的基礎上繼續發展並延伸相關的產業工業、拓寬其產業鏈,大力開發原有資源型產品的新興產品,並廣泛利用新技術進行深加工和精處理,為其原有主導產業的永續發展開闢出一條新路子。而替代型產業就是與原有的主導產業不同,重新開闢新的經濟增長點,極力發展新興產業以及現代服務業。這樣的轉型,需要因地制宜,結合地區獨有的區位、物理、空間優勢,開闢有當地特色的轉型之路,從而避免轉型的雷同。

接替型產業的發展具有良好的經濟、社會、生態意義:除了可以拓寬就業渠道,解決就業問題,還能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同時可以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在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同時也增加了經濟效益。如萍鄉自實施轉型戰略以來,萍鄉“因為煤、不唯煤、延伸煤、跨越煤”,充分結合產業發展實際,提出了重點打造冶金、機械電子、煤炭及煤炭綜合利用、能源及新能源、非金屬礦物製品及新材料、花炮、生物醫藥、現代服務業、生態文化旅遊和現代農業等十大接續替代產業,努力優化產業結構,構築起多元產業支撐體系,促進產業層次全面提升。到2017年萍鄉三次產業結構比由轉型初2007年的9.1:61.1:29.8優化為5.4:50.3:44.3;萍鄉市規模以上煤炭工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已由2007年的6.84%下降到0.46%,僅佔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的1.4%。第三產業比重為44.3%,相比2007年提高了14.5%,服務業比重大幅提高,經濟的活力和後勁明顯增強。

(二)“多位一體”的多元經濟發展模式

資源型城市轉型除通過發展接替型產業來改善原有的產業結構,還應當升級原有的粗放式經濟發展方式,採取低耗、高效的生產方式來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從而提高經濟效益。因此,選取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服務經濟四位一體的經濟發展模式可兼顧經濟效益、生態效益以及社會效益。

循環經濟:萍鄉在轉型升級發展過程中,通過發展循環經濟生產方法的相應配套措施,比如使資源性產品價格市場化;通過公開招標來下放資源開發企業項目,實行深度加工開採,活躍民間資金的流動;對實行節能環保項目的企業減少甚至減免所得稅;加大財政資金對對節能減排項目的投資。推進礦產資源的高效綜合開發利用以及對工農業廢棄的物綜合再利用,使垃圾成為新型動力資源,將循環技術貫穿在新產業鏈的發展中。同時,加強執法監察部門的監督整治。萍鄉以2008年被確定為國家第二批循環經濟示範試點城市為契機,全面推進企業節能減排技術改造和園區循環化改造,“十二五”末工業廢水排放量較2011年下降36%,廢氣排放量下降10%,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量下降42%,工業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達到97.69%;“十二五”期間工業萬元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46.56%.目前萍鄉基本形成了社會大循環、園區中循環、企業小循環的循環經濟發展局,為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探索了些有效的經驗和做法。

低碳經濟:萍鄉在發展低碳經濟的過程中,注重協調好技術、制度、產業轉型、新能源開發和滿足消費需求轉變的關係。注重開發節能環保低碳產業,將本地原有的基礎性資源進行低碳技術產業化,通過引進低碳技術,比如開展節能減排以及產業整合規劃等技術,發展產業鏈內的服務業而進行的低碳產業化。在財政支持上,建立節能減排專項基金和科技支持專項基金。目前萍鄉市節能環保產業主要集中在垃圾滲濾液處理、土壤修復治理、太陽能光伏產業等。萍鄉節能環保產業集群經十餘年的發展初步形成了產業鏈完整、集聚程度較高,在全國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節能環保產業集群。成功列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萍鄉市大氣環保產業園創新創業政策研究及應用”、萍鄉國家環保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目前共有64家節能環保企業投產,2017年完成主營業務收入122.3億元,同比增長12.7%,完成工業增加值29.42億元,同比增長13.11%,完成利稅14.42億元,同比增長11%。

綠色經濟:萍鄉市政府堅持加大財政投入發展綠色經濟,發揮好綠色經濟對資源型城市轉型發展的作用。充分立足當地優勢資源產業,發展相關綠色旅遊產業以及生態環保產業,例如綠色旅遊業已成為當前萍鄉的一個新經濟增長點。2017年全市實現接待旅遊總人數4736.33萬人,實現旅遊總收入472.21億元,同比上年分別增長38.66%和75.04%。同時通過活躍金融市場,加大金融對產業發展的支持力度,降低綠色企業項目貸款利率,來發展綠色經濟。

服務經濟,更大程度上強調政府對於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功能作用。轉型期間,萍鄉市政府進一步對資源型城市的城市規劃進行測度,同時完善配套的措施,如投資、收入分配、科教文衛事業的專項資金、產業政策、專項信貸資金、環境保護和治理汙染等方面。在政府主導下,發揮好企業的主體作用,同時加強對人才的培訓和人力資本的開發,為提高資源集約地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提供人才支持。萍鄉在全省率先建立“三單兩制一網一評價”制度(“三單”即《萍鄉市政府部門行政權力清單》、《萍鄉市政府部門責任清單》和《萍鄉市市本級便民服務事項目錄清單》;“一網”即政府服務網,“一評價”是讓社會來監督、評議、檢驗政府的工作成效),倒逼政府進一步提高服務效率和質量。2016年,萍鄉在江西省率先出臺降低企業成本優化發展環境91條意見,措施落地一年就為企業減負20億元左右,促進了市場主體的快速增長。2017年,全市民間投資完成1081億元,同比增長7.3%,民間投資佔全部投資比重達82.4%,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6個百分點。

(三)產學研合作發展模式

在資源型城市的建設中,根據分析我們可以發現,資源型城市非常缺乏人力資本,而人才的缺失也限制了技術的研發開拓,進而導致資源型城市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技術水平低下造成資源利用效率地、汙染嚴重,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都達不到一般發展指標。所以,在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升級中,要想提高自主創新能力,進行高效、低耗的開採資源,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必須加快人力資本內流以及企業人才的培訓,所以產學研合作是其轉型的必經之路。

實現產學研合作,首先要建立人力資本支撐體系,通過完善高等院校以及研究院的人才培養體制,才能培養出具有創新能力的新型複合型人才。除了加強對人才的理論知識教育,更要注重對其的實踐能力的培養。其次,要建立企業技術支撐體系,通過加大對企業開發研究新技術的資金支持力度,鼓勵中小企業對相關方面的研究;同時注重與國際合作,在吸引外資、外來技術的同時,注意與當地資源條件的有效結合,通過開展中小企業與大型國企的合作競爭網絡,整合企業資源,使之轉型成更適合新技術開發利用的企業系統。再次,在實現產學研合作的同時,要發揮好政府部分的引領導向功能。萍鄉轉型以來,通過產學研合作,連續4屆8年獲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2013年被科技部列為“科技創新試點城市”。並與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14所高等院校和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目前全市共有52家規模以上高新技術企業。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工業增加值的比重上升為40.5%,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3.4%,分別比2007年提高了33.3%、16.0%;併成功獲批萍鄉國家工業陶瓷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萍鄉國家環保材料及裝備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江西萍鄉國家科技農業示範園;國家級火炬萍鄉粉末冶金特色產業基地。

資源型城市的發展問題對於一國的綜合實力發展具有重要意義,當今國際競爭的重要表現之一就是城市競爭,而資源型城市在城市群中佔據重要地位,所以研究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升級問題至關重要,否則,將會有一大批城市隨著資源開採殆盡而枯竭。希望萍鄉的探索能為資源型城市的轉型升級提供些許借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