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麻雀看見孔雀負擔著它的翎尾,替它擔憂”這句話?

壤生


這句話蘊含深刻的哲理。

在麻雀眼裡,能飛,是生存的第一要素,它得找食,它得活著。在它看來,孔雀冗長的翎尾,雖然美麗,卻那麼沉,它擔憂的是孔雀不能自如地飛起來,影響吃飯問題,所以它的擔憂自有它的道理。

但它眼界還是窄了,它不知這個世界生存方式的多彩。就說我們人吧。每個人在自己的社會角色裡,各有各的活法。生活在車水馬龍燈紅酒綠的城市是一種活法,生活在邊遠山區艱苦清貧也是一種活法。你站在山下,高處的人看你渺小,你站在高處,山下的人看你也同樣渺小。“濠梁之辯”說,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歡快!所以說,不要以自己的角度,去看對方,如何把自己的生活活好,才是人真正應該認清的,這取決於我們自身對生活的理念和態度。

總之,如果麻雀知道了這些道理,它就不會擔憂了。它會平靜地說:孔雀,我不會再擔憂了,原因就是我們不一樣。


靜品詩情


孔雀的翎尾花枝招展,帶著一片片閃光的翎花,開屏的時候,像是一個巨大的羽毛扇,又像一幅五彩繽紛的屏風,實在美麗極了!

然而,麻雀卻在為孔雀負擔的翎尾擔憂,怕它承受不住這沉重的翎尾而累倒!麻雀的確是一片好心!

但是,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孔雀開屏時引來遊人的觀賞,喝彩,拍照!它是多麼驕傲和自豪哇!它一生的榮耀就在這裡,怎麼會成為負擔呢!莫說翎尾不是負擔,不影響孔雀的飛翔,即使真的有點重量需要承載,那麼比起翎尾帶給它的美麗和快樂又算得了什麼呢!君不聞人若心情好,吃飯吃得香,幹活也不累,孔雀不也如此嗎!

所以麻雀實在是多慮了!也可能是出於羨慕嫉妒吧!頗有點吃不著葡萄就說葡萄酸的意味!它倒是尾羽短小精悍,飛翔來去自由敏捷,可是在美麗的孔雀面前,又有誰能多看它一眼呢!恐怕自己都自慚形穢,無處藏身了吧!

這就如井底之蛙,擔心天上的雄鷹會摔在地上,它沒有雄鷹的膽量和本事,當然一輩子也領略不到雄鷹的境界和快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片天!


常青樹


英文版:

The sparrow is sorry for the peacock at the burden of its tail.

中文版:

麻雀看見孔雀負擔著它的翎尾,替它擔憂。

鄭振鐸的譯文加上了“看見”一詞,然而英文版裡是沒有的。這樣感覺就稍微有些不同。

還是看下英文版。

這究竟是來自於一隻麻雀對一隻孔雀的“擔憂”,還是“麻雀”這個物種對“孔雀”這個物種的擔憂呢?

從一般意義上來說,sparrow和peacock前面是定冠詞“the”,既然有"the\

信息扭曲力場


這句話出自泰戈爾的《飛鳥集》。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是我們把這個世界看錯了,反說它欺騙我們。

其實說的就是一個立場問題。世間萬物都有侷限性,每個人都有一雙眼睛,我們看待事物都習慣從自身的角度或者以慣性的思維出發,這就導致只能看到事物的表象或片面。並非事物的本質和全部。

麻雀與孔雀各自立場不同。其本身的侷限性也不一樣。正如一個弱不禁風的少年看到一箇中年壯漢負重而擔心中年人會被壓垮一樣。

舉一個延伸的例子。樹葉是綠色的,而當有一個人說樹葉是紅色的,大家都會說他看錯了。而他卻可以確定自己沒有看錯,他反而覺得其他人都錯了。其實並沒有誰對誰錯,色盲者的立場本來就與多數人不一樣。但並不能說大多數人持有相同的看法就是對的,對錯本來就是人類自己定義,當然會以多數人為標準。但事物的本質不會被任何人的意志力改變。樹葉,本是無色的。

我們看到的世界,都只是事物的投影,是感官與自身侷限性導致這樣的結果。

一箇中國女孩,國人都說她長得很美,但是在外國人的眼裡,她可能是個醜八怪,即使在同一區域同一空間。每個人的審美都會有差異,每一個公認的美女事實上都有一部分人覺得很醜。這是事實,也是立場不同,侷限性不同,看待事物角度不同所導致的結果。而人的本質並沒有美醜之分。

只有理解了立場,角度與侷限性的差異存在道理,才能更容易透過事物的表面看到其本質,生活上很多煩惱也來源於此,為什麼說要理解萬歲,當別人誇獎你時,你不會再得意忘形,當別人嘲笑你時,你也不會再暗自傷神了。

寵辱皆忘,才能寵辱不驚。


楊弘易


如何理解上面這句話的意思。麻雀為孔雀擔憂翔尾,因為孔雀展屏美麗漂亮,而麻是一般化,都看不上麻雀,無人捉拿,而孔雀展屏後很漂亮,引人注目,麻雀擔憂會孔雀會被人捉弄,就沒命了,麻雀小巧玲瓏,誰人難捉弄!💞💞💞💝💝💝💔💔💗💗💗👍👍😣😣😮😮😮😮😣😣😣


陝安漢大同鎮陳長東


麻雀看到孔雀那美麗的翎尾,特別是開屏的時候那麼美麗、迎來那麼多的觀眾、而自己那麼弱小為了展示自己欣然說到:那麼大的個子要浪費多少飼料,開屏時雖美看你怎么收掉!我多伶曨身體又小,少吃多少飼料;一樣五臟俱全。


家和萬事興541118利劍


也許是杞人憂天另一個註解。

自己沒有,理解不了別人的存在和行為,又不懂得換位思考,只能徒增煩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