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僧傳——百丈禪師

神僧傳——百丈禪師

在中國古代,因為貧困而出家的僧人不在少數。由於天災人禍,使得大批農民生活在貧困之中。為了求生存,一部分農民只得將子女送入佛門。唐代的高僧懷海禪師就是如此。

懷海出身於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一出生就飽嘗生活的艱辛,過著衣不遮體、食不果腹的生活。不到三歲,母親因病無錢醫治而離開了人間,父親只好帶著他風裡來雨裡去,耕種幾畝薄地以維持生計。

懷海在苦難中漸漸的長大了,他除了幫父親幹活外,還經常一個人到附近的寺院遊玩,耳濡目染,逐漸產生了對佛的敬意。

神僧傳——百丈禪師

懷海14歲那年,家鄉大旱,莊家顆粒無收。懷海已經有好幾天沒吃飯了,他來到寺院,哭著跪拜佛像,祈求佛祖保佑。餓得頭昏眼花的懷海似乎看見一位和藹可親的長著在向他招手,不一會兒,就飄然不見了。懷海回到家中,把自己看到的情況告訴了父親。父親說:“這是佛祖在召喚你,佛門慈悲為懷,普度眾生,吾兒有救了。”說完拉上懷海直奔寺院,請求方丈收下懷海。方丈看懷海餓得皮包骨,憐憫之心油然而生,自然也就同意了。懷海就這樣成了佛門的小和尚。

唐代宗大曆初年(766年),聽說馬祖道一在南康(在今江西贛縣境內)龔公山傳法,便馬上前去拜馬祖為師,傾心依附,並充當馬祖的侍者,深得馬祖的器重。與西堂智藏、南泉普願同入祖室,各有擅長,時稱馬祖門下三大士。

神僧傳——百丈禪師

唐代宗大曆年間(766-779),奉新人甘貞在洪州新吳(江西奉新)大雄山(俗稱百丈山)建庵。聽說入住小雄山普化院的懷海禪法精深,於是"請施家山,願為鄉導,菴廬環繞",將懷海迎入所建庵中,並將庵改名"百丈寺"。懷海得道後,制定了《百丈清規》,將禪法運用於勞動實踐中,開創“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一代禪風,在中國禪宗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有一段很著名的語句:“靈光獨耀,”迥脫根塵,體露真常,不拘文字;心性無染,本自圓成,但離妄緣,即如如佛。”他的修心法門,就是根據這個意思。寄禪出家後,精誠修行,勤研佛典,旁及詩文,成為中國近代著名高僧。

神僧傳——百丈禪師

懷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高僧,與他少年時的平困經歷是分不開的。俗話說:“有錢難買少年窮。”少年時飽嘗貧窮和飢寒,經受磨難和委屈,懂得生活的艱難,養成吃苦耐勞的精神,成年後就能在紛紜複雜的世界中把握自己,以強者的獨立人格迎生活的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