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寒→溼→凝→瘀→堵→瘤→癌!趕緊學兩招

大病都是由小病一步步積累而成的,你的身體到了哪一步,對照看看,早點阻止它向下一步發展!

1、“虛”的感覺是怎麼樣?

“虛”的體質是覺“累,疲勞,犯困,沒有精神”等;

體虛最大的兩個原因就是我們生活習慣不好與壓力大而引起;

虛→寒→溼→凝→瘀→堵→瘤→癌!趕緊學兩招


比如一個人生活習慣經常晚上很晚,睡覺,或者說睡眠不好,則第二天就容易疲勞;

一個人的工作與生活壓力大,經常超負荷工作,經常很煩惱,情緒不好,就容易讓身體疲勞;

而讓身體經常處於這種疲勞中,我們器官的機能就開始下降,我們體質就是這樣開始變"虛"。

2、“寒”的感覺是怎麼樣?

“寒”的體質是感覺“怕冷,怕吹空調,晚上睡覺感冷”等;

當一個體虛的人,在平時生活中不注意穿衣,晚上睡覺不注意蓋被子,經常吹空調,沖涼水澡,往往就容易讓我們體質受“寒”,特別現在女性平時穿衣少,更容易讓身體受“寒”。

3、"溼"氣的感覺怎麼樣?

當身體“寒”氣越來越重時,身體慢慢更容易進入“溼”氣,一個身體“溼”氣重的人,

就象下雨天穿了一件淋過雨的衣服,感覺身體重與不舒服。

特別注意:寒溼氣容易進入我們身體的5個主要通道是:

①肩頸部的“大椎穴”,

②前胸的"膻中穴",

③肚臍部位的“神闕穴”,

④腰部的“命門穴”,

⑤腳底的“湧泉穴”;

從“大椎穴”進入的“寒溼氣”容易引

起我們的“肩頸痠痛,肩周炎,頸

椎病,頭暈頭痛,失眠多夢;

虛→寒→溼→凝→瘀→堵→瘤→癌!趕緊學兩招

從“膻中穴”進入的“寒溼氣”容易引起我們的“乳腺腫痛,乳腺管道阻塞,小葉增生乳腺纖維瘤等症狀”;從“神闕穴”進入的“寒溼氣”容易存積在我們盆腔,特別是女性,當盆腔內的“寒溼氣”重時,就容易引起我們婦科各種疾病,比如:婦科炎症,月經不調,經血不暢,痛經,血塊,子宮肌瘤,卵巢囊腫,不孕不育症等”

從“命門穴”進入的“寒溼氣”容易引起我們腰痠背痛,腰膝痠軟,各種腎虛,性功能下降等症狀;從“湧泉穴”進入的“寒溼氣”容易往上流動,容易引起漆關節痠痛,風溼關節炎等症狀; “寒溼體質”是萬病之源,而體質"虛弱"的人,寒溼氣就更容易進入我們身體;

“寒溼體質”是萬病之源,而體質"虛弱"的人,寒溼氣就更容易進入我們身體;

所以當人體因各種原因感覺疲勞時,就可以通過排寒溼和補充陽氣及時恢復體力,不要讓身體器官在疲勞中變"虛";從而導致寒氣進入我們體內。中醫講:虛則補,寒者熱之。

4、"凝"的感覺怎麼樣?

當體內"寒溼氣"時間長了,就容易身體"凝"的現象;"凝"的意思是循環慢和代謝慢;身體容易酸,痛,身體不舒服。

5、"淤"的感覺怎麼樣?

"淤"的時間長易出現阻塞,身體易痠痛,麻木,脹痛,混身不舒服,還疏通過程中痧點全是黑,紫色的。

6、"阻塞"的感覺怎麼樣?

"阻塞"時間長了就容易生病,每個人生病不一樣。

7、"瘤"的感覺怎麼樣?

長"瘤"不可怕,怕的是惡性腫瘤,惡性腫瘤容易變異形成癌病。

8、"癌"的感覺怎麼樣?

癌是個很恐怖的事情,那就不要等了。

為避免風寒,請在日常生活中護住五大穴位,胸背腰腹足底等!

寒溼體質如何調理,相信是不少人關心的。教給大家最簡單的兩個方法,無論你的身體到了哪一步,都能有效改善並阻止身體向更壞的方向發展。

改善寒溼體質

就用這兩招

1、泡腳補氣血

虛→寒→溼→凝→瘀→堵→瘤→癌!趕緊學兩招


只有身體內血液充足,腎氣就足,就能保證血液循環的通暢,全身就會感到溫暖舒適。

寒溼在充足的血液、流動暢快的血流面前是無立足之地的。沒有了寒溼,就不會出現這疼那疼,也就不會長斑、長痘、長癬。

泡腳加點料,效果更好

生薑、陳皮、薄荷→脾胃虛→暖脾胃,祛溼邪。

白芍、益母草、當歸→手腳冰涼→活血

白芍除陰氣、祛腹痛、通順血脈;益母草去瘀生新,活血調經;當歸補血活血、調經止痛,還可以使皮膚白皙紅潤,改善手腳冰涼的問題。

乾薑→風溼骨痛、怕冷怕涼→乾薑溫中散寒、回陽通脈。

黃芪、透骨草、伸筋草、花椒→糖尿病(陰虛所致)→花椒祛溼;黃芪補氣固表;透骨草可以幫助藥物透過皮膚深入肌體,發揮藥力。(腳上有創口不可以泡腳)

2、飲食祛寒:常喝薏仁茶


虛→寒→溼→凝→瘀→堵→瘤→癌!趕緊學兩招

常吃辛辣、溫熱的食物可以祛寒祛溼,但若是體內溼氣重,這種寒溼體質的調理辦法以祛溼為主,不妨多喝薏仁茶。

具體做法

買來薏仁,炒的時候最好用受熱比較均勻的鍋,不容易胡,如果是溼的直接炒的話,會有一些粘鍋,火不要太大,並不時的翻動,讓薏仁的潮氣慢慢散盡;

等沒有水汽的時候,把火弄的非常小,頻繁的攪動,主要是防止炒胡了。慢慢的就會聞到一股米香,取一粒薏仁,用手指碾,感覺發脆,能碾碎,就炒好了。

飲用:一個茶袋可注入200毫升的水,水溫控制在80度左右。沖泡3分鐘後即可飲用。

待每次喝剩三分之一時即可蓄水,薏仁茶不要泡得太濃,避免影響胃液分泌,忌空腹喝。

如果薏仁茶是茶袋,那麼沖泡3次即可,沖泡3次營養成分已經被溶解得差不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