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三個組織起來” 宜賓實施村級集體經濟兩年攻堅行動

坚持“三个组织起来” 宜宾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两年攻坚行动

五糧液釀酒紅粱基地。(資料圖)

宜賓市始終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重要抓手,有效發揮村黨組織領導核心作用,切實把資源、人力、產品組織起來,有力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夯實基層基礎。目前,全市已組建772個村級集體經濟公司、285個村級經濟股份合作社,有集體經濟收入的村達2283個,年收入逾10萬元的村達53個。

把資源組織起來 實行市場化配置

宜賓積極順應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依託村級經濟組織對閒散或撂荒土地、支農項目資金、產業基礎設施等資源集中統一管理和使用。

土地資源定向流轉。發揮村級黨組織統領作用,引導農戶將土地流轉到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村級經濟組織,由集體經營或統一發包。全市統籌整合20個鄉鎮93個村土地資源連片建設5萬畝釀酒專用梁基地,預計可實現集體收入180萬元/年。

專項資金扶企興村。投入1億元設立黨的建設發展基金,由金融機構放大10倍後,向村集體推薦的“三農”項目扶持對象按5.22%的年利率提供200萬元/戶的低息貸款,市委組織部將年利率3.35%的高額存款利息用於貼息補助,扶持對象將同等情況下正常商業貸款的利息差額和貼息金額摺合為村集體股權,按股權比例或約定比例分紅。目前,已審核發放貸款3600萬元,預計項目涉及的22個村集體經濟年收入將達2-28萬元/村。

項目資金股權量化。將以往直接支付給農業企業、專合組織的財政支農項目資金按每股1000—3000元的標準量化為村集體和農戶的股權,按約定比例獲得保底分紅和盈利分紅。屏山縣、筠連縣等5個貧困縣整合項目資金1.2億元投入216個貧困村,由貧困戶、經營主體和村集體分別按5:4:1的股權比例取得分紅收益,推動貧困村每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2萬元/村以上。

固定資產委託管護。鼓勵縣級資產主管部門以劃撥、託管、入股等方式,將土地、林地、基礎設施等資產交由集體經濟組織持有和管護。珙縣上羅鎮、南溪區羅龍鎮等11個鄉鎮整合各類資金建設門面房、庫房、景區停車場、騎行觀光步道、小型自來水廠等配套設施,無償交付村集體收取停車費、水費和租賃費等,每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5-10萬元/村。

把人力組織起來 實行團隊化管理

素質培訓分類提能。大力實施農村幹部人才學歷提升工程,與四川理工•白酒學院、宜賓學院等高校合作,力爭用5年時間讓全市村“兩委”幹部學歷均達到大專以上,今年已將3384名農村幹部人才納入第一輪培養計劃。同時,按照“黨組織+專合社+培訓平臺”的方式,依託宜賓市職業學校、絲綢產業科技園、鄉村振興講習所等平臺,開辦工程建設、物業管理、蠶桑種植、茶葉園藝等專業技能提升班,向專合社人才開展專業技能培訓4087期,培訓22.1餘萬人次。

勞務中介牽線搭橋。村集體經濟組織及時收集市場業主用工信息和農戶意願,通過現場招聘、遠程視頻招聘等組織符合條件的農戶進入企業務工,統一與用人單位簽訂勞務輸出合同,收取市場業主一定中介服務費充實村級集體經濟。高縣慶嶺鄉、興文縣僰王山鎮等地將閒散勞動力分村分類造冊,由村集體經濟組織與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等用人單位簽訂勞務合同,按100-200元/人次標準收取服務費用,實現集體經濟收入3-15萬元/村。

組建隊伍服務增收。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組建物管公司、家政公司等經濟實體,具體承接工程建設項目、聚居點衛生保潔和居家養老等服務,收取服務費作為集體經濟收入。興文縣太安村集體資產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建築施工專業合作社,為本村閒散勞動力開展定向技術培訓並組建施工隊伍,承接50萬元以下的小型支農工程,每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15萬元。

坚持“三个组织起来” 宜宾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两年攻坚行动

翠屏電商強勢崛起,上半年網絡交易額破百億。(資料圖)

把產品組織起來 實行規模化經營

堅持農業產業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構建市場經濟條件下的產銷一體化鏈條,推動交易從零散化、非正規化到公開化、規範化、現代化轉變,實現抱團經營發展。

生鮮直銷去中間商。堅持農業生產向車間轉變、農產品營銷向超市轉變理念,採取支部+專合社+客戶、支部+生產基地+配送中心(冷鏈系統)+企業等形式,將蔬菜、水果等生鮮農產品直接配送城鎮超市、學校醫院,將中間商賺取的差價全部轉化為農戶收益和集體收入,打通市場流通“最後一公里”。全市283個村與大中型超市、機關單位簽訂特色生態農產品供銷協議,推動農民每年人均增收850元以上,村集體每年按銷售收入的1%提取集體經濟收入約1.2萬元/村。

培育品牌溢價分成。由村集體經濟組織牽頭培育茶葉、蠶桑、黃豆、檸檬等特色系列產品品牌,成功創建全國馳名商標4個、省級著名商標26個、地理標誌商標16個,產品溢價部分按比例提取作為集體經濟收入。高縣慶嶺鄉依託村集體公司註冊文武田園、三元號等“慶嶺造”商標,帶動農產品銷售增收510萬元,品牌附加值增加2000餘萬元,村集體公司提取管理服務費53萬元作為村集體經濟。

延伸業態多維增收。建立一業多態、適度規模共生模式,大力推進民宿田園綜合體建設,發展休閒觀光、農事體驗等新業態,打造一批星級農家樂、茶香樂、漁家樂,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結合。敘州區喜捷鎮新聯村、長寧縣古河鎮和樂村、幸福村等積極參與綵山、七洞溝、蜀南花海景區發展,每年按照景區門票收入的2%-10%分紅,實現集體經濟年收入5-6萬元/村。

網絡營銷拓銷售面。積極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依託村黨群服務中心建設農村電商服務站,探索“農產品+互聯網”“農產品+物流”新路子,做到線上線下齊頭並進。翠屏區雙誼鎮文光村組建農特產品展銷中心和農村電子商務產業園,為園區11戶企業和2020戶農戶搭建市場平臺,按銷售收入6%提成,每年實現集體經濟收入10萬元以上。(記者劉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