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與蕪湖:祖籍地廟崗鄉大吳村之行

應強子和叔叔嬸嬸的之約,我們一起去了我們的吳氏祖籍地——巢湖市廟崗鄉大吳村。


巢湖與蕪湖:祖籍地廟崗鄉大吳村之行



此次之行,一般口語是回老家看看。老家和故鄉的意思大致相同,就是指自己祖上居住的地方或指自己出生長期居位過。而祖籍是指一個家族群認定的某一時期的某一祖先的出生地。斷壁殘垣靜立在微風細中,時光彷彿停留在那斑駁的牆上。感受著它的往日氣息,昑聽它每一絲光每一道影裡暗藏的老故事。彷彿回到四百多年前的時光。一棟老屋見證一個家族的興衰,也記錄了大吳村當年的興盛。在僻遠之中守望鄉村的過往和未來,彷彿時間隨之凝結,卻讓世俗為之驚歎。


巢湖與蕪湖:祖籍地廟崗鄉大吳村之行



車子駛入巢湖市郊,地名簡單易記。大抵取於群聚同一姓的字名,今有李,王,吳,魯,楊,花,蘇,柳等。後面加上莊,村,集就是一個完成的村莊地名,如大李村,大吳村,魯集,楊崗。我外公的故鄉是楊崗,(這裡有必要交待一下,我的外公姓王,王在全國都是排前的大姓,在巢湖市郊姓王的也很多,但你就是找不到王村,王集。原因是自宋代楊家將被潘仁美誣陷後,楊姓後代改姓王的居多。外公的故鄉楊崗,在楊崗王姓楊姓各佔半,楊王是一家,古代楊王不通婚,熟悉蕪湖的人知道灣裡火車站旁邊也有一個楊王村。)我祖母的故鄉是魯集,都和大吳村相距不遠。當然它不是村莊的符號,更是承載了生存繁衍,悲歡離合和濃濃鄉愁的一方故土故水。張揚著起伏不平的丘陵地帶的粗擴豪情和倔強的品格。


巢湖與蕪湖:祖籍地廟崗鄉大吳村之行



我們一行來到大吳村,找到了當年第一代大吳村的首位落戶主,從江西遷徒到巢湖後挖掘的第一口古井,據和我同輩九十高齡的老人介紹,此井己有五百多年的歷史。井沿上被前輩人提水時用繩索勒下的深深槽痕,印證了:丫頭不嫁大吳村,田又遠,井又深,丟了稻把子割草根。


巢湖與蕪湖:祖籍地廟崗鄉大吳村之行



老祖從江西為什麼遷徙到巢湖的原因無從考察。古代人遷徙有躲闢戰亂,瘟疫,封地,政府強制性遷移,等等一系列複雜的情況,但他老人家選擇大吳村這塊土地定居下來,關健是這口大的自然形成的水塘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丘陵地帶主要是缺水,農耕時代靠天收。年景好風調雨順,災年是困難重重。我曾祖父為什麼從|巢湖遷徏到黃池,還是水的原因。因為家族經過四百年的發展和繁衍,大塘的有限水資源和固定的土地解決不了人口發展的需要。


巢湖與蕪湖:祖籍地廟崗鄉大吳村之行



一百多年前,曾祖父帶著自己的妻兒老少再一次遷徏到了魚米之鄉的江南,初到黃池無田無地,謀生的手段是開織布坊,在一種完全是由木料打造的機器上靠手拉腳踩獲得生存。他們是在什麼季節來到黃池我也無法考證,據我分析認為應該是春末夏初的水陽江汛期,織布有一道很重要的工序是漿紗,漿紗需要優質的水。水陽江的江水汛期時,一條江水經渭分明,河北面混濁,河南面清沏。所以黃池河南是首選地,擇水而居是先民遷徙到一個新的地方最基本的環境需求。


巢湖與蕪湖:祖籍地廟崗鄉大吳村之行



現在的大吳村基本上都是老人和小孩居住,青壯年全部在外地打工發展,手上有些錢就在巢湖市、蕪湖市、合肥市及周邊發達城市買房置業。實現了人類史上的最大一次自主革命的遷徏,有所不同,這次全國性的大規模的遷移和歷史上的不同。在此我從內心深深地跪拜我的曾祖父,感謝他老人家百年前的超前意識,使他的兒孫後輩們提前進入城市。宗祠旁的小學,高高的馬頭牆,幾百年銀杏樹,見證了,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


巢湖與蕪湖:祖籍地廟崗鄉大吳村之行



後記。這篇文章結束以後,我翻閱和查找大量資料,得知先祖五百年前從江西一個叫白果樹的地方遷徙到巢湖湖畔的。元末明初,江淮大地鬧起了紅巾軍農民起義,政府派兵鎮壓,互相殘殺,造成了人口空前緊張。土地空閒,無人耕種,戰亂平息後,朝廷實行召墾升科的政策,允許移民插標為田,立界為山,據室為家(凡無主田山,房屋,移民均可自行劃分)強制從人口稠密的江西移民到江淮。當時移民是不願意背鄉離井,離開自己生活的地方,官兵就將移民用繩索系在一起,排成一個長隊,便於管制。以至於大小便時要解開繩子,幾百年後上廁所還叫解手。


巢湖與蕪湖:祖籍地廟崗鄉大吳村之行



鄱陽湖畔的瓦屑壩是先祖離開江西的最後一站,江西的全省各姓移民被政府聚集在瓦屑壩,然後分期的坐船去安徽各地。歷史記下這不朽的一頁。傳承家族,發揚光大,多少輩人的努力。換取今天的幸福生活。不忘初心,放得始終。

於蕪湖

最憶是巢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