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落脚王朝佐屯」|我的家在东北(二十九)


我的母亲「落脚王朝佐屯」|我的家在东北(二十九)

作者 | 王志华 图片 | © 网络

那年那月那日头,那山那水那河流。自传体家史小说,再现家族历史,尊重史实,尊重历史人物,谨以此文纪念我的父亲母亲。by 王志华

01. 心 酸

那天父亲正在邻村出劳筋扛活。他领着几个长工在打谷场扬场。用木锹将打下的粮食扬到一人多高的空中,借助风力,把杂质清理掉,然后再装袋入库。

这是祖祖辈辈传承下来的最原始的清粮方法,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生产队有了清粮机,这种方法才停止使用。

接到口信,爹连跑带颠的匆忙赶回家。进了门,她见我娘咬着嘴唇含着眼泪,抽抽搭搭正给大娘点烟呢。

爹赔着笑脸,央求嫂子能不能不分家。娘要脸面怕嗑抻,爹对这个家也难舍难分,不愿意离开从小长大的家。

大娘态度坚决:「我吿诉你哈,小七呀,你说啥都不中!处事不能突鲁反仗,树大了,没有不分枝的,鸟儿长大了,也要飞出窝,早分家是为你们好,你们能早自立!你俩麻溜的搬走, 自个去外头找房子住。」这口气唧唧歪歪, 根本就没有商量的余地。

爹无奈,只得折身返回地主家,向东家借了一辆马车。

大爷帮着兄弟装上行李,分得的口粮,小米大碴子高梁米苞米面,还有几斤白面。大娘用几个瓶瓶罐罐装上盐酱,一罐荤(猪板油熬的)油,盆里裝了几棵酸菜,大半袋子土豆,几颗大白菜、几个红萝卜绿萝卜,滴了当郎的一并放到马车上。

大娘又在院里抓了二只老母鸡,让大爷用细麻绳绑上鸡腿,搁在车上。

我的母亲「落脚王朝佐屯」|我的家在东北(二十九)

老母鸡伸着脖子「喔喔喔」叫,好像不愿离开家,又争相从马车上跳进院子里。

大爷和我爹一通忙乎,抓住了这二只鸡,大爷又用绳子把四条鸡腿拴在一起,叮嘱坐在车上的我娘拽住绳子,用手按住了,别再叫鸡跑了。

娘坐在车上,爹赶着马车出了家门。你望着我我望着你,大眼瞪小眼,去哪?哪里是落脚地?

二人凄凄惨惨,出了家门, 到了村口, 娘面对冰天雪地, 忍不住嚎啕大哭,一生很少落泪的爹,这时也低下头,不停地抹眼睛。

突然之间, 没有了栖身之地。「天地之大, 四海之广,举目无亲,未知托身之所」天寒地冻,能去哪里安身?

二只鸡伸着脖子,低一声高一声,「喔喔喔」地叫唤。老黄狗竖起了耳朵, 从院子里追了出来,恋恋不舍跟到屯外, 围着马车嗷嗷嚎叫着前堵后扑。

爹用鞭子吓唬它,一遍一遍的撵着黄狗,并回身大声吆喝:回吧,回去吧!黄狗依依不舍地站住,立起身呜呜地哭叫,流下了眼泪。

我的母亲「落脚王朝佐屯」|我的家在东北(二十九)

爹吆喝着马车,沿着崎岖不平的山路,缓缓前行。马蹄哒哒,渐渐地,身后的村庄变得模糊不清了。转过弯弯的山道,空旷的原野上, 依稀还能听见黄狗在山那边,嗷嗷的吠叫声。

这是我小时候,娘含着眼泪讲给我的,我把它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娘说,「狗通人性啊。常言道,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我天天喂它。你爹出劳筋扛大活回来,一进家门,这狗就乐呵,搖头晃脑地,一蹦多高扑你爹身上,十分亲呢」。

娘拭去泪,感慨她这一生头一次看见狗流泪。

马车载着爹娘,信马由缰,沿着大雪壳子道上的车辙印,走进了山凹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停在了村里头一户人家的门前。

这户人家大门敞开着,不高的土院墙。院里规整的马厩猪圈牛舍, 一垛摆放整齐的烧柴,院外的墙南边有一口水井。

爹吆喝住马,想停下车打水饮马。娘一道闹心吧啦坐在车板上,早就冻的透心凉,小脸铁青了。她活动着冻僵的双腿,下了车,一瘸一拐向院里走去。想讨口热水喝,暖暖身子,再打听打听这嘎哒是啥地方。

我的母亲「落脚王朝佐屯」|我的家在东北(二十九)

02.落 脚

娘怯怯地走进院子里,爹让娘顺便借个水筲或水舀子饮马。

看见陌生人进院,院里大黑狗不停地大声叫唤着,试图挣脱被拴的绳子,娘吓得又退回大门外。屋门吱嘎一声响,屋里一前一后走出一对老夫妻,老头喝退着黑狗,老太太招手叫我娘进院。

娘答应着,壮着胆,往院里进。嘈杂声,惊动了四邻,一会儿,几个邻居也陆续围了上来。

他们打听娘从哪嘎哒来的?嘎哈去?姓甚名谁?母亲红肿着双眼,嘶哑着嗓子一一回答。

娘象遇着久别的亲人,委屈地叙说着: 「我们刚结婚二三个月,就让大伯嫂给撵出来啦,还叫我们自己找房子,自立门户,这磕了吧抻的我也不敢回娘家, 我们坐着马车就走到这里啦」。

「哎呀呀! 这天嘎嘎冷,天寒地冻的,年根底要过年了,这可咋整?」

「十冬腊月,这日头(太阳)快下山了,天要黑了,你们上那嘎哒去找房子住呀!」大伙七嘴八舌替娘犯愁,并伴随着一声声叹息。

听了大伙的话,娘的眼泪又扑簌簌地流了下来。

老太太瞅着一筹莫展的小夫妻,动了恻隐之心,一拍大腿,做了决定:这么地吧,闺女呀,你要不嫌呼,就住我家,咱们都姓王,一笔写不出俩个王字,五百年前咱是一家子,你们就叫我王婶,我家外屋有一铺小炕,你们先迁就着住一冬,明年开春再想办法找房子。

王婶又大声问院外的我爹:小伙子你看中不中? 爹和娘异口同声点着头说, 中, 中(行)啊!

真是天无绝人之路,老天开眼。

山穷水复疑无路,柳喑花明又一村,终于有了着落,爹娘抽抽着(苦着)的脸上露出笑容,一起鞠躬感谢恩人。

善良热心肠的王婶招呼在场的街坊四邻,一起帮忙把行李卸下了车,并七手八脚搬进土坯草房的外屋。外屋南侧一进门口就是灶房锅台,北侧一铺小火炕,炕前也是一个锅台。里屋南北炕住着王婶一家人。

王叔帮着我爹卸下车套上的马, 给马饮了水,喂了草料。

王婶忙乎帮着生火,烧水做饭,烘热了小炕,爹娘才算安顿住下来。

我的母亲「落脚王朝佐屯」|我的家在东北(二十九)

03.过 年

我长大后问过娘,分家后那个年,你是咋过的?年过的中不中? 娘居然笑着说,中!那个年过的中!

娘还告诉我,那个年他们是和王婶王叔一家人一起过的。从大年三十到初五,王婶儿说啥都不让他们俩单独起火做饭了,和王家人一起在大屋吃喝。两家人一起包的饺子,吃的年饭,也很开心。

娘说那个年她就是有点想家,我怕你姥爷姥娘着急上火呀,他们若知道我已经分了家得往死骂我,大年初二也没敢回娘家,刚结婚就分家,多磕抻。

「王叔后来还和你爹认一家子了呢。你爹收工后或下雨阴天不能下地干活,得空闲就帮他家铡喂马的谷草。起马厩牛舍猪圈里的肥,帮他家扎条帚编筐篓编炕席,见啥活干啥活,相处的跟一家人一样。逢年过节时,王叔王婶都会炒几个菜烫一壶烧酒,邀你爹坐炕头上喝二盅」。

娘说,「王叔叫王朝佐,他老两口是最早闯关东, 来这个屯开荒种地的人家, 有房有地有车有牛马,日子过的殷实,他是左撇子,王朝佐屯就是用他名字起的」。

我长大后问过爹,当年褙劲上收留你们的王朝佐老俩口,现在住在哪? 爹摇摇头说,现在在哪不知道,解放初期他们一家子就全搬走了,土改前去了内蒙古乌兰浩特, 大兴安岭深山里煤矿谋生去了。后来,来过一封信报平安,再后来杳无音讯,天高路远,断了联系。

我今生无幸见到王老夫妇,但他家的后代人应该健在,我在这里深深的给他们鞠上一躬, 祝他们一生平安, 子孙后代幸福安康。

试想,如果没有他们的收留,爹娘会漂泊流落何方?能顺溜地安顿下来吗?

笫二年开春, 村里人帮忙,爹娘买下了一户人家下屋的二间仓房。 爹用土坯加厚了墙壁,搭上了锅台盘了火炕。从此,爹娘就在王朝佐屯住了二十多年。

解放后,五十年代初, 他们才在村西头盖了二间泥草房。我们兄妹六人都在此屯出生长大的,直到1972年, 我17岁时才离开此地,全家搬到沈阳军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定居在一师赵光兵团二团军垦(红星)农场。

我的母亲「落脚王朝佐屯」|我的家在东北(二十九)

04.王朝佐屯

王朝佐屯,当年只是十来户人家的小山村。它地处小兴安岭余脉,呼兰河北岸,南山西沟子的山梁上。村后是一马平川的黑土地,村前是蜿蜒起伏的山峦丘陵。

山间次生林穿插一片一片的农田,漫山漫岗,村东村西黑土地天地相连,一望无垠。

站在村口西沟子山岗上,极目远眺山下的呼兰河大平原,山坡上次生林莽莽苍苍。山脚下的呼兰河畔,岸柳垂杨, 大河两岸生机盎然, 草原上马群呼啸, 牛羊儿肥壮,河水清澈见底鱼儿很多。

呼兰河水哗哗的流淌,蓝蓝的天空,一朵朵白云飘荡,山河壮丽, 万千气象,一派北国风光。

我的母亲「落脚王朝佐屯」|我的家在东北(二十九)

草原上野花竞相开放,草丛里有野兔狐狸狍子灰狼,山中有成群的草蛇。一群群鸟雀儿铺天盖地,野鸡在山林中咕咕的叫,大雁在天空飞翔。

成群的野鸭子,在山下湖泊湿地中栖戏。树林里有榛子橡子,蘑菇厥菜荠菜,刺老芽黄瓜香等山珍可采摘,那年月呼兰河畔真个是鱼米之乡。

让我最痛心的是,2014年7月我和小妹回乡看望96岁舅舅,85岁老姨,昔日的鱼米之乡,河岸草原被开垦成农田, 天然生态已退化。呼兰河水流量变窄变小,多数湿地湖泊都已干枯了,甚至山间二座水库都干瘪了,水库里种上了大豆高梁。

我用录相机记录了呼兰河的景色,试图找回孩提时的记忆,可是脑子里儿时的影像,怎么也无法与现时对应,现实与我当年离开时的环境天壤之别,面目全非了,我的心情很沉重, 深深地为我的故乡环境退化悲哀。

王朝佐屯是我的出生地,是我可爱的故乡,是我一生魂牵梦绕的地方。故乡的山山水水,深深的铭刻在我的脑子里, 使我终生难忘。

「末完待续」

2017-02-05 于海口美兰


-END-
我的母亲「落脚王朝佐屯」|我的家在东北(二十九)

作者简介:王志华 ,笔名远近,齐齐哈尔市作家协会会员。曾任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知青,中国一重教师,富拉尔基公安分局民警、副所长、指导员、分局政治处宣传干事、教导员。1977年毕业于哈尔滨电机学校政文专业。在《齐齐哈尔日报》《鹤城晚报》《齐齐哈尔公安报》《原创文学》《海南文苑》等报刊发表过多篇作品。

来源 | 警官文学作品

心情 | 阅读 | 电影 | 行走

靠着恩典 | 万物生长

投稿 | [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