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劍》軍事學院為什麼請敗軍之將常乃超做教員?

居源月穎


在經典戰爭連續劇《亮劍》中,解放戰爭勝利後,組織像李雲龍、孔捷、丁偉這樣的軍、師級幹部到南京軍事學院學習,他們是我軍抗日、解放戰爭中驍勇善戰,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國民黨反動派,特別是在解放戰爭後期一路摧枯拉朽,而請的是國民黨暫七師師長常乃超為教員,她是李雲龍的敗軍之將,引起了李雲龍等的不滿和嘲笑,這是為什麼呢?

李雲龍代表的人民解放軍取得勝利,不僅是李雲龍軍事上取得的勝利,根本原因是國民黨政府官僚體系的腐敗,失去了民心和戰鬥意志力的薄弱。淮海戰役中,國民黨總兵力80萬,而且有美系裝備的主力兵團,而人民解放軍只有60萬,雖然不再是小米加步槍的,但是可美系精銳部隊相比,仍然有著巨大的差距。可以說,淮海戰役的勝利來自於取得土地改革後的人民支持解放軍作戰,保證瞭解放軍的後勤保障,人民解放軍在人民的支持下意志力頑強,國民黨軍軍心渙散毫無戰心。即使不是李雲龍指揮,換了其他將領也會取得勝利,但並不否認李雲龍這些出身於貧苦大眾,在長征中一路鍛鍊成長的優秀草根將領。

然而,國民黨高級軍官中大多畢業於黃埔軍校,常乃超等更是畢業於外國軍校,學習了現代化的軍事理論。比如,李雲飛在畫作戰地圖時,李雲龍稱讚就是師部的參謀,都沒有楚雲飛畫的好,當然常乃超這位留洋歸來的高級將領,也擁有這些軍事素養,這些是李雲龍等中共草根將領做不到的。還有丁偉說的蘇軍經過二戰洗禮後,機械化大兵團作戰對日本關東軍的掃蕩,讓丁偉欽佩不已。畢業論文就是,思考如何應對蘇聯紅軍的戰術。這就是丁偉見過現代化機械化大兵團作戰後的感想,解放戰爭中對戰國民黨軍的戰略戰術,並不等同於可以適用於任何戰爭場景,比如抗美援朝、解放臺灣等,需要學習現代軍事理論,來提高現代軍事素養,以及現代軍隊建設,來應對未來的戰爭需要。

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師,我軍黨員帶頭、官兵平等、紀律嚴明、人民擁護、意志堅定等是我軍的優勢,國民黨軍官的現代化軍事理論,也有值得我軍學習的地方,學好之後才有利於人民解放軍現代化建設,應對未來戰爭的、實現保家衛國。


小民生活物語


《亮劍》裡國軍暫編第7師少將師長常乃超不但在電視劇裡創造了一個國民黨少將被俘後成為我軍教員的先例,也是唯一的特例。而且他在真實歷史中也的確存在著著這樣的原型。


此人名叫“王元直”,黃埔軍校六期畢業生。國軍十一師師長,淮海戰役期間,因掩護黃維撤退,十一師被我一一四師突破,最終王元直被俘。

王元直被俘後,我軍將其送往江蘇解放軍官總團學習。結業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軍區步兵學校軍事教員。之後又到南京軍事學院去任教,中間的確也被李雲龍的原型之一鍾偉奚落過。但結局尚可,1958年被評為少校。


那麼這裡我們納悶的是,為啥一個國民黨的少將能夠給我黨我軍做教員?

這裡必須提到王元直被俘後送往的“江蘇解放軍軍官總團”,這是當時的一個臨時機構,目的就是為淮海戰場以及我解放軍輸送大量適應大兵團協同作戰指戰人員。而這裡就曾經改造整編過大量的原國民黨中低層指戰人員。

王元直是個特例。他首先是黃埔畢業,“有技術”,其次他本身也是抗日英雄,曾獲得“青天白日”勳章。他是一個職業軍人。王元直在解放軍的軍校裡曾經為我解放軍培養了大量的解放軍的優秀指戰員。


其實從《亮劍》裡我們也可以看出我黨之所以能成功,因為我們黨的“兼容幷包”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李雲龍的得力干將大部分都來自黨外。張大彪原本是宋哲元麾下大刀隊的一個排長;魏和尚原本是國軍72師的;一炮幹掉坂田指揮部的柱子原本是個放牛娃;騎兵連連長孫德勝原為石友三部下等等。然而這些能人在其他人手裡幾乎被埋沒,而到了李雲龍麾下大放異彩。


淮海戰役六十萬小米加步槍,打敗了了國民黨八十萬美式裝備。不是國民黨的戰鬥能力和戰術水平有問題。很多都是抗日名將,經過血與火的洗禮。然而還是一敗塗地。原因不在戰役本身,而在於民心向背。解放軍對國軍即俘虜即改造。大量的國軍變成了解放軍。

而電視劇里老師長的原型就是劉伯承,他們意識到,淮海戰役雖然勝利了,但是我們不能坐在功勞簿上,我們必須總結經驗教訓,培養人才。而最便利可行的方式就是就地取”材”跟自己的對手學習。


炒米視角


《亮劍》裡暫七師常乃超的人設,也是條漢子。

常乃超當年在淮海戰役被俘時,本人沒覺得丟人,從自己戰場的指揮來看,並沒有什麼問題,主要是因為“

豬隊友”跑路,才被李雲龍端了餃子。被俘時,面對李雲龍的挖苦,常乃超並不認慫,反唇相譏:“鄙人不善於奔跑!”害得老李一衝動,差點沒把“常老師”給現場辦了。

反過味來的李雲龍後來還給常乃超開了小灶優待,說明咱老李還是有大胸襟的,知道己方的勝利不僅僅歸於他老李的神勇指揮,更是出於推小車的人民百姓們的強烈擁護,而對手的指揮能力和軍人作風,也不由得他不欽佩。

常乃超後來之所以去軍事學院任教,一是因為他曾有德國軍校的留學經歷,屬於學院派;另一方面他本人在抗戰中也屢建軍功,理論還是得到了現實的驗證,能爬上師長這個位置,說明他有勝任戰場指揮官的能力;可以推斷出來,常乃超之後在政治上很快向我方靠攏,做人方面也比較圓滑,沒有學黃維等人“死不悔改”。因此,在兩次國共合作之間沒有與對手發生太多積怨的常乃超後來被吸收進我方陣營符合歷史發展的脈絡趨勢。(圖片為劉帥在南京軍事學院成立典禮時致辭)

最關鍵的原因是,解放之後的部隊各級指揮員也有轉制、轉業等現象,常乃超的出身,安排讓他繼續掌兵恐怕並不合適。但是在我方內部,自己培養起來的軍事人才大多都是李雲龍這樣的“泥腿子”,鮮有在國外軍校留學經歷的背景,由此,在劉伯承創建南京軍事學院後,常乃超便得到了成為學院教職人員的機會。

當孔二愣子和丁團長在常老師課堂上聽的津津有味時,老李看著不順眼,忍不住又想出風頭,開始說起了酸話,“敗軍之將不敢言勇”,人家常老師倒是沒說什麼,劉校長狠狠擼了李雲龍一頓,讓你們這些在戰場上摸爬滾打過來的泥腿子將軍靜下心來學點真才實學,正是南京軍事學院創建的目的,是主席親自安排的任務,豈容你大老李逞強。

好在咱老李及時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到了寫畢業論文的時候,又腆著臉來到了常老師的宿舍去套交情,話說回來,不是老李非得求著常老師幫忙,打心眼裡,老李還是佩服常老師的!


歷來現實


大家可以看看那段時期的歷史,當時解放軍的部隊規模已經非常的大了,為了適應現代化戰爭的需要,自然需要指揮員學習各種知識,他們本有的知識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戰爭的需要,當時人才緊缺,既然是軍事學院肯定需要擁有高等知識的人來教那些指揮官,常乃超很明顯非常適合教導員的位置。

常乃超在淮海戰役中被俘虜,他並沒有覺得丟人,他及時的棄暗投明,他也知道自己所在的陣營是必敗的,其實在戰爭結束之後,許多對方的人才都為我軍所用,他們也是中國人,也都能看清形勢,所以他們選擇了加入我們,一起建設我們的祖國,其實在戰爭結束之前這些人就已經有棄暗投明的意思。

常乃超這個人的個人素養是很高的,首先他曾經在德國軍校留學,他系統的學過現代化戰爭的知識,並且他在軍營中的時候也是屢建奇功,常乃超可不是理論派,他也爬到了師長的位置,可以看出常乃超的能力是很強的,足以勝任一個指揮官的位置,他在被俘虜之後立即選擇了為我軍效力。

他這樣的人才自然是被吸收進了軍事學院,在當時指揮官是不缺的,我軍中培養的類似李雲龍的泥腿子不少,可是教導員卻非常的缺,常乃超這樣的人繼續掌兵明顯是不合適的,讓他們去做教員才是才盡其用。

有趣的是,常乃超在上課的時候很多人是不服的,因為他是敗軍之將,尤其是李雲龍還明裡暗裡的諷刺,他還曾大鬧課堂,最後李雲龍才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他也知道了現代化戰爭知識素養的重要性,他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的時候選擇埋頭學習,最後順利畢業,軍事素養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一般來說,我軍的俘虜政策,就是對地方低級軍官,士兵動員加入我軍,不願意的,發給路費就地遣散,但是孟良崮殲滅張靈甫74師後,74師被俘官兵全員強制留任!

打仗的輸贏有很多因數,但我軍長期靠野路子,土辦法解決問題,不利於長遠發展,不利於正規劃建設!別看我們野路子打贏國民黨,這種從實戰中大浪淘沙,選拔出軍官和合格兵員的代價太大,建國以後,也不可能還用這種方式培養,選拔軍官,所以建國後,軍校中有許多教員,就是當初的敗軍之將,這一點上,亮劍當中常乃超擔任軍校教員,還是非常符合史實的,電視當中,常乃超可是留洋德國軍校的高才生。



建國初期,老一代領袖這些方面做的還是非常有遠見,可惜後來的動亂中,又有反覆,批判正規化建設,說什麼要重撿革命傳家寶,軍隊建設受到嚴重干擾,到七九年自衛反擊戰,就暴露出來許多軍隊建設上的問題,所以重新走回建國初正規化思路,軍隊提幹必須是軍校學習過的學員,就是這一轉變,八四年第二次自衛反擊戰,軍隊素養完全就是兩支軍隊的概念,也正是從那時開始,我們真正踏實的走上了強軍之路。電視當中,常乃超是陸軍教員,這一塊還算好的,我們自己部隊出身的教員也不少,海軍、空軍教員,那個留任的原國民黨教員才叫多,幾乎全是!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我們以打籃球為例吧。比如科比當教練,會說什麼呢:

“對方不就4個球員包夾你嘛?你這麼一晃,再跳起來扣籃,不就行了,傳TM什麼球?“

如果庫裡當教練,會說什麼呢?

”籃球有什麼好打的,球一過半場就投籃,肯定就進了,突破有什麼意義?“

如果你學籃球碰到這樣的教練,你想不想拍死他?

在《亮劍》這部劇裡,李雲龍、孔捷、丁偉就是這個科比、庫裡、詹姆斯。

軍事學院存在的價值最重要的是什麼?

是提升整體學員的”軍事素養的基本面“。

比如在對付山崎大隊的時候,李雲龍的辦法很簡單:土工作業,然後短時間裡扔大量手榴彈。

這是個辦法。

但是要知道,在李雲龍這種天才出現之前,程瞎子的部隊可差點拼光了。

軍事學院要做的事情,就是為了讓類似程瞎子這樣的人,通過不斷學習新的戰法,以提高對敵方法。

如果程瞎子掌握了8~9種對抗環山攻勢的方法,還會不會帶著部隊硬上呢?

所以教員這個職位,不是打仗打的好,就能勝任的。

也不是勇敢,就可以堅持的。

還真的需要有知識,有文化的職業軍人,他們的反思比李雲龍的就深刻多了。當然,打架未必打得過。

換句話說,就算是庫裡、詹姆斯、科比這樣的人,轉行做教練,也得提高他的理論水平才行。


酒騎風


常教員能夠成為軍事理論教員,並且成為李雲龍老師,是非常正常的事。


當年,常教員意氣風發,率領全美械裝備的暫七師,準備立功沙場,卻被李雲龍順手給收拾了。注意,是順手收拾的!李雲龍根本沒有把常乃超放在眼裡。


所以很多人都低估了常乃超。實際上,常乃超確實有值得驕傲的地方。

而李雲龍也沒有想到,當年的手下敗將,居然成為了老師?敗軍之將焉敢為勝者師?


李雲龍心裡覺得好笑:你也配給老子講課?所以李雲龍大鬧課堂,氣得常教員吐了一口老血。就李雲龍那張狂勁,實在讓人無語。


但是,請注意孔捷和丁偉。他倆可是李雲龍的死黨!按道理說,李雲龍大鬧課堂,倆人應該一唱一和才對啊!詭異的是,丁偉和孔捷保持了沉默,就剩下李雲龍一個人在表演!


為什麼?因為他倆一個胸有全局、戰略意識超人,一個經歷過殘酷的朝鮮戰爭,和世界上最強大的現代化軍隊交過手。他們是深知常教員的厲害的。

李雲龍大鬧課堂的事很快被老師長知道了。一頓臭罵,李雲龍草雞了。但是,隨著學習的深入,李雲龍的理論水平快速提升,當他能夠進行深度思考時,認識到了自己的不足。此時,他才發現了常教員的牛逼之處!


常教員曾經在最高參謀機關工作過一年,還在德國留過學,單論理論,超出李雲龍太多了。李雲龍最大的優點就是臉皮厚,被老師長批評一頓之後,主動和常教員交上了朋友,虛心討教。常教員還幫李雲龍修改論文呢!

這時候,李雲龍打心眼裡是佩服常教員的,只是沒好意思說出來罷了!常教員靠真本事贏得了李雲龍這樣一個悍將的尊重。


縱觀我軍的軍隊建設和軍事院校的發展,在建國初期我們一直處於列強的虎視眈眈當中,周邊一直不太平靜。切實提高師級以上指揮員的軍事理論水平、文化水平和戰略素養,成為當務之急。

缺少的是教學力量。


而在我軍院校建設史上,確實有很多是起義、投誠的原軍事人員擔任教員的。


而象常教員這樣有過留學經歷的軍事理論人員,再讓他帶兵顯然不可能,進入軍事院校為國家軍事力量的發展效力,於國家、于軍隊、於個人,是最好的選擇。


此外,常教員這個人,確實很實在,人也不錯。尤其是情商特高!將來指不定軍銜比李雲龍還高呢!


脂肪故事




解放戰爭剛結束時,在解放軍的軍官中,普遍都是沒有什麼文化的大老粗。他們打仗靠的就是集中優勢兵力殲滅敵軍,事實上不管在戰術還是多兵種配合上,都和國民黨的軍官有很大的差距。

解放軍中畢業於黃埔軍校的人屈指可數,就連黃埔軍校,原本也是培養中低級軍官的。這些軍官的戰術素養普遍都比較差,國民黨的失敗主要是輸在政治上。

劉伯承元帥曾經在蘇聯學習過軍事,自己在國內也是講武堂畢業的。他對全球軍事理論思想比較熟悉,明白現代戰爭的發展方向。如果解放軍中的軍官不提高自己的戰術素養,就會在現代戰爭中吃虧。

於是劉伯承創建了南京軍事學院,前期的重點就是創辦了高級幹部培訓班。就是要把李雲龍這樣的泥腿子高級軍官培養成有現代軍事意識的軍事將領,讓他們適應現代戰爭的需要。



常乃超曾經在德國留學,學過軍事。二戰中德國軍隊的戰鬥力世界一流,基本上打敗天下無敵手,最後也只是在美蘇兩大強國的夾擊下才宣告失敗。由此可見德國軍事培訓和實戰能力在全世界都是數一數二的。

蔣介石派往歐洲留學學習軍事的都是國民黨軍隊中團以上的幹部,並且大部分都是黃埔軍校畢業的優秀軍官,在通過層層考試考核後選拔出來的。

常乃超能夠到德國去留學,說明他也是非常優秀的一個軍事將領。他曾經在國民黨作戰廳工作過兩年多,有不少戰略戰術規劃都出自他的手。

用常乃超自己的話說就是,當時制定的戰略戰術,就算是放在現在來看,也是非常優秀的。借用別人的話說,制定戰術的都是天才,但執行戰術的都是蠢才,所以才導致了國民黨軍隊的失敗。



劉伯承在解放軍中具有很高的戰術戰略素養,他明白常乃超的軍事理論功底和實戰經驗,包括戰略戰術規劃能力。因此他把常乃超請過來給高級幹部跟上戰術思想課程。

在李雲龍這一批學員來南京上課之前,常乃超已經完成了兩期高級軍官培訓班。偏偏第三期的學員中有李雲龍,李雲龍又在淮海戰場上擊敗了常乃超的暫七師,並活捉了他。


在李雲龍這些大老粗的眼裡,哪有手下敗將給常勝將軍上課的道理。在潛意識裡,他認為常乃超這種人根本就不配給自己上課,戰場上的結果早就說明了一切。於是李雲龍帶頭大鬧課堂,搞的課程都進行不下去了。


作為南京軍事學院院長的劉伯承明白他的這些部下的真實想法,他就把李雲龍叫到院長辦公室,讓李雲龍擔任教員。這下李雲龍馬上就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了,答應老師長一定好好學習。



李雲龍和丁偉大鬧課堂,孔捷卻在那個地方老老實實聽課,做筆記,和學員們討論課程。因為孔捷曾經在朝鮮戰場上和美軍交過手,他明白什麼叫現代戰爭,更明白自己的不足。



甚至後來常乃超還請李雲龍吃了飯,他們私下探討了對於戰爭的一些觀點和看法。李雲龍私下也向孔捷交換了看法,明白了自己就是井底之蛙,過去搞的那一套都過時了。

因此他們慢慢擺正了自己的位置,安心與專心聽課學習。李雲龍大鬧課堂,本身是想逃避學習,想回到自己的軍部去指揮軍隊。當他明白這一切都是不可能的時候,也就只有安心的呆在軍事學院了。


在畢業論文答辯上,丁偉對於北方軍事戰略戰術形勢的構想非常獨特和有遠見,對軍事學院的教官和學員都有很大的啟發,尤其是孔捷。後來孔捷在中國的北部邊境和蘇聯打了一仗,雖然傷亡慘重,但是完成了最終的戰術目的。這其中一半的功勞都要歸功於丁偉,但這次的丁偉早已經被撤銷所有職務,並且還失蹤了。


新知傳習閣


《亮劍》中,常乃超曾說過一句話,我覺得很有道理:“國軍戰略是由天才制定的,卻由蠢材執行的”。

我黨一直很注重理論教學,抗戰時期,就在延安建立中央黨校,培訓指戰員。陳賡就曾在1943年,調往延安中央黨校學習。解放軍十大元帥中,除了賀龍文化低點以外,其他人都上過學,讀過軍校,甚至留過學。林彪、葉劍英、聶榮臻、陳毅、徐向前等五人,更是跟黃埔軍校關係密切。有這些人在,我黨肯定重視解放軍的官兵教育。尤其是抗美援朝開始以後,解放軍發現自己的作戰思想已經遠遠落後於美軍,必須學習。

《亮劍》中所說的軍事學院指的是1951年,在南京成立的解放軍軍事學院。第一任院長是劉伯承,兼政治委員。軍事學院成立之初,解放軍從華東軍政大學和華北軍政大學

調來一部分教員,人數不多,又缺乏作戰經驗。為了解決教員不足問題,學院起用了一批被俘和起義過來的國民黨軍官。

建校初期,軍事學院在職教職工共計1473人,其中:師級幹部64名,軍級幹部9名,兵團級以上幹部5名。

當時,原國民黨的很多高級將領,都被招入軍校做教官。

軍事學院聘請國民黨軍官,不是個例。我大概統計了一下曾在軍事學院任職的國民黨高級軍官數量。其中,中將軍銜13人;少將軍銜約70人。

原國民黨陸軍中將有:杭鴻志、趙子立、李汝炯、楊達、吳鶴雲、邱維達、陳頤鼎 、陳頤鼎 、姚升瀛、郭汝瑰、郭宗汾、章培、黃仲恂、伍培英、盛家興、曾甦元、霍守義、駱道原、劉勁持、沈靜、李汝炯等。

除了這些人,還有一位更高級的國軍將領曾在軍事學院講課,他就是廖耀湘!他是蔣介石"五大王牌軍"之一的新編第六軍軍長,曾參加過南京保衛戰,同杜聿明一起率領中國遠征軍赴緬甸作戰。遼瀋戰役是,他是國軍遼西兵團司令。解放軍軍事學院成立之後,劉伯承指名請廖耀湘來給學員講課。

可見,大批國民黨優秀軍官被我黨聘用。這些人都是名校畢業:黃埔軍校,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東北講武堂,美國弗吉尼亞軍官學校,等名校。而且,一些人人還曾在國民黨的軍事委員任職。他們除了教授步兵作戰外,還有戰車、火炮、航空兵和海軍等現代戰爭題材內容。這些理論知識都是我黨官兵所缺少的。

軍人,就該脫離政治,做一名純粹的軍人。

國民黨的失敗,主要是政治腐敗。其實,其軍事委員會做出的很多戰略決策,都是很有道理的。蔣介石的國防部作戰廳是很有能力的,其制定的很多命令是正確的。只是,命令到了下邊,層層打折扣,已經失去了“時”和“效”。

而解放軍的勝利,靠的是人民的支持和作戰經驗的積累。新中國成立以後,解放軍迫切需要學習現代戰爭理論知識,不能坐在功勞簿上“坐吃山空”。

常乃超也是有能力的。他曾在德國留學,並在蔣介石的國防部作戰廳工作一年。就憑這點,常乃超就有能力給“泥腿子”上課。

孔捷也和李雲龍也曾感嘆過:“咱們以前打仗就是這些辦法,只是不知道有線裝本!”可見,軍事理論學習,對於高層將領,也是很重要的。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原因就是雖然常乃超是敗軍之將但是在德國留過學,擁有豐富的軍事指揮理論。

看過《亮劍》的都知道,常乃超是暫七師的師長,暫七師顧名思義由眾多兵種混合在一起暫時編制的部隊,戰鬥力並不怎麼樣,李雲龍都瞧不起暫七師,李雲龍偷襲楚雲飛的時候沒偷著,把暫七師給收拾了,而且還沒用多久。而常乃超也被俘虜。而且差點被李雲龍給殺了。


隨後,常乃超被任用到南京指揮學院帶教員,而李雲龍也成了他的學生。

解放軍上級之所以用常乃超,是因為其擁有豐富的指揮理論。

而解放軍軍官在指揮上存在一些弊端,第一,遊擊習性過大,八路軍一直以游擊戰為主,而游擊戰對於以後的戰爭來說作用不是很大。第二,陣地戰,八路軍的陣地戰均以堅強的意志支撐,傷亡通常往往過大。

第三,人海戰術,這是八路軍常用的戰術,用眾多的人數,來達到預期的效果,可以借鑑關家堖之戰,一萬對500還沒全殲。

隨著經濟的發展,部隊多以機械化為主,所以如果這些弊端不消除,那麼遇到軍事過硬的部隊,還用這種戰術,解放軍只有被擊潰的命運。

這是領導人所擔心的事情,因為常乃超在德國軍事指揮學院留過學,擁有著豐富的指揮理論,正是部隊所需要的,所以被聘請到南京軍事指揮學院當教員,也就知道為什麼李雲龍大鬧課堂,他的老師長(應該是劉伯承)會發那麼大的火。



分享到:


相關文章: